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红院|王一涓:红河学院的水

教育   2025-01-16 20:44   云南  


····································································································
作者简介

王一涓,淮阴人,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职于中学、大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散文集《七八个星天外》《闲数落花》《行路吟》《读书人的事儿》等多部著作。


红河学院內水很多,很多建筑或邻水而建,或背水而筑,或远接水光,或近承水色,总之是受了水的滋养享了水的恩泽。

要说红河学院里的水,真是得天独厚,那叫得来全不费工夫。红河州境内有一条河,叫犁江河,这条起于响水河水库最终流入海口全长24.5公里的河流,有一段恰恰经过红河学院,于是学校因利就便,利用河水自然高差,修了三道大坝,然后河水就在校园里一路迤逦流过。利用这河水,建了一个人工湖泊——有鸣潭,又打造了两块湿地。湖面波平如镜,水光潋滟;湿地花木扶疏,芳草葱茏。红河学院因此不只是生态好了,景色也靚了。

这个是三级大坝的其中一级。

坐落在这段犁江河中——就是被两棵大树遮蔽的这座普通小桥,是个有故事的桥。抗战时西南联大初迁至昆明,其分校文法学院的临时校址选在了蒙自,彼时的联大师生来来往往曾经过这座小桥。红河学院在利用这条水系时,小桥恰在通道上,但是学院没有舍得毁掉小桥,而是保留了这段,并且命名为“联大桥”,意即薪火相传,不忘来时路。

这块石头上刻着联大桥的故事。小石桥被命名为联大桥时,红河学院就想着要讲好小桥的故事,于是找来这块大石头,剖开,磨光,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石碑纹路,是石头本来模样哦。放一块石头在这儿,当然只是个载体,文章由谁来做呢?就找到了张勇。张勇的题记是红河学院的金字招牌,不光是这一处,图书馆落成时,有《图书馆落成记》,张勇写的;甚至学校正大门前,镌刻着“红河学院”校名的石碑背面,都留下了张勇的文字。想当年张勇负笈南雍攻读硕士学位,是用了红河学校委托培养计划,到复旦读博,也仍是,于是取得博士学位后,张勇如约返回故乡,在红河学院——当初叫做蒙自师专的边疆学校服务了三十多年。这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做是很罕见的。由张勇发起的读书会,已经坚持了二三十年,而且爱读书的种子早已在红河学院开花结果,蔚然成为风气了。

犁江河优哉游哉穿过校园要流向远方了,就像同学们将来那样。

这片水域我依照惯例称之为湖,但是人家是有名字的,叫“有鸣潭”。所以叫作“有鸣潭”,也是有想法的。文学院另一位大咖路伟教授认为,北大有“未名湖”,红河学院这个就叫“有鸣潭”吧,他赞成俄国人契诃夫的话,大狗鸣,小狗亦鸣。意即各有各的担当,红河学院虽小,但师生们不能也不会忘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担当。

有鸣潭对面的图书馆,是莘莘学子用功的地方。

潭侧面有音乐舞蹈学院,终日丝竹管弦不断,轻歌曼舞飞扬。

博远楼背靠着有鸣潭,琅琅书声,沁着水音,更好听,不是么?

博文楼里里外外都被多情的犁江河水缠绕着,河水悠悠,诗韵悠悠。

往期回顾

01

中国工程院沈政昌院士一行赴红河学院进行调研

02

我校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

03

校长杨生超带队参加沪滇协作云南中德产学研合作研讨会

04

二十四节气 | 小寒已至,满载而归待春来


文字 | 王一涓

图片 | 王一涓

排版 | 金可

编辑 | 陆金雨 李勤

一审 | 李珏

二审 | 党晓军

三审 | 杨申宣



官方微博:@红河学院

官方QQ空间:1410900053


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