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冬,我奉命出藏接兵,走上以惊险著称的川藏线…

职场   2024-11-20 07:30   四川  

第501-3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李义忠19721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和第三野战医院,解放军第41医院工作。多次参加军区医疗保健任务,到各军分区,各边防部队及边防哨所。常参加各边防部队进行抢救治疗工作。

走进川藏线

李义忠

川藏线以惊险、神奇、醉美闻名于世。高山雪峰、崎岖道路、奔腾汹涌的江河,就是川藏线上的拦路虎。暴风雪、雪崩、泥石流、塌方等,派生而来的“老虎嘴”“飞石路”“水帘洞”“水晶宫”等危险路段。怒江峡谷、业拉山“7299倒弯”。哦!那个留在我幼小心灵中,伸手摸天的二郎山……

——题记

一、走进川藏线  风雪惊险行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一曲《二朗山》打动着我儿时幼小的心灵,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真想有那么一天去看看那些高山峡谷、蓝天白云,伸手就可以摸到天,摘下一颗小星星、抚摸那一朵朵白云和彩霞。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神奇的世界屋脊让人浮想联翩。

1973年走青藏线进藏,常听到川藏线上什么“通麦天险”“老虎嘴”“水帘洞”“怒江天险”“72拐”等惊险故事,既新奇也充满了诱惑,还有胆怯害怕。

1976年冬,我奉命出藏接兵——走川藏线。童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工程团执行此次接兵任务的有团副政委陈昌和、干事任中兴、参谋张子益、卫生队军医黄鸣新和陈军医、连长张志儒、司务长吴孝儒等,为节约差旅费,还有一部分在内地休假的干部待命接兵。

团里通知,接兵人员在成都市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报到,集中学习征兵文件、西藏新兵体检标准,征召新兵人数,尔后再分配到兵源省市。

川藏线是国道318的延长线,雅安到拉萨的这段路,后来以省会为起点,就称成都至拉萨这段2000多公里的道路为川藏线。

川藏线始建于1950年,18军奉命进军西藏,就是从雅安出发,经过泸定、康定翻越折多山,部队一边打仗一边修路,道路起点就是雅安地区的金鸡关,当年参与建筑道路的军民达到10万人,他们征服了二郎山、雀儿山、折多山等14座海拔4000多米的险峻雪山,跨越了金沙江等7条大江大河,架设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江河桥梁,分别于195412月南线通车,1969年完成了北线,长达2000多公里。南北两线筑路历时10年,共牺牲了2000多位筑路军民,它是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一条生命大动脉,也是藏汉民族团结路。

川藏线分别由成昌兵站部和西藏军区后勤部管理。成昌兵站部管理:成都至昌都沿途的兵站。成都、双流、雅安、烂池子、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135、理塘、巴塘、海通、竹卡、荣许、左贡、邦达和昌都兵站。西藏军区后勤部管理:白定到邦达一线的兵站。白定、格桑、松多、皮康兵站、八一、鲁朗、通麦、扎木、中坝、然乌、白马兵站。大约50——100公里,设置有一座兵站。

852筑路部队,长年驻扎在川藏线上修桥补路,他们没有定居点,哪儿的公路出现险情和毁损,就把帐篷搭建在哪儿抢修道路。常年居住在荒无人烟的川藏线上、恶劣的高原气候、战风沙斗雨雪,那里危险就在那里施工,移动军营的官兵,甘洒热血,甚至是生命,为祖国的西藏的建设谱写着一曲曲青春之歌。

拉萨的冬季,周围的雪山早已银装素裹,洁白的雪花把拉萨打扮得分外妖娆。拉萨河沿的冰花与柳树、杨树相依相伴,在严寒里冬眠。呼啸的寒风,江心的浪花合奏出一曲拉萨的冬日恋曲。寒风中身居解放大楼的接兵人员,皮帽、皮手套、毛皮鞋、缩着脖颈裹紧皮大衣依偎取暖。

军区后勤部汽车独立营,轿车连担任此次运输任务,还包括林芝115医院、仓库和兵站的接兵人员出藏。

汽车独立营院内,各部队接兵人员陆续到来,车辆进出、人头攒动、叮叮当当的碰撞声,不绝于耳,犹如热闹的早市。4台大轿车、3台解放牌卡车组成的车队,一字排开热身,吐着白烟等待那一声出发令。

后勤部首长宣布:1、独立营队干部总负责;2、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得单独行动;3、按照规定路线行车和食宿;4、保证行车和人员安全,按时到达成都驻川办事处报到;5、人员乘坐大轿车,背包(兵站不提供被褥)和洗漱用具由解放牌卡车运输。

出发!后勤部首长一声令下。军车轰鸣着,一辆接一辆地开出独立营,慢慢地驶上拉萨大桥。太阳从山口露出笑脸,欢送车队踏上旅途。拉萨到林芝县400多公里,车外寒气袭人、尘土飞扬,车内则热闹喧哗,互相问候、拉家常……。当然,话题离不开川藏线上的“通麦塌方路”“雪崩”“水晶宫”等轶闻趣事。

