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达勇:高等教育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2

教育   2024-11-12 16:50   广东  



高等教育要聚焦

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


蒋达勇

《高教探索》

2024第5期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邀请省内知名学者,组织了一组笔谈。


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到如何寻求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之最优解;


从到高校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到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


从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


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每位学者都给出了他们眼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落脚之处。


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有什么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系统性支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特约笔谈系列第二篇——《高等教育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对这些问题如何作答。






作者简介


蒋达勇,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研究员。





文章正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战略擘画和系统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先导性、引领性作用。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有什么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系统性支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回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的改革部署,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着力点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基于自信自立的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 180余年的历史屈辱和艰苦奋斗之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从文化心理深处系统构建关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国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的深沉热爱,源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切理解,源于对西方式现代化掠夺性、排他性和不可持续性本质的深刻洞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发展道路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参与,进而形成紧紧围绕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统筹推进立德树人理念、方式、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信、自强、自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基于国家需求的发展定位。“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引领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既需要依靠市场和社会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控,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基于目标任务和发展战略的系统谋划、布局调整和嵌入干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布鲁贝克所言,“高等教育越卷人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的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事实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证明,大学恰是在摆脱宗教的束缚、走出“象牙塔”逐渐步入社会的中心,与现代国家建构深度融合之后才获得快速发展,进而拓展强化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和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充分彰显出现代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布局、高等学校办学定位、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嵌人、引领和塑造。这就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学界和实际工作者对像中国这样规模超大型国家在后发赶超中“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调互动、国家战略与高等教育一体互动的“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像在中国这样的政党引领型国家中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具有更加清晰的把握,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当前最大的政治,推动高等学校在区域布局、办学定位、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改革需求,与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融通联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引领和支撑的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三是基于创新引领的质量提升。180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经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伴随着全球产业体系布局调整、国内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传统依靠低成本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领国家由传统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跃迁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抓手。这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战略机遇的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创新引领这个核心,坚定不移朝着提高质量方向迈进。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支持青年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问题发现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要以原始创新为引领推动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引导、支持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追踪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立足实践深度调研,培育产出高端原创性科研成果;要以创新为导向推动评价机制改革,形成对教学、科研和人才发展的全方位创新激励支持;要高度关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组织、科研创新和内部治理的深度影响,以创新性的改革实践引领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四是基于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开放是促进思想和学术交流、孕育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国际市场分工定位,才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也正是因为积极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在坚持自立自强的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才成就了教育大国迅速崛起。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多方围堵,构筑“小院高墙”,对包括教育、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各种限制和打压。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不能退回自我封闭、关起门来造车的局面,必须迎难而上,对接国家新时代构建全方面开放发展的战略布局,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对外开放,坚定不移面向全世界打造知识交流,信息共享、人才互动、科研合作的机制和平台,以开放促发展,在做大做强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全国各领域改革开放趟出一条新路。


教育积累知识资本、培育人力资本、塑造创新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高等教育发挥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由大到强提供了丰厚土壤,同时也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全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动系统性变革,在努力做大做强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系统性支持和强有力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治理研究”(BIA210156)部分成果】



往期回顾


卢晓中:高校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何以被塑造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1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作者:蒋达勇

编辑:刘第红、程耀婵

来源:《高教探索》2024第5期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广东教育传媒
广东教育传媒是广东省教育厅宣传机构广东教育杂志社的官微,发布广东教育权威资讯,关注教育热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和家长家庭教育,整合《广东教育》《广东第二课堂》《高教探索》《师道》等媒体资源,打造零距离教育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