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简称“sans”,下文称“尚思研究院”) 是成立于2024年的民非机构,致力于推动上海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通过多种项目支持科学家开展前沿性、颠覆性、开创性、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尚思研究院希望通过遴选有原创能力的科学家,支持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推动产生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勇攀科学高峰、潜心研究的文化生态。』
2024年度“尚思探索学者”项目首先从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启动,旨在支持上海地区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并展现出卓越创新潜力的年轻科学家。项目特别关注候选人的研究潜力及未来研究计划,支持他们在追求突破性科学成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激励他们自由探索,勇于挑战科研领域的无人区。2024年11月22日,首批名单正式揭晓,共有20位科学家入选“尚思探索学者”。
尚思探索学者简介
陈飞,男,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9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201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8.3-2019.11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研究以及它们在癌症和发育中的功能研究。主要利用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方法研究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胚胎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分化,与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在该研究方向,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Science和Cell等杂志发表10多篇文章。
探索方向:基因转录与rna调控机制及其在发育与疾病中的功能
高栋,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从事肿瘤生物学博士后研究;2016年8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任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类器官构建与肿瘤等疾病研究
探索方向:聚焦类器官模型体系构建,探索肿瘤精准个性化治疗新策略
高强,男,1981年生,安徽巢湖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顶尖科学家”及“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2003年本科毕业于蚌埠医学院,获临床医学系学士学位;2003年-2008年在复旦大学硕博连读,2008年获博士学位。他聚焦“肿瘤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Cell、Cancer Cell、Cancer Discov、Cell Res、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ogy、Gut、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国自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临床攻关重大项目等。2024年8月,入选2024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类名单。2024年10月,荣获第十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探索方向:探索肿瘤抗原多样性、调控及提呈新机制,指导开发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江一舟,男, 1988年生,浙江杭州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高中毕业于浙江省杭州二中,2006年获得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保送至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临床八年医学专业,后获得博士学位。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2年10月31日,入选2022达摩院青橙奖名单。江一舟是乳腺癌诊治领域的青年临床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也是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近年来,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多个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著31篇,包括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
探索方向: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
雷鸣,男,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获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5月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5月获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4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4至2011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Tenured)。2009年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聘为青年研究员。2011年6月至2017年8月,担任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中科院生化细胞所副所长。2017年9月至今,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现任亚太蛋白质协会执行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蛋白质协会副理事长。曾任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Frontiers in Cancer Molecular Targets and Therapeutics、Frontiers in Oncology等杂志编委。现任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杂志执行编委。研究方向:高级灵长类x染色体新进化基因参与生殖、发育、衰老、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探索方向:高级灵长类x染色体新进化基因参与生殖、发育、衰老、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李大力,男,湖南长沙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进行联合研究,毕业后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通过优化创新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世界领先的基因编辑疾病模型构建技术体系,开发精度和活性更高的hyCBE、ABE9、Td-CGBE/CBE和A&C-BEmax等多种单碱基编辑系统,以血友病和β地中海贫血等单基因血液遗传病为模型,建立了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遗传病基因治疗新策略。开展了全球首例基因编辑治疗最严重的β0/β0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研究,治愈了多名患者;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基因编辑定点整合的非病毒导入型CAR-T细胞制品,展现了比慢病毒导入策略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Protocols、PNAS和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探索方向:研发精准基因编辑与创新递送技术,推进基因治疗临床转化
刘聪,男,1979年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聪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霍华德休斯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聪研究长期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关键病理蛋白质相分离及聚集的分子机理以及化学调控研究。
探索方向:精准靶向蛋白病理聚集体,建立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与精准分型的临床标准
刘星,男,1985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研究员。刘星博士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3年留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免疫系,师从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系主任Judy Lieberman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获美国Charles A King Fellowship资助);2016年晋升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2018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抗感染与抗肿瘤免疫课题组组长。刘星博士发表高水平 SCI 学术论文 23 篇,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ure,Science,Cell, Immunity, Cell Reports等杂志发表论文14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 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9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14,总他引880余次。发表文章多次被Nature,Cell, Nature Reviewers Immunology, Immunity等杂志点评引用以及 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并荣获王应睐奖学金、哈佛大学杰出华人生命医学学术奖、美国免疫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以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研究机体免疫识别机制及其相关信号转导与作用机理,将有助于阐释感染、自身免疫相关疾病以及抗肿瘤免疫的病理基础与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探索方向:解析新型病原体致病机理及机体抗感染免疫防御应答调控新机制,拓展领域认知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与策略
孟飞龙,男,1983年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科医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获得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Fellowship,Lymphoma Research Foundati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等基金资助。2015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研究方向:免疫受体多样化。
探索方向:免疫受体多样化机制与基因力学密码解析
