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企出栏量增长态势
近日,部分上市猪企纷纷透露2025年生猪出栏计划,行业扩张趋势显著。牧原股份凭借能繁母猪数量、配种量及产能规模的提升,加之生产指标的预期改善,2025年出栏量将有一定幅度增长。温氏股份初步规划年末能繁母猪达180万头左右,销售目标锁定在3300万-3500万头。新希望六和预计出栏1600万-1700万头,神农集团目标为320万-350万头,且计划2027年突破500万头。东瑞股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步上升,2025年出栏量规划近乎翻倍。而正邦科技作为重整后复产提速的代表,若实现2025年出栏700万头以上的目标,将较2024年大幅提升近300万头。
二、增长原因剖析
(一)内部产能提升
猪企出栏量增长的核心动力源自内部产能的显著提升。以牧原股份为例,2024年其能繁母猪数量、配种量以及产能规模均超越去年,且在生产指标上,预期全程成活率将进一步提高。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源头,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可孕育更多仔猪;配种量的提升则保障了受孕率,为仔猪的产出奠定基础;而产能规模的扩大,从养殖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为生猪的养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全程成活率的提高,更是直接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损耗,使得更多仔猪能够顺利成长为可出栏的生猪。
同样,温氏股份规划2025年末能繁母猪数量达180万头左右,这一明确的数量目标反映出公司对产能扩充的坚定决心。通过合理规划能繁母猪存栏量,温氏股份能够精准把控仔猪的产出数量,结合自身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确保有足够数量的生猪达到出栏标准。新希望六和、神农集团等猪企,也在各自的发展规划中,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内部产能,从种猪选育、养殖流程优化等方面入手,为出栏量的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二)行业规模化进程
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趋势对上市猪企的出栏量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规模化发展的浪潮下,大型猪企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规模化养殖使得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饲料采购方面,大规模的采购量赋予企业更强的议价能力,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以某大型猪企为例,通过与饲料供应商签订长期大额采购合同,每吨饲料的采购价格相较于小规模养殖户降低了数十元,这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能节省一笔可观的成本。在技术应用上,规模化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和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智能化养殖设备、精准的疫病防控体系等。智能化养殖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生猪的生长状况,包括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的健康水平。精准的疫病防控体系则能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减少因疫病导致的生猪死亡和生产损失。
此外,规模化养殖还便于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从仔猪的选育、饲养环境的控制,到育肥阶段的饲料配方、出栏时间的确定,都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每一批生猪的质量和生长周期相对稳定,从而提高出栏量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三、盈利面临的挑战
(一)价格下行压力
2025年生猪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大概率整体低于2024年。从供给端来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清晰地显示,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4年4月探底至3986万头后,开启了连续7个月的环比回升态势,截至11月末,存栏量已达4080万头,创下2024年以来的最高值。按照商品猪10个月的出栏周期推算,这意味着2025年3月至9月期间,生猪出栏量将呈现环比持续增加的趋势。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必然会导致市场供应显著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对价格形成强大的下行压力。
回顾2024年,冬季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生猪生产并未受到大规模疫情的冲击,这使得2025年不会出现如2024年三季度那般阶段性供给偏紧的状况。在2024年三季度,由于部分地区生猪存栏量因前期疫情影响而减少,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短缺,从而推动价格上涨。然而,2025年这种情况不会重演,生猪供应将相对稳定且充足,难以出现因阶段性供给不足而引发的价格大幅上涨。
从需求端分析,当前居民饮食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牛肉、羊肉、禽肉等替代品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逐渐提高,对猪肉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与此同时,餐饮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上更加谨慎,餐饮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对猪肉的采购需求也相应受到抑制。综合供需两端的情况,2025年生猪价格在供大于求以及需求增长乏力的双重影响下,整体低于2024年的可能性极大。
(二)成本决定盈利
在生猪价格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成本管控成为决定企业盈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业内专家明确指出,若企业在2025年一季度生猪养殖成本高于15元/kg,将可能面临一定的盈利风险。这是因为在价格下行的市场环境中,较高的成本会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亏损。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近期表示优秀场线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成功降至12元/kg以下。通过持续推动优秀成绩在内部的复制与推广,有望带动整体生猪养殖成本进一步下降。在不考虑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公司将2025年的阶段性成本目标设定为12元/kg。较低的成本意味着在相同的市场价格下,牧原股份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假设市场生猪价格为15元/kg,牧原股份每公斤生猪的利润可达3元,若养殖规模为1000万头,每头生猪按100公斤计算,其总利润将达到3亿元。
与之相比,若企业成本控制不佳,成本维持在16元/kg,在同样的市场价格下,每公斤生猪将亏损1元,这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将构成严重威胁。温氏股份将2025年全年平均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奋斗目标定为6.5元/斤(13元/kg),ST天邦计划将2025年育肥完全成本目标进一步降至12.8元/kg以下,神农集团也提出将2025年的完全成本目标控制在13元/kg以内 。这些企业都深刻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明确的成本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成本,如优化养殖流程、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强疫病防控等,以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猪企降本策略
面对价格下行压力,各大猪企纷纷制定降本目标,积极探索降本路径,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盈利。
牧原股份致力于在内部推广优秀场线的成功经验,以此带动整体成本的降低。通过优化养殖流程,从饲料调配、猪舍环境控制到疫病防控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饲料调配方面,依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精准配置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在猪舍环境控制上,采用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为猪只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猪只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降低养殖成本。
温氏股份则凭借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同时,通过优化饲料营养配方,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使用量。在产能利用率方面,温氏股份合理规划养殖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养殖设施,避免资源闲置,降低单位养殖成本。通过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浪费。
ST天邦计划通过提升养殖效率、优化产能布局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育肥完全成本。在提升养殖效率上,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化养殖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猪只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优化产能布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养殖环境,合理分配养殖产能,降低运输成本和养殖风险。
神农集团提出从多个维度实现降本目标,包括与PIC加深合作以优化种猪基因,从而提高生猪的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减少因疫病导致的损失。坚持健康养殖理念,加强猪只的疫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提升蓝耳双阴猪群比例,降低疫病防控成本。通过稳健扩张,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养殖成本。优化采购模式,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此外,坚持轻资产发展,提升管理效能和人效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开支。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生猪养殖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上市猪企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随着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猪企也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猪企需将稳产、增效、降本视为重中之重。
在稳产方面,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行业政策,合理规划产能,避免盲目扩张或缩减,确保生猪供应的稳定性。通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业链条,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增效方面,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关键。积极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对猪只生长过程的精准监控和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成绩。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降本工作需从多个维度深入推进。在饲料成本控制上,除了优化采购模式和饲料配方,还可探索与饲料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饲料原料的研发和生产,降低采购成本。加强疫病防控,通过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病发生带来的损失。
优化财务状况同样不容忽视。猪企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安排债务结构,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总之,2025年对于上市猪企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保障我国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