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是有信念、有情怀、有品德,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有创新、有特色、有贡献、有影响的优秀人物。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赓续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本国教育实践、顺应于具体时代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精神共相,彰显了教育家的大智慧、大情怀和大境界等精神特质,它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并践行的价值理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家精神论述,是新时代建设教师队伍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2023年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全国广大教师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弘扬教育家精神,首先要明确何谓教育家,只有明确了何谓教育家,才能准确的理解和弘扬教育家精神。
对于何谓教育家,教育界和民间近年来都有不少讨论,但众说纷纭,看法不一,很难达成共识。我不想介入这种争论,这里谨谈谈个人对教育家概念的界定,供大家参考。我认为,教育家是有信念、有情怀、有品德,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有创新、有特色、有贡献、有影响的优秀人物。
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有信念是教育家的重要支撑。信念,是个体内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引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有信念表现在教育家报国信念和教育信念的统一。报国信念是教育家坚持教育报国的信仰,明晰自己肩负的教育使命和历史担当。教育信念是教育家矢志不渝的教育信仰。教育家眼中的教育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职业,更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志业,是高于职业追求的一种毕生志向。
有情怀是教育家的动力来源。教育情怀是缘于对“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热爱而自然生成的深沉且持久的内心力量。有情怀是指教育家饱含的对教育、国家乃至世界的深厚的责任担当和情感关切。他们视教育为神圣使命,将其融入生命的肌理,以教育为奉献终身的志业。教育情怀是支持教育家以教育为志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强大动力。这种情怀可以超越个人利益得失,是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深度关切,是教育家人生追求内在超越性的精神向度。
有品德是指教育家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教育家的重要基础。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儒家将立德放在“三不朽”之首,足见品德的重要性。可见,自古以来,具有高尚的品德都是中国教师立身行教的根本。对教育家而言更应修炼高尚品德,做学生的道德楷模,行不言之教,进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有创新是教育家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指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有创新、有突破,区别于一般教育者。教育家的有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敢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创新,具有创新成效。教育家陶行知笔下曾这样描述具有创新精神的 “第一流的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新精神是前提,而创新成效是重点,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王阳明创立了“心学”,苏格拉底 (Socrates)创立了“产婆术”,创新成效是衡量教育家的关键所在。
有特色是教育家的重要标识。特色是教育家显著区别于一般教育者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或亮点的集合,是教育家最鲜明的标识。教育家的有特色集中表现在教育家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的统一。如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并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并创办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南京鼓楼幼稚园。
有贡献是教育家的重要表征。有贡献是指教育家怀着奉献精神做出了促进教育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意义的事。由于教育家追求不同、能力不同、努力不同,所做出的贡献也有所不同。依据教育家贡献领域的不同,可将教育贡献分为教育思想类、教育理论类、教育行政类、教育事业类、教育改革类、教育实践类、教育综合类等。如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前后三百年间的“轴心时代”,孕育了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老子、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等,他们都以智慧驱除黑暗蒙昧,以思想滋养人类文明,以人格魅力树立榜样示范,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影响是教育家的意义世界,这里的影响主要是指教育家的社会影响。教育家的社会影响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家自身信念、德行、能力、智慧、业绩、思想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向外辐射并作用于他人、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教育家影响范围的大小、影响程度的深浅、影响时间的长短,受教育家本人的影响较少,根本上取决于教育家的思想、理论、事功等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适应和促进程度。
上面所说的“七个有”从支撑、动力、基础、关键、标识、表征和意义七个方面诠释了教育家的内涵逻辑,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信念、有情怀、有品德是教育家的内在因素,有创新、有特色、有贡献、有影响是教育家的外在条件。“七个有”是教育家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的综合概括,也是判断教育家的重要标准。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教育界近年也讨论很多,学者们见仁见智,各有所执。有学者认为,教育家精神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定力;二是能创造;三是肯担当。这三个方面是从坚定教育初心、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特质、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层面对教育家精神特质进行了总体描摹。有学者通过与于漪、李吉林、顾冷沅、朱正威等教育家的学生展开对话,发现四名教育家具有一些共同特质: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涉猎广泛,功底深厚,严谨踏实,与时俱进。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家精神并非只有且直达理性,必须经历丰富的感性劳动实践才能培育出教育家的共情、共知、共识。另外,教育家还应具备双重能力,一是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二是学科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创造能力。这一观点除了指明了教育家的能力结构,还强调了实践在塑造教育家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需要对现实的教育具有切己的体会,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与学生和教师密切接触,并产生情感的同频共振,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教育家才能与一线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形成“认知一行动—反思—认知提升—再行动—……”的研究型教育行动方案,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合来看,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赓续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本国教育实践、顺应于具体时代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精神共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滋养。我国自古就有崇教尚学的优良传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教育家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并对传统教育经验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扎根于本国教育实践,使教育家精神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与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教育家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是教育家群体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家精神时代特质的真实写照,是教育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领中国特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法宝。
教育家精神彰显了教育家的大智慧、大情怀和大境界等精神特质,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大智慧体现了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情怀则表现为教育家对学生的深切又真挚的关爱,以“诲之不倦”的精神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志业追求。大境界使教育家面对滚滚红尘的诱惑、浪急风高教育改革的险阻,依然可以超越个人的利益和得失,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教育支撑的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并践行的价值理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可谓正逢其时,意义重大而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家精神”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鼓励全体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四有好老师”的提出,塑造了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共鸣和学界深刻反响。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广大师生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的提出进一步明晰了教师的责任担当。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相统一”成为广大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对“大先生”做了进一步阐释,“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从“三品”到 “三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先生”的论述在不断深化。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国良师的“两个要求”。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将教育家精神概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到“教育家精神”,六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六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发展要求和殷切期望;“教育家精神”是“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的统 一者”等应具有的精神共相;新时代“大先生”是六者的价值依归。
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 “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到“教育家精神”的演变,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教师问题重要论述的不断深化,标志着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文章来源 | 《教师教育论坛》2024年第7期
文章作者 | 周洪宇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教师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