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胡歌和刘涛曾因“内娱史上最炸裂的6分32秒谈话”冲上热搜。他们争辩的内容是:在野外用完的手纸,要不要带走?
起因是胡歌、刘涛、陈龙3位演员作为环保纪实节目《一路前行》的项目发起人,来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109国道沿线捡拾垃圾。
在节目中,胡歌和刘涛就是否带走垃圾问题展开讨论。
胡歌认为,应该把用过的手纸带走,特别是难以降解的湿纸巾。
刘涛认为,这样的倡议太苛刻,几乎没有人能做到。
图源:《一路前行》纪实节目
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冲上热搜,也是时代进步,直击当下人们的关注——环保与每个“我”休戚相关。
纪实节目《一路前行》所聚焦的可可西里,其公路沿线野外垃圾让人头疼。其实,不仅可可西里,随着户外游、自驾游兴起,户外垃圾问题早已在全国各地凸显,且愈演愈烈。连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每年登山季都产生巨量的垃圾......
2024年是人类登顶珠峰70周年。70年来,登山者在攀登过程中产生的氧气罐、食品包装物等户外垃圾,不断累积,让昔日洁净的圣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7年珠峰的一场雪崩,冲击南坡大本营附近。在冲击面上,裸露出很多掩埋的上世纪70、80年代探险队遗留的罐头等无法降解的垃圾。
据不完全统计,人类已经在珠峰留下45000公斤无法降解的垃圾、283具尸体,以及12000公斤排泄物……珠峰已然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垃圾场”。
45000公斤垃圾是什么概念?据统计,我国每人每天产生大约1.17公斤的生活垃圾。45000公斤,相当于10个人生活11年所产生垃圾的总量。
珠峰垃圾清理,真没想象中容易
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喜玛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融化后,可供给整个亚洲的饮水所需,被称为“亚洲水塔”。
然而,散乱的垃圾,尸体+排泄物滋生细菌,已对当地的冰川和水源造成污染。如若污染面积再度扩大,亚洲的淡水资源将岌岌可危。
虽然在世界自然基金(WWF)尼泊尔项目的支持下,成立了珠峰污染物管理会,对冰川、非法攀登、垃圾管理及环境保护进行监管,但收效甚微。
针对珠峰的污染问题,中国和尼泊尔两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敦促登山者减少物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出台《珠穆朗玛峰登山垃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登山者在下山时必须携带8公斤的垃圾。
发布《珠穆朗玛峰登山垃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图源:西藏自治区体育局
尼泊尔方面,会预先收每位登山者4千美元的保证金——如果登山者遗弃8公斤以上的垃圾,则保证金不予以退还。然而,该措施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并不好。
首先,能够去攀登珠峰的登山者,全部花费在10万美元以上,他们或许不太在乎因遗弃垃圾而产生的这4千美元的罚款,绝大多数商业机构并没有让攀登者承担起“打包垃圾”的责任,导致最后都由攀登队伍的后勤或夏尔巴人完成收集垃圾的任务。如此,不仅加大了从业者的风险,同时也没有树立攀登者对环保的关切和实践意识。
其次,许多登山者登顶后筋疲力竭,自顾无暇,针对收集“8公斤垃圾下山”的要求,为数不少的登山者,竟直接将垃圾掩埋在雪地里。
珠峰的垃圾清理,真没有想象中容易,只能靠夏尔巴人上山慢慢收集。
2010年,在2名夏尔巴人的倡导下,由20位登山专家自发组成一支“清道夫”小队,希望重还珠峰的神圣与洁净。
珠峰清道夫
坦桑尼亚导演玛丽娜 · 马丁斯将他们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Death Zone: Cleaning Mount Everest),以真实影像,记录这群无畏环保者的壮举。
这部讲述“世界最危险工作”的纪录片于2018年上映,成为当年度在豆瓣评分最高的纪录片,且至今在豆瓣保持9.0分的超高分——因为人们真心钦佩他们的壮举。
《珠峰清道夫》在豆瓣电影上的词条 图源:豆瓣电影
这群夏尔巴人,为了维护圣山的环境,毅然选择在珠峰"死亡地带",展开一场壮烈而艰难的垃圾清理任务。
在空气稀薄的珠峰,连呼吸都是挑战,何况背负着清理、清运的使命。
