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被授衔的炊事员,去世后骨灰盒上写着:少尉哑巴同志

民生   2024-11-16 21:30   广东  

《——【·前言·】——》

少尉军衔、无声战士、骨灰盒上赫然的“哑巴同志”字样,说的都是一个人。

他既不是普通的军人,也不是典型的英雄,却在长征队伍中成为无声的力量,一位传奇的炊事员——哑巴同志。

翻山越岭、穿越沼泽的路上,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无声的战士,翻越夹金山

红军队伍途经四川大渡河一带,行军途中,警卫排发现了,这个形迹可疑的“陌生人”——一个穿着破旧衣衫的中年男子,跟在队伍后面。

这一切引起了警卫战士的注意,他们当即围住他盘问。

“小子,跟着我们干嘛?”一名红军战士警惕地问道。

他不吭声,只是看着大家,用手势比划了一下,眼神中流露出急切。

“怎么不说话?”战士们的疑心更深了。

哑巴同志却不回答,低头指了指自己,然后在地上划了个“食”字。几位战士互相对视,显然谁也不明白他的意思。


一位上了年纪的战士盯着他许久,忽然若有所悟:“哑巴?是个哑巴?”

他点点头,向战士们比划着,他告诉大家他愿意加入队伍,不怕苦不怕累,只想跟着走。

大家见他态度诚恳,又看他身体结实,便带他去见上级。

上级同意让他随队行军,并未给他正式编制,只让他帮着队伍做些后勤工作。

他每天负担行军锅和沉重的炊具,不怕苦不喊累,还总是第一个在路边搭起火堆,准备热食。

虽不会说话,却总是满腔热忱,这一路走来,他用行动替代了语言,成了队伍中默默无闻的后勤支柱。

夹金山,这座高山巍峨冷峻,仿佛要阻断一切前进的道路,冷风呼啸,空气稀薄,许多人刚迈几步,便喘不过气来。

哑巴同志,挎着沉重的行军锅,身上绑满锅具、铁盆,跟在队伍后方。


听不到队伍的指挥,可也一步也没落下。

他的任务简单又艰巨——后勤保障,确保每位战士在前行中能吃上热饭。

夹金山高寒缺氧,步步艰难,有些战士体力不支、步伐沉重,他却步伐坚定。

时而他会挥手示意后面的战友,指了指前面,又拍了拍锅具,示意前面要加火了,这一个小动作,带来了意外的动力。

队伍终于靠近山顶。哑巴同志率先蹲下,埋头在雪地上架起锅具,翻出干柴点火,柴火很快窜起暖意。


草地行军,生死一线

1935年夏,红军战士们迎来一场生死挑战——横穿松潘大草地。

这片高原湿地,隐藏着危险的沼泽,和湍急的溪流。

队伍迈入草地,脚下泥泞不堪,水草横生,行走格外艰难。

哑巴同志背着沉重的行军锅,走在队伍后方,默默观察着地形。


战士们刚踏入草地,没多久,脚底的泥水便渗进鞋里,裤脚被泥巴浸湿。

每走几步,便有人掉进齐膝深的泥潭中,不得不靠周围的战友拉一把,哑巴同志沉默地走在队伍后方,眼神专注,时刻留意着战友们的动向。

行军两天,大家的鞋袜被泥水浸透,脚底起了水泡,体力也渐渐被消耗。

哑巴同志每天的步伐依旧稳健,炊事员的职责,使他要照顾大家的饮食,确保每一位战士,能获得足够的体力支撑。

一天黄昏,队伍决定在一块稍高的草地扎营,战士们疲惫地坐在湿草上,拿出干粮啃了几口。

哑巴同志拿起行军锅和炊具,走到附近,开始用小刀翻找野菜,准备熬煮一锅草根汤。

队伍中的战士们,无不为这一点温暖的“家味”感到感激。

行军途中,雨水开始不停地下。


草地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会陷入齐踝深的烂泥里。

这天黄昏时分,队伍正在行军,忽然前方传来一声急切的呼救:“救命!快拉我一把!”战士们闻声望去,原来一名年轻战士不慎陷入了泥潭中,泥水已经淹没到他的腰间。

四周战友想上前救援,可一靠近泥潭边,脚下便滑得厉害。

哑巴同志见状,急忙放下炊具,快步冲向泥潭边,蹲下身,将双手伸向陷入泥潭的战友。

年轻战士一见哑巴同志,像是看到了救星,拼命伸手抓住他的手。

哑巴同志握紧战士的手臂,往后猛力一拽。

泥潭仿佛不肯放过人,一点点地往下拉着战士的双腿。

哑巴同志将身子往后倾,双脚扎稳,双手用力往外拉,片刻后,那战士的身体缓缓从泥潭中拔出。


哑巴同志没有停歇,慢慢将他拉到安全地带。

战士双腿满是泥泞,喘着粗气,疲惫不堪,但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几天过去,草地里的食物渐渐告罄,干粮消耗殆尽,战士们开始啃着仅剩的干面饼。

