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时常想起我在大同汽修厂的学工经历~~

时事   2025-02-10 18:07   山西  

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第一季共60期已圆满推送,《老照片故事》第二季,继续挖掘古城记忆,寻找时光深处的大同文化底蕴。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121期(上)

讲述人


邢勇


原工作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      


我是1973年9月升入大同六中的,从此开启了我的生机勃发、青春涌动的中学生涯,并在这所中学上完初中和高中,这也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留恋和回味的时期。


大同六中位于旧时的府文庙,建于1969年,最初的名称是大同五七中学,1971年更名为大同六中。


那时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例如,我们初中物理课就是学习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火花塞、二冲程、四冲程发动机之类;高中物理课还学过无线电基础,PN结、LC回路、上偏流电阻、下偏流电阻、推挽功率放大器之类。高中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已经恢复了高考,即使高考(大纲)不考这些内容,但我们依然在认真地学,老师高复礼还在认真地教。如果按照当下“有用没用”的思维模式来衡量,简直不可思议。那时候实用主义不像今天这样盛行。


▲上世纪90年代大同六中校园西侧俯瞰图,远处几排平房就是邢勇的教室。邢魁供图


当时,学工是我们日常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大同二中的同学甚至还学医,他们到街道卫生院跟着医生护士学习为病人打针、输液、针灸。经过一个阶段的跟班学习,医院的这些日常医护工作他们也能有模有样地操作了。后来大同六中还建起了校办工厂,主要生产衣箱锁,就是那种电镀的闪闪发光的扣箱上的锁具,其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1972年广州市第61中学的学生在校办工厂学工。


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我们的学工都是在大同汽车修配厂(当时人们都称其为汽修厂)进行的。大同汽修厂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位于如今的迎宾街东段路北。当时也没个街道名称,只知道在南门外。同一条路上还有大同宾馆,周边其他地方就是大片的农田,到了冬春季显得很是荒凉。


这家企业是省属大型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就是国企。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大同还有好多类似的国企,例如大同糖厂、大同化纤厂、大同水泥厂……半个世纪之后,这些企业大多销声匿迹。上世纪80年代末,大同汽车修配厂更名为大同汽车制造厂,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大同汽车制造厂  龚巧仪供图


记得初中时,我们每年都去这家工厂学工一个月以上,主要在金加工车间。这个车间的主要任务是将铸造车间生产的毛坯件经过一系列机床加工,最终完成各部件的组装,形成成品。这些机床有车床、钻床、铣床、刨床、镗床等。我们学生被安排在某个加工环节,跟着工人师傅学习,做一些辅助性、配合性的事情。工人师傅身体力行,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操作机床,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安全要求、成品和废品的标准等等。我们就在各种机床前跟着工人师傅干开了。


记得第一年学工时,我被安排在金加工车间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铸造(翻砂)车间送来的毛坯件进行粗加工,给这些铸造件进行初步“美容”,用小锤敲掉其上面的毛刺(俗称剔毛刺)。之后再把这些毛坯件浸入油里。这种油淡黑色,挥发出的气味像汽油,但并非纯汽油。浸泡一小时后,将这些配件捞起,晾干,备用。这些粗加工后的备用件随后被运到机床前,等待机床进一步加工。


剔毛刺的工作间独立于金加工车间,非常简陋。时值隆冬,工作间生火炉取暖。工作间较大,火炉也就配个大的。火炉直径估计有80厘米,高度1米。一天,一个顽皮的同学把烧得通红的又长又粗的铁棍(大同话“火柱”)给塞到水桶一般大小的油桶里了,霎时间“轰”的一声响,油桶烧着了。在场的人都呆住了,连我们的带队老师陶老师也一样目瞪口呆。大家既不躲避也不救火,全都傻傻地、眼睁睁地看着油桶冒起老高的火焰!这时一个叫马轩的同学不知从哪拿来一块毡子,盖到着火的油桶上,火才不往外冒了。这时他又脱下工作服,裹住油桶,小心翼翼地抱着油桶,把它放到屋外空地上。由于着火时间不长,油桶本身不烫手,避免了一场大事故。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火灾”事故,侥幸没有受到人身伤害,也没有财产损失,一切很快又归于平静,但这件事在我们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时隔50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邢勇中学期间在大同公园留影  吴世成摄


初中二年级在此学工时,我被安排在金加工车间的空气滤清器的气泵生产组。我们的任务是将各个部件(例如箱体、活塞、活塞环、连杆等)装配成完整的气泵,然后检验其运转状态,让它转动起来,看它是否漏油。如果有漏油现象,就要更换活塞环或者活塞甚至箱体,直至不再漏油,平稳运转,才算合格。带教师傅尽心尽责、精心指导,一段时间后,我们也能独立操作,算是“出徒”了。


学工的时候我们是跟班劳动,工人上早班我们就跟着上早班;工人上晚班(大同话叫二班)我们也就上晚班。早班要早出,晚班要到晚上八九时。时值隆冬,有时天降大雪,晚班下班后我们就要冒着鹅毛大雪结伴骑车回家。一群半大小伙子,正是猴气(大同话淘气之意)的年纪。有人提议,大家快速骑行,由其中一人喊“停”,然后大家统一刹车,看谁摔不倒。于是在马路上就开始了骑自行车的“表演赛”。结果是一人摔倒连带旁边的人倒成一片。那时安全意识不强,汽车也不多,下雪天在大街上这样胡折腾,实际上还是挺危险的。


未完待续……


邢勇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贺 
责编菅雨婷 校对周建新
审核 琳 监制 




关注视频号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播放完整视频】

大同日报融媒
讲述大同故事 传播大同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