登山队从卢卡拉机场着陆,徒步五六天,到达5380米的珠峰大本营。
“清道夫”小队合影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举办登山仪式后,队长纳姆加尔带领队伍开始穿越昆布冰瀑。不幸的是,很快他们就遇到一场雪崩,其中3名成员不幸遇难。而剩下的成员,则继续前行。
他们行走在两座冰川间所搭设的简易阶梯,迈出的每一步,其实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清道夫”小队负重穿越冰川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经过数小时攀爬,终于走到冰川尽头。
小队从1号营地抵达冰原地带的2号营地之后,分为两队:一队在2号营地驻扎,用29天时间清理周边垃圾——此处海拔7000多米,空气极为稀薄,地形险恶,环境恶劣,被誉为“死亡地带”。另一队则需要去同样危险的区域,搬运两个早前不幸罹难的登山者遗体——分别来自瑞士和俄罗斯的攀登者。
穿越昆布冰川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这段行程的艰难,不仅在于攀登,安营扎寨同样危机四伏。
清理2号营地垃圾的小分队成员,接连出现身体不适,甚至生病——因为他们喝的冰水都已被垃圾污染。但没有办法,这是唯一的水源。
小队要清理的垃圾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而负责搬运两具遗体的另一个小分队面临的是更为艰苦、危险的工作
在珠峰,搬运遗体的最小配置是4:1,即4人团队才能在洛子壁上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带1具遗体下山——这还只是在南坳8000米海拔以下位置。若在海拔8000米以上,如希拉里台阶等狭窄路段,风险极大,需交替操作。
而直升机,具备实现降落运输条件的最高海拔是C2营地7790米。因此,遗体清运的难度、危险系数和成本都非常高。
如果仅靠人力将遗体从珠峰峰顶运输到南坡大本营,需通过昆布冰川,难度和风险将成倍增加。
事实上,小分队在接近遗体的过程中,遭遇一场暴风雪。所有队员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防止自己从65度的斜坡掉下来。队员们的体力几乎消耗殆尽,不得不返回原来的位置。
只有队长还在坚持,他决意要将遗体带回去。在海拔7500米的高山上,他独自一人沿着一条被冰封的小路向上攀登。
最终,队长花了足足两个小时,用锄头将遗体挖出来,再孤身一人给拖到安全地带。然而,他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幸运的是,被一名登山者救了回来,最终安全返回营地。
将罹难登山者的遗体从山上运下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第二天,他们继续用绳索,缓慢、艰难地把这两具遗骸往山下运。因为冰冻的原因,一具遗体的重量就达到200多斤,这无疑更增加了搬运难度。
队员们将遗骸用绳索绑牢,沿着65度的斜坡,缓慢前行。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万一脚下一滑,遗体一旦滑落,恐怕再也无法找回。
最终,他们成功地将两具遗骸抬到安全位置,再由直升机分两次成功运出。
队员们在搬运遗体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队长纳姆加尔说:
"我不在乎是谁留下了垃圾,我只想把它们弄下来,让整个国家喝上干净的水。这是我们的责任。"
夏尔巴人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这么做——这个使命的真正意义,并非只是捡垃圾,对夏尔巴人而言,他们是这里的守护者,守护的不仅是珠峰,更是家园。
他们亲眼见证珠峰的变化,对珠峰的爱和责任,驱使他们前赴后继,用实际行动守护、捍卫这片土地。
队长纳姆加尔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纪录片中讲述的夏尔巴人对珠峰的付出,超越了自我和人性,是对珠峰至高无上的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这部纪录片最感人之处。
纪录片结尾的一段字幕让人泪目:
片尾字幕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这群夏尔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珠峰、守护家园的意义。寥寥数语对影片的介绍,并不能代替真实影像给人的震撼。《珠峰清道夫》以其惊心动魄的细节展现了夏尔巴人在珠穆朗玛峰周围的不凡使命,建议大家去看看这部纪录片。或许,对我们每个人的当下和未来,都会有所助益。
豆瓣网友对《珠峰清道夫》的评价 来源:豆瓣电影
你以为这样的事,只有他们在做?
