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永乐】“童乐”读书会——永乐小学开展教师读书分享会

体娱   2024-11-12 16:29   安徽  

书香永乐

“童乐”读书会


好书分享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许多名人们的成功经验表明,生命因多读书而厚重,人生因好读书而美丽,事业因读好书而精彩!

近期,滁州市永乐小学数学教研组部分老师汇聚图书馆,开展了“童乐”读书会分享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分享喜“阅”

李玲老师分享《海底两万年》


本书主要讲述在1866年,法国人阿龙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的活动。

读完《海底两万里》我明白了,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人类应对自然界和平开发,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雅老师《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分享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的第一需要,比如关于后进生的工作。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工作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就更应该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的世界中看到的不同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由感受驱动的思考会提升孩子的求知欲。
阅读润泽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学会阅读,热爱阅读,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心灵。

钱景老师分享《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3年出版的一部寓言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哲理、纯真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小王子》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它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成长、爱、孤独与生命本质等宏大主题。每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刘思琦老师分享《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


该书从学理、数学史、数学教育等视角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这本书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更是教师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促进了“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的发展。
这本书首先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与小学数学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涉及到了数学思维的培养。作者强调,小学数学不仅仅是算术和公式,更是一种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与当前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强调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书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例如,有些问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运算规则等基础知识,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分类等高级思维技能。这种问题的设置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鉴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积极关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例如,在教授“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李雪老师分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看见,便是最温暖的回应。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粉色的封面和一幅大手拉小手的温馨画面映入眼帘,边缘还有一行小字写着: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打开书一句话吸引了我“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曾忽视过哪个孩子?怀着不安的心情,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一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因此,让我们携手努力,用心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回应每一份期待,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通过深读此书,我深刻领悟了与内向孩子相处的艺术。这些孩子在集体中,往往显得局促不安,难以像外向孩子那样自然吸引众人的目光,成为易被忽视的一隅。他们内心藏着对关注的深切渴望,却又害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害怕“抛头露面”带来的不安与尴尬。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温和、具体的方式,来回应那些细腻而真挚的关怀。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适时调整教育的“刻,旺”,为内向的孩子提供更加宽松与包容的成长环境。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孩子自我要求严格,内心细腻如丝,因此,在给予关注时,需保持一份“粗线条”的豁达,避免过高的期望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要警惕关注度的骤减可能引发的心理落差,这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真正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展现出主动与耐心,用时间和陪伴构建起信任的桥梁。在日常的互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从而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当安全感扎根于心,他们会更加勇敢地迈出步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与同伴们的相处也将变得更加融洽与开放。

黄莺老师分享《边城》


《边城》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湘西风情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里,我们需要像翠翠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希望,用爱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与困难。

正如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结尾带着一种凄凉、哀愁、牵挂和企盼的感情。使人为之焦虑又莫名伤感,但也许这不确定的结局反而更好一些。现实生活终究会有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应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注定不凡。总有一些事情使我们一步步成长。

在这个初冬的午后,我感谢沈从文用他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文字,为我呈现了一个如此美丽而深情的湘西世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我相信,《边城》这部作品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吴可老师分享《我与地坛》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史铁生他是一个坚强且温柔的人。二十多岁坐上轮椅,此后一直与轮椅为伴,在命运之初,他也曾质问命运,为何独独是他承受这份苦难,直到他与地坛相遇,与其说是和地坛相遇,不如说和自己相遇。他在那里安慰自己,理解自己,直至享受自己。他不再责问苦难,责问命运,他开始爱命运。在书的结尾他写道:“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设若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在了别人,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我甚至隐约觉得他为这疾病是生在他身上而非别人而感到轻松。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史铁生他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写母爱,他说有过他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他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写友情,他说“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他说“朋友们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写爱情,他说“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有不能忘”,他说“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数不完的日子和数不完的心事,都要诉说”。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史铁生他是一个极善观察也极善想象的人。在他眼中,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的点点星光是遍地的小灯笼,随风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风的样子是树的摇动,云的变换,是帽子被刮跑了,或是眼睛被尘沙迷住;童年玩伴舞进阳光下时,白裙灿烂耀眼,舞进树影时,树影在她身上漂移、游动。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史铁生他是一个通透的人。看待生死—死时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待幸福—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

“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史铁生他是一个通透的人。看待生死—死时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待幸福—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

“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看待青春—春天的美丽在于纯真和勇敢,在于未通世故。看待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缺,但他的精神永远完整。

缪洁窈老师分享《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


什么样的教室才能被称为一间好教室呢?干净整洁的环境、一群优秀的学生亦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当我读完孙亦华老师的《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我的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收录了41个教育故事,闪烁着孙亦华老师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教学育人的智慧。“女神修炼计划”“教室菜园”“阅读银行”……孙老师用各种创意方式拉近自己与孩子们的距离,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孩子的进步。班级里的每一次状况,都能转化为成长的养料。毫无疑问,教室里的老师一定是学生身边如毛线交错般紧密相连的存在。老师,是学生的密友,而不是敌人。一间温暖的教室,不应该是让人却步的黑洞,而应该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这就是教育的神奇之处:你看见什么,什么就会被放大;你肯定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教育这件小事说难其实也不难。就是爱在左,管教在右,一边坚守教育的专业视角,一边尊重孩子的童真思维。如此总能在和和气气亲亲热热中,和孩子一起行走,一起成长。”我们在与学生生活时,尽量放大他们的优点,摒弃细枝末节的缺点,多给予他们鼓励赞同表扬。教育的助推器是正向评价。“今天你的字写得真工整”“不错,有班长的范儿了。”“默写全对诶!你昨天肯定用心记了!”在这样的正向激励中,孩子的进步可想而知。

这样自由生长的教室,是平等,是希望,是具有安全感的!

相信通过这次活动

老师们会学习到

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旅行

愿我们徜徉于书的海洋中

真正做到

“读”有所悟

“悟”有所用

“用”有所得

让我们在书香浸润的时光中

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


END




图片来源:滁州市永乐小学
文字:方翠翠
编辑:姜  雯
初审:张莉莉
终审:姚  杰


滁州市永乐小学
自由创想,闪耀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