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计算 找华算】理论计算助攻顶刊,50000+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来源 | 各学校官方公众号等
近期,不少高校在《Science》和《Nature》两大全球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科研成果,展示出学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实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1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Scalable ultrastrong MXene films with superior osteogenesis》,该工作开发了卷对卷辅助刮涂结合有序界面交联的新策略,实现了高性能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连续化制备,开辟了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在骨再生领域的新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单位。
复旦大学
10月31日,在最新的《科学》期刊(Science)中,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晏湖根、光电研究院黄申洋团队与合作者发表成果,发现全新偶极激子显著红外光吸收使其能被光谱轻松检测,为多体物理等领域拓展探索空间。
北京大学
10月30日,北京大学乔杰、袁鹏、闫丽盈、魏瑗共同通讯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ow the extra X chromosome impairs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fetal ger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X染色体剂量异常导致胎儿生殖细胞发育障碍的关键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
10月31日,华北电力大学丁勇等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ation reactivity inhibits perovskite degradation in efficient and stable solar modu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加入N,N-二甲基亚胺氯形成二甲铵阳离子,而以前未观察到的甲基四氢三嗪([MTTZ]+)阳离子有效地改善了钙钛矿薄膜。
武汉大学
10月30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严欢团队、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以及华盛顿大学David Veesler团队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Design of customized coronavirus receptors”的研究论文(Article)。严欢团队首次提出“定制化病毒受体(CVR)”的概念,旨在不依赖天然受体的条件下构建易感细胞模型。
该论文是严欢教授团队继2022年12月Nature发文后的第二项重大研究成果。严欢教授、石正丽研究员和David Veesler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刘鹏、硕士生黄美玲,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后郭华,华盛顿大学Matthew McCallum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冯越课题组与Joseph Bondy-Denomy课题组再次合作,10月30日,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 phage proteins sequester signals from TIR and cGAS-like enzymes的研究论文,揭示Tad1和Tad2与Acb2均为具有两种不同的结合口袋的“超级海绵”,从而将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三个噬菌体海绵蛋白均统一为多结合口袋的“超级海绵”,建立了海绵蛋白研究的新范式。北京化工大学为第一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冉将军副教授(2023国家优青)课题组与国际团队合作,在研究冰川融化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10月30日,相关成果以“Vertical bedrock shifts reveal summer water storage in Greenland ice sheet”为题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该发现为研究融水在冰川内部和底部的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有利于提高冰川模型的可靠性,降低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预测误差。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骆军委研究员团队联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教授,以“通过降低原子化学键强度诱导的光学声子软化避免退极化效应(Softening of the optical phonon by reduced interatomic bonding strength without depolarization)”为题的论文,发表在《Nature》杂志。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拉升原子键降低化学键强度实现光学声子软化的新理论,并提出该新方法可以免于困扰传统铁电材料的界面退极化效应,成功解释了硅基外延HfO2和ZrO2薄膜在厚度降低到2-3nm时才出现铁电性的“逆尺寸效应”。
半导体所曹茹月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杨巧林为第二作者;半导体所骆军委研究员、邓惠雄研究员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还包括剑桥大学John Robertson教授。
中山大学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胡政、中山大学贺雄雷和何真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Polyclonal-to-monoclonal transition in colorectal precancerous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肿瘤从多克隆到单克隆转变的早期演化新模式,系统阐明了这一过程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肿瘤的早期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同时也为癌症的精准早期筛查和干预提出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胡政研究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何真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逯召莲博士、莫珊兰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澳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解铎;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翟相威、博士后邓善俊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