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第二十九期(李亮博士)

学术   科学   2024-09-18 12:01   广东  
湾豆说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副研究员李亮博士应邀到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带来题为“基于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的病原-宿主互作研究与药物研发应用”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传染病所刘洋研究员主持,柳峰、郑敏、陈美欣、何桂卫等研究员到现场参会讨论并与李亮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线下共有五十余人参加。

李亮博士在报告中深入介绍了类器官的概念及其广泛应用。类器官是一种三维“微器官模型”,能够模拟真实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药敏诊断、新药研发及生物样本库建设等领域。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类器官感染模型因其人源组织、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弥补传统动物模型不足的重要工具。


李亮博士团队通过人源呼吸道多部位类器官进行新冠感染造模与药物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重现实际人体呼吸道结构和功能,与多个单位合作,成功进行新冠病毒感染与药物筛选工作,已上市基于类器官研发的新冠多变异株鼻喷阻断剂。类器官平台不仅能够对分子药物,抗体药物,细胞药物等药物进行药效评估,也可以进行药剂评估。例如基于类器官平台,评估药物/疫苗跨粘膜投递。


李亮博士提到,类器官能够提供更接近于实际微环境的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介面,因此通过建立基于类器官的微生物-宿主互作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等临床常见耐药菌,鼠疫杆菌等潜在疫情威胁,患者菌群成分等。例如基于类器官平台的临床菌株精准药敏图谱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基于类器官平台对菌株库进行筛选得到潜在高致病性独立因子靶点,基于类器官平台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进行耐药进化研究和药物筛选。除此之外,也能通过类器官对呼吸系统的其他重要病原如结核分支杆菌进行研究。


李亮博士还介绍了其他类器官体系示例,例如基于肝脏类器官的重大传染病感染建模与药效评估等。最后,他介绍了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类器官芯片,以及基于类器官的新药研发与精准医疗平台。


本次讲座不仅展示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在病原-宿主互作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跨领域合作,类器官技术有望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人简介:

李亮,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副研究员、助理教授。长期开发与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类器官及器官芯片模型系统,进行了包括人源气道、肺、肝、胆管、肠、血管、肾、脑等的类器官及其器官芯片系统的构建,应用于临床来源病原与菌群组分的微生物-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与药物研发,发表SCI论文多篇,包括Cell Host & Microbe (封面文章), Nature Metabo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Gastroenterology, Cell Research, Cell Reports, mBio, Microbiology Spectrum, Antiviral Research等。新冠疫情期间研发了病毒传播阻断剂,月产能最高达17万瓶。成果获批国际授权专利,并在多国媒体报道。


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任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细胞医药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科技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产高水平期刊hLife类器官专栏客座主编,Nature Microbiology等期刊审稿人。


撰稿 | 传染病

编辑 白 白

责编 远 山

欢迎投稿、建议 media@szbl.ac.cn


深圳湾实验室
深圳湾实验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