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打卡镇江,为镇江咏诗百余首
■ 文/张剑 马彦如
古城镇江,山水天成,风景幽雅。清乾隆帝作为历史上撰写吟咏镇江诗最多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每次都打卡镇江,留下诗作。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其诗作计115题143首。
金山、焦山,名贯古今,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竞相歌咏,乾隆帝镇江诗作中常见二山。
乾隆帝对金山情有独钟。他一生痴迷书画收藏与鉴赏,每次南巡,都会携带大量书画藏品于途中观赏、吟咏题跋。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镇江,行宫就建在金山。他特意随身携带了明代文徵明的《金山图》,只见画上万顷波涛中,一座草木葱茏的岛屿矗立,片片白帆点缀江面,意境优雅。乾隆帝的评画标准,画境、实境相同才是好作品,坐在金山江阁展玩《金山图》,将画与景进行一番对比后,他肯定地说:“携将亲证取,当境固如斯。”在画上题诗“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难掩欣喜之情。
金山 资料图
乾隆帝认为金山“为江南诸胜之最”。伫立于金山行宫,倚楼远望,乾隆帝油然而生“亭台俯瞰真无地,星斗平临别有天。万古豪吟谁造极,一时胜览若登仙。”之感,写了数十首诗描绘金山的绮丽景色。“北雨渡江疾风飞,西风卷云净如扫。江山佳会造于兹,红树碧峰辉夕照”,描绘出金山夕阳下的美丽;“细雨飞来箭发弦,江波接上势如连。须臾云敛千峰净,缀目晴光会一川”展现了金山雨散天晴的壮观。
乾隆帝喜爱金山风物,以至于后来的北京静明园玉峰塔影、避暑山庄小金山、北海远帆阁等建筑都仿金山而建。金山的许多匾额也出于乾隆之手,除了“紫金浮玉”“壮观楼”等,最著名的“文宗阁”匾曰:“江山永秀”,阁中收藏了大量乾隆赠书,有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和《钦定明鉴》等,成为京口典籍荟萃的象征。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制乾隆御题金山图玉砚屏,从艺术的角度记载了乾隆与金山的故事。乾隆御题金山图玉砚屏分为插牌和底座两个部分,插牌以青白玉为材,双面雕刻,下部配以红木底座,饰以卷草纹和云纹图案,生动别致。
资料图
插牌的一面,以深浅浮雕、阴线刻纹手法雕刻金山胜境,整个画面以寺宇为中心,山麓江水环绕,涛声拍岸,山上苍松郁翠,一塔巍然,构成“江山辉映、山寺一体”的独特景观。右侧镌刻乾隆御题诗作一首:“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携将亲证取,当镜固如斯。”插牌的另一面,镌刻苏轼与佛印和尚斗机锋,苏轼败北,解留玉带以镇山门的故事。整件器物人物景致刻画的细致入微,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勾勒出金山风物,为清代玉雕的难得佳作。
乾隆帝对焦山亦青眼有加。他六下江南,八上焦山,五次于焦山下榻。乾隆二十六年在焦山观澜阁建成的行宫,成为乾隆南巡时,下榻最多的地方。乾隆帝朝览日出,夜观潮汐,喜欢用浮于水上的青螺来形容焦山的山色葱茏和竹木繁茂,写下诸如“山染青螺水绿涵,今朝春色识江南”“东望青螺浮玉海,画如我适在其间”等佳句。
资料图
焦山东峰绝顶上的“镜江楼”,更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每次登临焦山都要到楼上观赏风光,“焦山登极顶,俯畅镜江楼。是日微风静,当春霁景浮。遥源溯西自,万古镇东流”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焦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乾隆在焦山写下《游焦山作歌》等数十首诗,不乏佳语联句。如“郁葱树色扶奇峰,倒影尽在江天里”“江天一色远莫辨,断续钟声时尚闻”“一条白水无断续,两岸青山相吐吞”“云散高空净,潮来两岸宽”等均绘影绘声,引人入胜。
资料图
乾隆为保护焦山《瘗鹤铭》,也曾做过贡献。乾隆二十二年,他重登焦山观摩石刻,见《瘗鹤铭》原刻石“剥落甚多,难成句读”,于是令人重书《瘗鹤铭》并勒之于石,又将原刻石移置定慧寺壁间,建亭加以保护,并亲书《题瘗鹤铭》诗:“漫漶全文惜湮灭,重书图驻脆中牢。”
“金焦二山”每每被人并提,乾隆帝的眼中,更有别样意象。焦山天王殿旁的御碑亭内,立有石碑一座,石碑的正面刻乾隆第一次南巡作《游焦山歌》,背面刻他第三次南巡(1762年)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碑上书法结构严谨,笔法流畅,线条匀圆丰满,整体雍容俊逸。诗中乾隆帝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进行了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就山水本色来说,在他眼中,似乎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何冰、金凯
校对:毛蕴劼
审核:杨佩佩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