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营村位于大塘镇东南部,距镇政府15公里,距平罗高速口通州站20公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面积22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国道S315通摆(通州至摆金)公路穿境而过,往北,经大塘可至惠水、贵阳;往南,经通州镇可到克度镇及罗甸县。
这里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6℃,气候温凉。村落依山就势,周边植被茂密,古树参天,绿竹环绕,寨中建有跳月场、休闲亭等,寨外梯田环绕,一派山水田园风光。近年来,新营村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保护村落”“最具魅力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咕噜跳月”发源地等称号。
新营(新塘),历史上称为姑卢,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定远府,姑卢为府治。民国三十年(1941年),平舟、大塘两县合并为平塘县,全县置5区23联保,新营村属西关联保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归属西关乡、惠水县、新立乡、新塘乡。2004年,全县合并行政村,新塘村、营盘村、高井村部分并村,改名新营村,新营村属平塘县新塘乡。2013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塘乡并入大塘镇,新营村属平塘县大塘镇。
这里的人们以“喜鹊苗”自称,因女性衣服酷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喜鹊而得名。平塘的喜鹊苗服饰颜色较其他喜鹊苗颜色更为鲜艳,还有三根细长的羽毛插在高高盘起的头发上,如果远观,人身仿若一只直立行走的鸟。女性的服饰上还有一条肩披,中间以贝壳排列装饰,边带绣的是充满美好寓意的几何图案。据村民们说,远古祖先战败迁徙,为了方便带走财物便将钱币等缝制在衣物上,喜鹊苗的先祖曾居住在大江边上,流通的货币是贝壳,因而与其他苗族分支以银饰装饰的喜好不同,他们多用贝壳装饰。“跳月”的时候,贝壳与铜铃叮当响,别有一番韵味。
“咕噜跳月”是平塘苗族舞蹈代表之一,起源于原新塘乡,即现在的大塘镇。新塘又称为“咕噜”,大大小小的村落如棋子般撒在一方方深深浅浅的绿野里,故有“咕噜十八寨”之称。
“跳月”是此地苗家最古老最隆重的娱乐活动。“咕噜跳月”来源于一个传说,“芦笙”的发明者巴卡与弟弟巴姆相依为命,哥哥巴卡不幸被凶恶的“大虎猫”扣押,弟弟巴姆为了解救哥哥,带领乡亲们历尽艰险终于战胜了凶恶贪婪的“大虎猫”。为了纪念这个胜利团圆的日子,每年农历冬月的第一个亥日,苗族男女都要聚集在一起“跳月”。在有月亮的夜晚,芦笙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月光下,男人们吹着手中的芦笙,踩着鼓点吹奏起缠绵几世的情歌,灯下绣花的苗族姑娘们闻声而起,穿户踏月朝那发出音响的地方奔去,围着绿地中间用白石子镶嵌成的“月亮”,踏着脚下绵绵的草地翩翩起舞。“跳月”还有着另一种感恩,即:身居大山深处的百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历经战乱的痛苦一路颠沛,跟随着月亮至云贵高原,这里的深林厚土养育了他们,他们将月亮视为神灵和崇拜的图腾。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每年都以这种固有的方式演绎着自己民族的历史,感恩月亮带给他们的兴旺与光明。“咕噜跳月”也成为当地苗族文化历史,被称为贵州高原上一道绝妙的民族风景、一张经典的民族唱盘。
新营村苗族从江西一带迁徙而来,苗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曾经的生活痕迹,如古石街、石磨、竹椅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为高脚粮仓。
摆仗组高脚粮仓建于晚清,高约5米,其顶为伞状。“伞骨”是用树干做成,“伞面”用茅草搭盖。“伞”内仓库用竹篱笆编成圆箩状,内置囤箩、箩筐等装粮用具。仓体上开有一个仓门,门高80厘米、宽70厘米,可容纳一人搬运箩筐进出,存粮取粮时,搭上楼梯,直达仓门。仓底铺木枋板。用四根圆木作井字形架支撑粮仓。四根圆柱上下用枕木开眼相连,圆柱下各垫四块直径约30厘米的光滑石板。
因高脚粮仓多建在空旷处,不与房屋或其他建筑物相连。仓底距离地面2米多,闲暇时,村民在仓脚下相聚、闲谈,外形美观,设计巧妙,体现了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智慧。
新营村苗族的传统节庆习俗与当地的汉族、布依族大同小异,除春节、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重阳节外,还有过苗年、了年等。人们喜糯食,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菜、酸辣子、酸番茄等,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之说。
这里苗族群众擅长酿酒,乐于饮酒,自古有酿制泡糟酒以供喜庆、佳节、团聚、送礼的习俗。热情好客的苗族群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或相聚,都有饮上泡糟酒“一碗一格当(方言,舀酒用的葫芦)”的民族礼节。2019年,平塘洞藏泡糟酒酿制技艺被列为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泡糟酒,苗语称为“吉葩”,传说是用“补吉尼咪(杜康娘娘)”传下的酒曲酿制而成,因用醪糟炮制得名。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酿制微生物的环境,取当地无污染的山泉水、高海拔生长的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中草药配制的酒曲精工酿制、多年洞藏而成,香味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悠长。
每年惊蛰时节,春雷涌动,地下沉睡、蛰伏已久的万物应时苏醒,微生物开始大量滋生繁殖。此刻,正是酿酒的好时机。采下爬地香、爬岩香、刺梨尖等20多种草本植物,经过清洗、捣碎、搓揉、捏团等工序后,做成酒药风干备用,然后将本地优质黑糯米或白糯米用清水浸泡24小时左右,用柴火以甑子蒸熟后倒在竹席上或大盘里摊开冷却,不断进行搅拌,待温度降至30℃左右,将酒曲均匀地撒在糯米饭上,拌匀后装入簸箕,并盖上纱布防蚊虫灰尘、保温,放置发酵让其自然糖化,用盆收集酒酿倒入陶坛中,放在阴凉地方3个月以上,时间越长发酵越透,酒越香醇。酒精含量一般为15度左右,饮之,清爽甘甜,既可消除疲劳,又可舒筋活血。
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2000多年的民族传统酿制工艺孕育而成的泡糟酒,如今已成为当地传统的“老字号”品牌名酒,亦是了解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和苗族酒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丨《平塘县传统村落志》、大塘镇
编辑:陆恩凤 石明钢丨责编:韦乐乐
校审:简定娟 罗再祥丨审核:吴贵梅丨监审:孟景毫
天眼之城平塘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所署名为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平塘县融媒体中心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究。
点在看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