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科普】粳米为益气养阴佳品,这么吃更健康

健康   2024-11-01 17:33   广东  



粳米可能大家听起来很陌生,但它的别名我们就很熟悉了:大米、白米、硬米,广东人又称之为“肥仔米”。


《汉语大词典·米部》曰: “粳,稻之不黏者。今指一种介于籼稻、糯稻之间的晚稻品种,米粒短而粗,米质黏性较强,胀性小。”


通俗来讲,粳米就是我们日常吃的大米。



粳米对人体的补养作用

粳米为益气养阴佳品。


其秉中正平和之气,得土之气厚,故为脾之谷。其味甘能补,气香醒脾,能补后天脾胃之气。粳米又色白而入肺,可补肺气。


又粳米为稻的种子,含先天生殖之精,可入肾,补养先天精气,但终究种子的胚已去,补肾之力较弱,而以补养脾肺为主。


粳米的米质居糯米与籼米之间,用粳米做出的饭,气微香,味甘,质黏而不糯,柔软度和黏度适中,柔润而不油滑,煮粥含汁液甚浓,所以既能补后天脾胃之气,又能益肺胃之阴,养肺胃之阴而无恋邪之弊,滋肺胃之液而无滑肠之虞。


粳米煮法不同功效也不同

 ❦ 1、炒大米可止泻 


唐代昝殷所撰《经效产宝·卷之上》载“治妊娠痢白脓”,粳米应“炒令黄色”。将大米炒焦至米黄色,可起到温脾止泻祛湿的作用,对于虚寒久泄、消化不良的人群有非常好的作用,对小孩也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如何炒焦米?


①取适量大米,进行简单冲洗,沥干水分,平铺成一层在盘子上,晾干。


②锅烧热倒入大米(可以放一点点油,防止粘锅,如果本身就是不粘锅,就不需要了)。


③先大火翻炒2分钟,再转小火翻炒,一定要不停翻炒,防止炒焦,必要时可以把锅拿起来轻晃有助于米均匀受热。


④炒制焦黄色关火,散发香味即可,不要着急盛出焦米,利用锅的余温,让焦米继续加热一会儿,放凉后用密封罐盛好。

❦ 2、大人小孩慢性腹泻可试试焦米粥


取适量焦米放水煮,大约煮半个小时即可,有一股浓浓的炒香味,米汤焦黄色为最好,可以盛出来给宝宝当水喝,粥可以给大人吃,对肠胃也很有好处。


❦ 3、焦米泡茶健脾、减肚子


取约30克焦米冲泡,一定要刚刚烧开的沸水,泡了后最好用保温杯焖一会儿,喝焦米水,焦米也可以吃掉,坚持食用,有健脾、减肚子的功效。


❦ 4、粳米汁补养作用大


中医认为,大米熬粥后大部分的营养和精华都在粥水中,最为滋补的部分在于粳米汁,也是我们常说的“粥油”,即是用粳米熬稀饭或做干饭时,凝聚在锅面上的一层粥油。


粳米汁性味甘平,具有很好的补养作用。《药性要略大全·卷之四》云:“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紫竹林单方》中甚至提到粥油可调经助孕,“孕治精清不孕方,用粥油日日取起,加炼过盐少许,空腹服下,其精自浓”。



粳米入药

❀ 1、粳米可“治一切诸虚百损”


《本草纲目·卷第二十二》载粳米:“甘、苦,平,无毒。益气,止烦止渴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


李时珍曾对粳米给予了高度评价,书中还言其有“治一切诸虚百损,补中益气,强筋壮骨,生津,明目,长智”。听起来不可思议,我们天天吃的大米竟然有那么多的功效。


❀ 2、经方中的粳米


粳米入药,可单用,还可配伍药物使用;既可生用,也可熟用。


如《伤寒论》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和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即用本品益脾胃而补虚益阴。再如治霍乱吐泻、烦渴欲绝者,用粳米二合研粉,入水二盏研汁,和淡竹沥一合,顿服(《普济方》),也是取粳米益气养阴的作用。


如取粳米益气健脾之功,还常将粳米炒黄用,因经炒后粳米黏性大减而香气增,故补阴之力减而益气健脾之功增强。如治婴儿吐奶证属脾胃虚弱者,用粳米炒焦,水煎服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 3、药用的粳米以一年期陈米为佳


《医学入门·卷二》专列“陈仓米”一项,认为:“陈仓米咸酸涩温,调胃能止泄如奔,宽中下气除烦渴,更消蛊肿封疮痕。”


可见药用的粳米很有讲究,宜陈粳米,“陈”并不是越久越好,而是以一年期陈米为好。


粳米性味,南北有异

粳米在我国种植地有南北之分,产地有水旱之异,生长成熟时期有早中晚之别,所以粳米的寒热之性和归经可能稍异。


如南方夏产之粳不如北粳性寒而入脾胃,秋冬所产之粳亦禀天气之寒凉而入肺。《本草纲目》云:“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


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


迟粳、晚粳得金气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热也。早粳得土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惟彼土宜之耳。”


另外,粳米作为主食,常煮熟做成饭粥之类,所以应用时有生熟之别。比如说粳米生用可能偏于凉,但煮熟为饭则偏温。


但总体上,粳米在五谷中属味甘,所以性平或偏温为主,经炒后则其性更温。如《本草纲目》记载:“大抵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唯江南人多收火稻贮仓,烧去毛,至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也。”《食疗本草》亦云:“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此处干饭,指米饭经晒干又经炒食者,得火气较多,故易生内热。


结语

总而言之,粳米因得天地中和之气,其性平和,色白、味甘、气香,能补脾肺之气,又能补先天肾精之气,还能养阴滋液,所以在五谷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主食。■



【来源:广东中医药】

阳春市中医院订阅号
阳春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阳春中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三级中医医院、爱婴医院、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本平台将及时发布医院动态、医疗服务信息,普及中医药知识,分享养生保健知识等,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