珠峰的清理工作已持续开展40年。除夏尔巴人的自发行为,中国和尼泊尔两国政府的相关部门也会定期组织人员清理。
1997年春,西藏登山协会在珠峰北坡发起首次清扫活动,重点清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遗留的氧气瓶和生活垃圾。以此为起点,之后每年都会举办类似的主题活动,目前已形成珠峰北坡规律、常态化的环保力量。
尼泊尔一侧,珠峰生态探险队(Eco Everest Expedition)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资助下开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该探险队已完成超过13吨垃圾的清运工作。
2011年,尼泊尔政府联合多个公益组织,在珠峰南坡发起大规模清扫行动。参与者包括2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65名夏尔巴背夫和75头牦牛。该活动持续一个月,以每人单次背负约15公斤垃圾的水平,最终带走8.1吨垃圾。
2018年,西藏珠峰登山季结束,西藏环保大队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珠峰地区进行4次大规模垃圾清理行动,共清理完成近10吨垃圾。
尼泊尔军队自2019年开始发起“清扫高山活动”,当年共收集10吨废弃物。2020年,清扫活动因新冠疫情取消。2021年收集27.6吨废弃物。2022年,尼军主导的3支登山队由92人组成,在两个月中,登山队共清理超过33吨废弃物。2023年,尼军派出3支登山队,从3月28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共从珠峰、洛子峰、安纳布尔纳峰、巴伦策峰清理出35吨废弃物。但在2023年的行动中,2名随队的登山向导不幸遇难,4名尼军派出人员受伤。
图源:纪录片《珠峰清道夫》
中国探险协会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也一直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早在1996年,著名探险家、现中国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金飞豹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策划组织了一场“清洁珠峰”环保宣传活动,集结8名中国著名登山家、环境科学家和中国20家重要媒体的记者,共150多人参与其中。活动也被全球多家媒体报道。
2023年2月2日,中国探险协会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精绝古国旧址——尼雅遗址举办首届“尼雅论坛”,以“户外活动零废弃”为主题,发布《尼雅宣言》,向中国4亿户外爱好者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在户外活动时妥善处理废弃物,保护环境原有风貌,传播户外活动“零废弃”理念。
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为在首届“尼雅论坛”致辞
《尼雅宣言》共六部分、十九条,对户外活动前的准备、保持自然环境原有风貌、妥善处置废弃物、合理用火、尊重和爱护野生动植物、支持户外活动“零废弃”理念的传播等,为户外活动爱好者执行“户外活动零废弃”给予了清晰、明确的指南。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们在生活、经济各方面带来巨大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注重环保,从低碳生活开始,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为此,应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宣传,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环保观念,改变民众的行为,选择环保、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将低碳生活作为全新的模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为了保护生态,中国探险协会将做些什么?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指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中国探险协会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探险与相关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1、设立环保公益基金
中国探险协会将设立低碳环保专项公益基金。
1.1 传播绿色、低碳文化,提升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中国探险协会将通过自媒体矩阵、与主流媒体合作等全民普及方式,向公众传播低碳环保理念和个体做法,促进全民认知和参与。
1.2 2024年,中国探险协会将组建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队,全部由旗下探险家和具备相应能力的会员组成,对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山岳、湖海、洞穴进行公益性清理、清运,还大自然本来面貌,践行《尼雅宣言》。
1.3 奖励积极参与环保实践和产品研发的中小微企业。
2、支持环保户外产品研发
中国探险协会鼓励中国制造业致力于环保户外产品的研发,并利用行业协会的社会地位,支持、协助这些环保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中国探险协会将与致力于环保户外产品研发的企业深入合作,鼓励创新设计和环保材料应用,以确保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3、制定和推广环保标准
中国探险协会将在国家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联合自然、文旅、体育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并推广旅游市场的环保标准,保护生态。
这些环保标准,将指导和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中遵循低碳、环保原则,鼓励企业采用环保的材料、生产工艺和包装方式,全面提升产品的环保性。
中国探险协会还将为符合标准的产品提供认证服务,以此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推动整个行业向环保方向发展。切实保护和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此,中国探险协会吁请探险家、户外爱好者,在探索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废弃物,保护环境原有风貌,养成和传播户外活动“零废弃”理念。因为,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7]《尼泊尔登山队在珠峰等四高峰清理超33吨废弃物》 新华网
「徒步中国」2024
56个精彩的户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