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后牌坊为墓前神道坊,按形制考证,约建于南宋至元代期间,是国内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石坊,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价值。牌坊坐东朝西,仿木结构,二柱一开间,单檐歇山顶,仿筒瓦滴水,檐下二跳一昂六铺作单栱造,补间铺作两朵,正脊鸱尾对称,垂脊饰脊兽,山面博风中饰悬鱼。整体造型古朴而凝重。
五马坊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为纪念福建汀州知府、抗倭名将许伯升所立。当年许伯升去世后,朱元璋敕封其中宪大夫,后恩准立坊,初为木制牌坊,成化年间毁于火,今石牌坊为正德年间族人在原址所重建,四柱三间五楼式,面阔8.2米,高9.7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立柱等主要构件为花岗岩,其余为砂岩。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重修之物,庙坐北朝南,布局沿袭“前朝后寝”之制,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仪门、献殿、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东西两侧配建钟楼、鼓楼等。石坊位于钟、鼓楼之中央,正面雕“关王故里”,为明嘉靖三年(1524)立,四柱三间三楼式。
治世玄岳牌坊俗称玄岳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清乾隆二十年(1755)修葺,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五楼式,为仿木结构石牌坊,宽14.5米,通高11.9米,柱高6.4米。明间柱顶架龙门枋,正楼架于明间龙门枋上,左右立柱支撑,中嵌嘉靖帝敕赐“治世玄岳”匾额,为武当山明代皇家庙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羑里城遗址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先秦时期曾作为国家监狱。商代纣王曾将姬昌(周文王)囚禁于此长达七年,后人在此修建文王庙,以纪念“文王拘而演周易”。今庙内建筑为明清遗存,有正殿五间、演易台两间和山门三间,庙前建演易坊,坊为石质,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造型简洁素雅,风格质朴粗狂。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原为泰伯故居。泰伯系商末周太王姬亶的长子,让位给三弟,到江南建立了第一个文明古国吴国,为江南世祖。今庙为明、清时重建,其中石牌坊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柱下前后有夹杆石,上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因明间及左右两次间安有木质栅栏门,形如一道牌坊式棂星门。
木门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英宗敕命蒯祥设计后,定型于正统年间,为四川现存唯一明代官式寺院,包括大雄宝殿、祖师殿、无际禅师塔、石亭、石牌坊、木牌楼等。其中木牌楼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四柱前后立有夹杆石,顶部檐角高翘,正脊两端有鸱吻,中置宝刹。牌楼与前面的祖师殿之间有抱厦相连,但因其台基高于祖师殿,二者并不相通。
汉姜侯祠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系为纪念姜维所建。坊坐东向西,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坊,庑殿顶,屋面覆筒瓦,坊间作斗拱状承接,木柱前后设石鼓座夹杆石,高5.8米,面阔8.34米,前后出檐1.5米。主楼正面镌“汉姜侯祠”,背面镌“万古忠良”,立柱及横坊浮雕双龙戏珠、人物、花鸟等纹饰,通体饰彩绘,雕刻十分精美。
胡文光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系明神宗为表彰胡文光的政绩,恩准所敕建的功德牌坊。牌坊采用不易风化的黟青石建造,为四柱三间五楼式仿木构石牌坊,高11米,东西两面分别镌“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通体采用极具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是西递的标志性建筑。
南社立村于南宋末年,至今仍保留大量明清时期古建遗存。百岁坊是一座前坊后祠式的牌坊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时南社村有夫妻皆寿百岁,县令郡守上报朝廷,题请建祠坊纪念。朝庭恩准,命名为“百岁坊”。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明间庑殿顶,次间歇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两侧海棠式。坊祠结合,布局奇巧。
