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福,人杰地灵的宝地、英才辈出的福地,孕育了中国民盟领袖罗隆基、“七君子”王造时等历史名人,一批批优秀人才在这里成长,或扎根本土服务家乡,或闯荡各界建功立业,或走向世界为国争光。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安福英才故事】专栏带我们走进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寻访一位安福籍心脏电生理专家——杨平珍。
杨平珍,安福县洋门乡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房颤联盟主席、亚洲心律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心脏协会副理事长、粤港澳大湾区心脏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痛协会副理事长。在全国起搏与心电生理诊疗方面有较高知名度,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应用三维标测系统(CARTO系统)治疗房室性复杂心律失常的应用研究,在广东省首先开展心房颤动、心外膜室速、复杂心律失常、心脏除颤器及抗心衰心脏三腔起搏器的介入治疗。对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特别是对抗心衰心脏三腔起搏器的植入、心房颤动及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有很深的造诣。
初涉医道,心脏电生理领域的探索启程
1964年,杨平珍出生于洋门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热爱学习,书籍成为他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源泉。1982年,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入职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面对心脏疾病的复杂多变,杨平珍从未懈怠,持续精进医术。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血管领域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杨平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脉搏,决定继续深造。1990年,他成功考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启心血管研究的新征程。自中国首例导管消融手术成功实施后,杨平珍被心脏电生理这一神秘领域深深吸引,自1994年起,他专注于房颤、心律失常的研究,将电生理理论融入临床实践,通过长期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他成功修炼出能够一招克‘敌’制胜的心脏电生理‘独门绝技’。
勤勉耕耘,医研路上的无私奉献
一直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他说道:“学了这行就要爱这行,能把自己所学发挥到极致,能为国人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那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自参加工作以来,杨平珍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凭借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国内少数能独立完成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专家之一,并于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三维标测系统(CARTO系统)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研究。杨平珍教授不仅科研实力深厚,临床治疗经验也十分丰富。2016年7月,湖南怀化一名仅有1个月大的新生儿被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生命危在旦夕,在多地求医无果后,孩子家属找到了杨平珍教授。面对身体未发育完全的患儿,药物影响大,唯有射频消融术可行,但手术难度极高,杨平珍教授带领珠江医院心脏中心心电生理团队,借助三维标测系统,仅凭一根消融导管,精确定位并成功实施了射频消融术,仅3秒即终止心动过速,创下华南地区射频消融术治疗最小年龄患儿纪录,最终成功挽救了一条宝贵生命。他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与称赞,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一名治愈后病人送来的“妙手回春”书法作品,那是他最珍贵的一份礼物。如今,虽已功成名就,但杨平珍仍然坚持带团队、带学生,把他多年心脏电生理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治疗经验倾囊相授,推动心电生理研究传承发展。截至目前,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9名、硕士研究生24名,为全国心电生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桑梓情深,反哺家乡的医疗之光
杨平珍作为国内较早运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生,先后帮扶全国数百家医院,但他始终心系家乡。2023年3月,安福县人民医院开展“广东吉安籍医学专家爱心反哺家乡大型公益义诊活动走进安福”的活动,此次活动让他萌生了反哺家乡的浓厚想法。2024年5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安福县人民医院杨平珍名医工作室正式成立,目前已完成60余台专家手术及数百人次的专家门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024年12月,由吉安市卫健委主办的“杨平珍教授名医工作室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培训班”在安福县人民医院隆重举行,杨平珍教授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介绍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升吉安地区心血管领域的诊疗技术水平作出贡献。
供稿:部机关人才室、县卫健委
一审:王政军
二审:曾 辉
三审:邹元憬
更多英才故事,欢迎踊跃投稿至afxwrcb@163.com 。
共绘新时代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