队伍中的战士们个个瘦了一圈,脸上透出疲态。

哑巴同志依然每日挎着锅具,沿途仔细查看每一片草丛,寻找能吃的野菜和草根。

每找到一种,他会小心翼翼地尝一口,确认无毒后才会采摘,洗净放入行军锅中煮汤分给大家。


每次在草地中找到一片不知名的野草,他都会先将几片叶子,放在锅中煮了一小会儿,自己先尝了一口,觉得味道清苦却没有异样,便分给身边的战友。

行军第十天,战士们已筋疲力尽,草地一望无际,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是否能够熬过这片草地。

哑巴同志依旧背着锅具,默默跟随在队伍最后,照顾着每一位体力不支的战友,必要时会扶着人一起走。

他虽然聋哑,不发一言,那坚实的身影,始终为战友们带来力量和鼓舞。


炊事员的职责,无声的支柱

草地的行军逐渐接近尾声,战士们的脚步愈发沉重。

许多人已筋疲力尽,脸上带着疲态。哑巴同志始终保持稳健的步伐,每日肩挑行军锅,行在队伍后方。

他的职责清晰——炊事员,要确保大家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吃上热食,获得足够的体力。

天刚破晓,哑巴同志便起身开始准备生火,背着行军锅往野外去,寻找能够燃烧的干柴。

每天的草地上湿漉漉的,柴火不易点燃。


哑巴同志一边用小刀削去表面湿漉的树皮,一边不时将手靠近嘴边哈口热气,努力让双手暖和一点,继续削细木条,直到火星终于点燃。

这一天傍晚,队伍抵达一片草木较密的地带,哑巴同志挑了块高地,迅速架起行军锅,将几片新采的野菜、草根放进锅中煮成汤。

有人笑着感慨:“有这锅热汤,我们的脚步就不冷了。”

到了后半夜,草地的寒意更重,几乎浸透了人的骨髓,战士们挤在一起,依偎着火堆取暖,睡意沉沉。

一个战士因饥饿,突然迷糊着爬了起来,嘴里低语着寻找食物。


哑巴同志察觉到后,急忙走到他身旁,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将一片留好的干粮塞进他手中。

几天后的傍晚,队伍终于走出草地。

大家激动地欢呼,战士们个个筋疲力尽,脸上却带着自豪的微笑。

哑巴同志依旧站在队伍后方,眼神平静,似乎这片泥泞草地并没有动摇他的坚定。

无声的支柱,他背后的行军锅,成了这段艰难行程中每个人的依靠。


无言英雄,不朽的传奇

1935年,红军顺利结束长征,哑巴同志也继续随部队四处行军。

他始终担任炊事员的角色,每天准时为战士们准备热饭热菜,尽力为大家提供支持,帮助每位战士恢复体力。

新中国成立后,哑巴同志被编入中央警卫团,继续他的炊事员职责。

这些年里,战士们对他越来越熟悉,纷纷称他为“守护神”。

1955年,国家决定授予功勋军人军衔。


哑巴同志的名字被递上去,得到了少尉军衔的荣誉,这是少数几位以炊事员身份,获得授衔的红军战士。

消息传开时,战友们无不震惊和佩服,许多人感慨道:“这位无声的英雄,用一生的默默付出,获得了最应得的尊重。”

晚年的哑巴同志,住在北京郊区一处营房,依旧不改朴素本色,时常将自己种的果蔬分给战士们。

他的生活极其简朴,每日依旧早起打扫营地,从不懈怠。

战士们见他年纪大了,不忍心让他忙碌,总劝他多休息,但他每次都只是笑笑,用手势比划着继续帮忙的意思。

哑巴同志的默默奉献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3年6月14日,哑巴同志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9岁。

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盒上简简单单地刻着四个字——“哑巴同志”。

每当战友或后辈前来祭奠,看着墓碑上的字样,眼中噙满泪水。

在那个没有语言、没有喧嚣的时代,哑巴同志用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无私。

他的一生,像一面无言的旗帜,见证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战争到和平。

这位曾在长征中负重前行的炊事员,他的沉默却无比厚重,成为永不熄灭的红色信念。

记录和传播
行走人间,观触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