汾城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至今仍保存着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至清末的40余座古建筑。汾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整体布局保存完整,庙前山门街的东西两端,有两座明代的跨街木牌坊,分别为“鉴察坊”和“翊镇坊”,造型古朴,肃穆庄重。木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柱下两侧均有夹杆石和戗柱斜撑。斗拱层层,飞檐翘首。
祖氏石坊是明崇祯帝为表彰镇守辽西的抗清名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恩准建立的功德牌坊。二坊一南一北,相距85米。南坊为祖大寿坊,名“忠贞胆智”,建于崇祯四年(1631);北坊为祖大乐坊,名“登坛骏烈”,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质仿木结构,单檐庑殿顶,通体雕刻人物、花卉、鸟兽等,雕工精湛,气势磅礴。
圆通寺遗址上矗立着一座明代的四柱三间石坊,仿木结构,牌坊顶部保存较好,檐下是仿木结构的斗拱,复杂精巧。匾额上题楷书“蜀府禅林”四字。匾额上方的横额饰祥云纹,下方横额饰双凤衔珠图案,两边楼的额枋上还雕刻有鱼跃龙门等民间故事、珍禽瑞兽及戏曲人物。硕大的抱鼓石造型古朴。
沈阳故宫正门外有两座跨街木牌坊,东侧为文德坊,西侧为武功坊,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清初曾设栅栏式坊门,作为清军入关前盛京皇宫宫前区的东西阙门。两坊同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歇山顶,覆黄绿琉璃瓦。主楼坊额为白底金字,满、汉、蒙三族文字书写。四根圆形立柱下端两侧均立有夹杆石,并斜撑方形戗柱。
云龙坊位于宁远县城东南20公里的湾井镇路亭村。坊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乾隆、光绪年间曾作整修。牌坊全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平面为八字形,长14.3米,宽3米,高14米。主楼为歇山顶,上覆小青瓦,檐下饰七层“如意斗拱”,有精美木雕花卉、人物、龙狮装饰,以牵枋与王氏虚堂大门相连接形成整体。
韩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清时修葺,现存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化育坊、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木牌坊,均为二柱一开间式,单檐庑殿顶,覆绿色琉璃瓦,上下横枋之间嵌额,一坊曰“监察幽明”,一坊曰“保安黎庶”,柱下两侧均立夹杆石与斜撑的戗柱。
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明代时,这里是翻译印刷《大藏经》的经厂和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乾隆时在大西天经厂的基址上扩建,改名西天梵境。西天梵境的南起始端有一座精美的须弥座琉璃牌坊,又称般若祥云牌坊,高约13米,宽约25米,牌坊通体砖石结构,周身琉璃贴塑,四柱三间七楼,额题为乾隆御笔,南向为“华藏界”,北向为“须弥春”。
岱庙坊位于岱庙正阳门前,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是泰山现存体量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石坊,高12米,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通体浮雕,柱、枋雕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草纹样,南北两侧抱鼓石雕有八只蹲坐石狮,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堪称清代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重修。明永乐时改建,称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清康熙时改为喇嘛庙,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山门外有一木牌楼,四柱三间七楼式,上下三层,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覆顶,斗栱重叠,额题康熙御笔“灵峰胜境”,额枋彩绘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案。
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期的木牌楼已在1860年的浩劫中全部被毁,如今的木牌楼均为重建颐和园时所建,共有12座(不含复建)。其中的云岩牌楼在荇桥西端,下设夹杆石,属于四柱三间的“冲天牌坊”。冲天牌坊名称的由来,主要源自坊中柱子的形式。牌坊中的柱头高于横枋或楼顶,即冲天牌坊的最高点为柱头。突出的柱头一般都有装饰,或是云纹,或设蹲兽,或二者兼有。