车队沿拉萨河一路上行,东郊蔡公堂、白定兵站一一闪过。
达孜县拉萨东大门,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侧,境内的恰拉山、白马吉日山、扎龙马山、郭嘎拉山、岗嘎日山等高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所以藏语有“虎峰”之称。这儿有军区的农场,团里派兵种植小麦和青稞等农作物。

墨竹工卡县是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号称“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境内建有800多年历史的葛举派寺庙孔梯寺;以及霍尔康庄园、甲桑古道、德中温泉、思金拉措和松赞干布纪念场馆。

墨竹工卡县也是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的家乡。

军车在格桑兵站加水短暂休息后,汽车喘着粗气踏上那光秃秃的沙石路,沿着荒芜的戈壁向米拉山爬行。

米拉山位于冈底斯山东端,海拔5300米,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峰顶是终年积雪不化冰雪的世界,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直飘飞。米拉山是拉萨市的天然屏障,把干燥少雨的墨竹工卡县与森林覆盖而雨水充沛的工布江达县,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拉萨河被米拉山阻挡,折向西南流去滋养和养育藏民族文化中心,世界阳光城——拉萨。尼洋河则顺着米拉山麓向着东方奔流,去哺育着工布江达县和林芝县两岸的人民,途中不忘留下它深情的泪水“碧蓝泪湖”——巴松措。

米拉山口海拔5000多米,这座川藏线上最高的雪域山口,给常年奔走在川藏线上的人员,增加了不少的惊险和事故,死亡威胁着经过此处的人员,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车辆(残骸)。曾经工程团林芝部队一位立功战友,乘车到拉萨参加团里年终庆功大会,在米拉山不幸翻车牺牲,这座望而生畏的雪山,让我们痛失功臣战友而十分惋惜。

驾驶员打起精神小心翼翼驾车来到山口,路面早已被冰雪覆盖,暴风雪呼呼地刮着,好像要连人带车卷走似的,让人不寒而栗。冰天雪地淹没后的盘山公路,有些地方汽车碾压后的路面犹如溜冰场,危险无处不在。车队在风雪的米拉山垭停下来,按常规检查水箱、电路、刹车和方向机,并给车轮披挂防滑铁链。带队干部一边检查各车情况,嘱咐下山谨慎驾驶,一边向上山来的汽车驾驶人员打听道路情况。

冒着风雪,车队拉开距离,缓缓行进在下山的冰雪路上,前面汽车碾压冰雪的车辙,提示后车行驶线索。弯曲的盘山雪路让车上的乘员心情紧张,紧紧地抓住靠背。突然,前面一段冰凌路面出现溜滑,带队干部站在路边指挥,让乘员下车步行通过,空轿车在他的指挥下慢慢爬过危险地段。米拉山是一座走过就难以忘怀的高危雪山,危险每天都会来临,事故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随着海拔逐渐降低,风雪累了慢慢地停了。阳光透过云层,露出和煦的暖意,道路上的积雪也渐渐地融化,露出了沙石路面,尼洋河谷的草甸、灌木丛和树林慢慢地映入眼帘。

一辆地方上的中型卡车,突然冒出来,匆匆忙忙地超越我们轿车,飞快地向下山驶去。不好!轿车驾驶员大声说。刚超车过去的中型卡车,左后边的车轮开始一点一点地滑出,汽车歪歪斜斜刹那间不见了。车队慢慢地停在路边,准备去抢救那台出事的车辆和人员,路边的灌木被卡车划出一条沟痕,就是没有发现汽车踪影。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看到车后轮跑掉,出现最惊险的车毁人亡的翻车事故。

车队干部和兵站官兵一起去出事的山下,无法寻找到出事的车辆和人员。只有向工布江达县报警。

松多兵站是我们车队既定的午餐兵站,兵站招待我们的午餐丰盛,有萝卜、莲花白、土豆红烧猪肉罐头、海带粉丝汤。

工布江达县译成藏语为“凹地大峡谷”,车队从雪山下来,一条尼洋河滋养了工布江达、林芝的大地和生命,成为西藏高原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小江南”。河畔的绿色草甸、高原灌木丛和满山的森林,让我们畅享藏东南的氧吧。

途中的皮康兵站,车队稍事休息,在尼西我们在路边暂时休息,带队干部去尼西沟独立营接人,黑夜车队进驻林芝县八一兵站。

林芝县县城驻林芝镇尼池村,所以称“尼池”,寓意“太阳宝座”。林芝平均海拔3000米,尼洋河在这儿汇入雅鲁藏布江,世界上最深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把印度洋暖湿气流从大峡谷送来,给尼洋河流域内带来充沛水资源、加上日照充足,夏季无高温、冬季无严寒,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花果飘香、林田草甸、农牧均宜,而且是天然的氧吧,素有“西藏小江南”的美称。

晚餐时带队干部通知:明天除了翻越色季拉山,还有那条危险的“通麦天险”,路况极差车辆行驶困难,早起赶路,目的地是波密县城扎木大站。115医院、兵站、仓库、工程团尼西部队和尼西独立营的接兵人员,随我们一起乘车出藏,希望大家一路上团结协助、互相关心,平安抵达成都。

195018军进藏后在此驻军,伐木修建营房、设置兵站、开荒种地办农场,逐渐发展成一座以“八一”命名的新型城镇。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雪域老兵吧
感恩雪域边关 无悔军旅青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