王皞鹏,男, 1980年4月,江苏人,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09-2003.07在南京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2004.01-2009.07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2009.08-2015.07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免疫学专业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肿瘤免疫,CAR-T,TCR-T,免疫检查点。
探索方向:开发新型免疫细胞疗法,推动其在多种人类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王磊,男,1982年9月生,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西北大学获生物技术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19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23年获得科学探索奖。研究方向:生殖遗传学。重点关注人类卵子、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理与病理机制。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 Eng J Med, Science Transl Med, J Clin Invest, Genome Biol, Am J Hum Genet等发表多篇论文。
探索方向:人类卵母细胞的独特发育机制与生殖奥秘
王立平,男,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09--2010-07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4-2009年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外科系做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兴趣在于理解序列学习、工作记忆和自我意识等的神经机制。我们通过在人类上利用心理物理学、头皮脑电(EEG)和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研究手段,以及在清醒猕猴上进行单细胞记录和fMRI扫描,比较在执行序列学习等认知任务时,不同物种之间大脑神经网络的异同。
探索方向:记忆和意识的神经机制
汪胜,男,1986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科学)和华中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3-2018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理系(UNC-ChapelHill)和美国国家心理卫生院精神药物筛选中心(NIMH-PDSP)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加入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国际PCT专利3项。其中两项专利已完成产业转让,相关化合物进入临床申报阶段。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资助。研究方向: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及药物设计。
探索方向:利用靶点结构信息设计满足精神疾病患者临床需求的新一代药物
吴蓓丽,女,1979年1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蓓丽于200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2018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探索方向:探索g蛋白偶联受体全生命周期的精细调控机制,推动原创药物研发
巫永睿,男,1977年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6/09~2000/07, 兰州大学生物系基地班,获生物学学士学位;2000/09~2005/07,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7/04~2013/04,在美国Rutgers University(新泽西州立大学) Waksman 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方向:玉米胚乳发育与遗传改良。
探索方向:人工驯化和选择下的玉米籽粒和全株蛋白含量变异的遗传调控研究,旨在为国家的“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计划”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许琛琦,男,1977年生,浙江天台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副主任。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8-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与中科院生化所联合培养理学硕士;2001-2004年,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免疫学研究工作,阐明了抗原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提出了基于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推动了免疫学和免疫治疗产业的发展。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开放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43 篇,成果入选“2016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探索方向:免疫受体信号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许代超,男,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9月-2011年06月,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9月-2016年0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1月至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研究员、课题组长。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细胞死亡、炎症和内稳态失调的调控机制以及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调控机理;蛋白翻译后修饰及其生理病理功能。
探索方向:破解细胞死亡机理,对人类重大疾病和罕见病进行干预
杨海涛,男,1979年8月5日生于重庆,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课题组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常任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至2011年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1年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2013年至2017年,任天津大学教授、副院长;2018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2021年至今,任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先后获得树兰青年医学奖、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药物开发。
探索方向:发现重大传染病的新靶标,开发广谱、高效的新型抗感染药物
杨巍维,男,1980年生,江西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至2013年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做博士后研究,并成为奥德赛学者(Odyssey Fellow)。2013年8月起担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细胞代谢调控与癌症等重大疾病。
探索方向:肿瘤免疫逃逸的代谢调控机制
叶海峰,男,1981年7月出生,籍贯江苏吴江,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入选者。2004年本科毕业于宁波大学;200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2012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2012/08-2013/12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系统生物工程系从事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针对重大代谢疾病和肿瘤的精准化、智能化的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利用合成生物学的理念和方法对细胞进行遗传学改造和重编程。重新设计、构建智能基因网络调控系统用于疾病的精准治疗。
探索方向:聚焦人工生物分子机器设计与调控,构建新型遗传控制系统,开发智能活体药物,探索针对代谢、肿瘤、衰老等疾病的精准治疗新策略
往期优秀文章:
1.往届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中,超65周岁的院士候选人一览。2025年院士增选他们还有机会吗?
3.截止2024年10月初!两院院士出生地统计汇总排行!多维度统计,按所有院士、非资深院士、在世院士三种榜单!
5.光华工程科技奖!1996-2023年(1-15届)获奖人籍贯、本科校友汇总
6、2024年国家杰青名单汇总(已更新285人)!!附本科和博士校友榜单!超全汇总!!
7.致敬“海归”科学家!924位“海归”院士在海外高校取得学位后回国任教!!
8、“70后”院士来了!多维度分析两院“70后”院士构成!预测2025年至少会有20位“70后”院士当选!未来是他们的!
9.2019-2024年历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籍贯排行,本科校友、博士校友排行!高校入选者排行!
10.细数20位出生在海外的中国两院院士,从异国游子到国之栋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11.Research网站2022年度世界最顶尖科学家,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大陆教育背景海外华人学者101人,附全名单!!!!
12.清华大学“姚班”学子今何在?细数100位前六届姚班毕业生!其中65人在中国工作,28人在美国。
14.【少数民族院士系列】之----满族!!!至今满族已出了32位两院院士。来看看满族迄今出了哪些院士科学家!!
15.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第一完成人博士校友统计!!
16.16位华人当选院士!其中13位华人当选2024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3位中国科学家当选2024年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17.6名华人学者当选!2024年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
院士增选预测相关文章:
1.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25年院士增选预测名单(10人)来啦!!多维度分析热门候选人情况!!(互动有礼)
2.2025年中国工程院环境轻纺学部院士增选预测名单(8人)来啦!!留言互动本推文能预测中几人!
3.2025年中国工程院土建学部院士增选预测名单(10人)来啦!!留言猜一猜本文能预测中几人!
4.工程院农业学部2025年院士增选预测名单(10人)来啦!!多维度分析热门候选人情况!!
5.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025年院士增选预测名单(10人)!多维度分析热门候选人情况!!
6.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25年院士增选预测名单(10人)!多维度分析热门候选人情况!!
编辑、审核:江小南
信息来源:上海科技
本文仅限转载,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有侵权,还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或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