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滋润大地 拼搏诠释初心——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吴翠云

教育   2024-10-24 23:25   新疆  


“枣缘”是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吴翠云的微信昵称,“与枣结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吴翠云扎根南疆广袤田野,服务红枣产业健康发展,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受到职工群众的交口称赞。前不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吴翠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吴翠云(左一)为职工讲解桑葚种植技术(资料图片)。 张宇阳 摄

与枣结缘

“对于我们林学人来说,知识不仅在书本中,更在田间地头。”1990年,从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林果专业毕业后,吴翠云选择留校任教、扎根边疆,为农业发展和种植户增收服务。

任教前期,吴翠云主要攻关香梨方向的研究,培育出的香梨品种“新梨7号”得到大面积种植推广。2007年前后,随着新疆红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相关技术需求愈加迫切。于是,吴翠云果断地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从香梨转向红枣。

从塔里木大学到十四师皮山农场行车要7个多小时,对于这段路程,吴翠云早已烂熟于心。“种植户们都知道,吴翠云教授为了把农业技术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专门把自己在大学的授课时间安排在周二到周四,每个周五都会赶到我们农场来。”皮山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艾合麦提江·玉努斯告诉记者,每逢周五,总会有职工群众自发地等在路口迎接她。

自2008年以来,吴翠云带领的红枣研究团队长期驻扎在十四师,对枣园提质增效和轻简化栽培管理提出精准指导意见,助力红枣产业健康发展。

“与职工群众打交道,他们不看你发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课题,只有你为他们办了实事,他们才会认可你是个好专家。”艾合麦提江·玉努斯说道。

扎根基层

裤腿挽得老高,身上满是泥点,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跟种植户们打成一片。在塔里木大学,总能看见这样的教授,吴翠云就是其中的一员。

为了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吴翠云带领科技服务团队在十四师皮山农场、阿瓦提县、和田县等地奔忙,积极推广红枣种植管理技术。

适宜戈壁荒漠种植的红枣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密植园改造技术、“三优一高”红枣产业发展模式……吴翠云团队的多项技术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应用于4个师的10余个团场以及3个地州的6个县(乡),示范推广面积达110余万亩。她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和职工群众1.6万余人次。

据统计,吴翠云带领团队成员每年下基层的时间都在百天以上。经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倾力服务,红枣成了南疆地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职工群众也亲切称吴翠云为“红枣公主”。

追梦不止

2019年,“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在十四师二二四团成立,自此,吴翠云团队在十四师有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本营”。

每年农忙时节,吴翠云的学生们都会驻扎在科技小院,像老师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红枣科技服务工作中。“二二四团种植红枣已有多年历史,目前以‘懒汉型’枣树为主,我们科技小院为二二四团一连带来了‘开心型’枣树种植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种植选择。”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魏煜轩说。

在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园艺试验站,吴翠云(左一)与学生查看试验红枣树生长状况(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玲 摄

如今,在昆玉红枣科技小院的辐射带动下,十四师20多万亩枣园通过疏密间伐、改造树形、改良土壤、科技管理实现了提质增效,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目前,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已建立3个核心示范基地,按照核心管理要求累计推广种植红枣树6万多亩。

吴翠云一直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要选育出一个优秀的红枣品种,这种枣树抗病虫害能力强,不用怎么操心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红枣。”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吴翠云仍然坚持在一线忘我地工作着,用汗水滋润大地,用拼搏诠释初心。吴翠云说,看到职工群众丰收时的笑脸,是自己最幸福的事。(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慧)


监制丨殷雪静

编辑丨史进

责编丨贺伟 

来源丨兵团日报



兵团退役军人事务局
权威发布退役军人信息,解读相关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