纯孝苦节坊为节烈牌坊,位于王家大院王氏宗祠前的明清古街上,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成于雍正九年(1731),系山西巡抚石鳞奉旨,为旌表奉直大夫王昌祚的继妻刘宜人所立。原坊毁于1947年,2006年原址复建。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坊,硬山顶,主楼(明间)额题“纯孝苦节”,正脊两端及两次间正脊外端均有鸱吻。四柱为方柱,下端抱有夹杆石,前后有石鼓。
鱼木寨在明洪武二年(1369)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土司军事要塞,寨内现存清代墓葬十余座,每座墓前均矗立有高大的石碑楼,造型奇特,精雕细刻,堪称石雕艺术奇葩。图为向母阎孺人(向梓夫人)墓前的石碑楼,为牌坊式墓碑,建于同治五年(1866),高5.8米、宽4米。碑楼后3米即为向母阎孺人墓,墓前还有一方柱形碑,正面刻“向母阎孺人墓”。
南樊石牌坊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是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贾宗洛奉旨旌表其祖母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坊为六柱三间五楼,石质仿木构,平面呈对头双八字形,建在一米高的石台上,明间两侧各开二合八字次间,双面题额“圣旨”“旌表”,柱下夹杆石上圆雕石狮,额枋、阑额等浮雕人物、走兽和花卉等纹饰。
火神庙木牌楼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六柱三间三楼,高10米,长7米,宽4.5米。主楼为歇山顶,两侧各开二合八字次间,正脊中间立3米高的浅绿色玉象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檐下大额枋透雕二龙戏珠及福禄寿三星,额题“光天垂象”、“利民永生”,六柱各置2米高的抱鼓夹杆石,其上浮雕数十尊狮子及梅兰竹菊松柏牡丹,雕刻精美,寓意吉祥。
气肃千秋坊建于明万历初年(1573),清嘉庆二十年(1815)毁于地震,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1870)重建。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十戗杆,主楼庑殿顶,正脊正中置琉璃宝瓶,两端置琉璃凤吻,为山西历代孤例。横额题“气肃千秋”,花板雕绘瑞兽莲菊,下额枋浮雕龙首花卉,四柱前后置抱鼓夹杆石,是庙内中轴线上最大的牌坊。
五世衍祥牌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同治帝为旌表岑溪八品修职郎刘运昌五世同堂而建。坊为青砖砌筑,三开间,明间下开券洞,高11米,宽10米,厚1.1米。坊顶饰翘角飞檐,脊顶灰塑双龙戏珠、螯鱼、卷草,回形博脊,坊身灰塑人物及花草鸟鱼,坊体镶嵌梧州府岑溪知县等8方碑刻,下部砖砌4组抱壶脚,造型雄伟独特。
梅溪石坊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十七年(1891),系光绪帝为表彰驻夏威夷领事陈芳及其父母等人造福桑梓所赐建,原有四座,今存三座,均为庑殿顶,三间三楼式,造型中西合璧;其中南座为“乐善好施”坊,中座为“急功好义”坊,二坊均八柱三间三楼,高12米,宽12.2米,厚4.6米;北座略小,也为“乐善好施”坊,四柱三间三楼,高10.1米,宽9.4米,厚4.6米。图为中座和北座。
仇氏石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清朝盐提举仇嘉谟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节牌坊。坊平面呈对头双八字形,六柱三间四楼五门,三重檐歇山顶,高约15米。主楼正脊中央置象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两端有螭吻。左右两次间外立柱每边各两根,与内立柱构成三角形空间,形成三间五门的格局。
滩口牌坊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系长寿知县杜伯清奉旨为纪念母亲唐氏孝敬公婆、守寡四十余年所建,是一座集孝道、贞节于一体的节孝坊。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仿木构石坊,三重檐歇山顶,正脊中部高耸宝瓶,两端鸱吻和檐角高翘飞扬,造型灵动而夸张。梁、枋、柱等浮雕蟠龙、祥云、卷草和节孝人物故事,设计精巧,雕刻细腻,被誉为“川东第一牌坊”。
古隆中牌坊是称颂诸葛亮的牌坊,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一说为光绪十九年,1893),为光绪时期的湖北提督程文炳所立,高约六米,长约十米,青石质料,四柱三间仿木构式,高7.5米。牌坊飞檐翘角,嵌脊镶吻,明间枋额正、背分别阴刻“古隆中”、“三代下一人”,两次间枋额正面阴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四柱前后及最外侧共立有十个抱鼓夹杆石。
以上图文来自2024年《营造历》
转发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