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有个让人特别揪心的视频:
一个农村留守小男孩想把一壶刚烧开的水从灶台上提下来倒进暖水瓶,没想到手上一滑,开水洒了一大半在左手臂上;
奶奶一看,立刻给他脱衣服,没想到一下就把男孩手臂上的皮肤撕下一大块。
而生活中,类似的“乱救”场景还并不少见:
比如儿子被花生卡住,妈妈直接用手去抠,没想到却把花生戳到了更深的位置;
等送到医院时,儿子早已没有了呼吸。
很多家庭都因为缺乏基本的急救常识,导致孩子在发生意外时,因为错误的操作而酿成悲剧。
所以,学习正确的急救方法,对一个家庭才显得如此重要;
国庆长假前,以下这5个急救常识,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关键时刻真的可以保命。
在所有的急救技能中,有两个最基础的操作,在很多危急时刻都能用上,它们就是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
很多人都知道这两个技能关键时刻可以救命,但却并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
一位急诊科医生告诉我们,人工呼吸的流程其实只有3步:
1. 开放气道
先清理患者口中的分泌物,然后将患者额头往下压,抬起下巴,后仰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
2. 人工吹气
拇指、食指捏紧对方鼻孔,嘴对嘴向患者口中缓慢吹气,并坚持1秒钟;看见对方胸部有起伏就停止吹气。
要注意有保护地施救(自己佩戴面罩或给患者口部垫小方巾),尽量避免直接口对口救助。
3. 自主呼气
放开捏紧的鼻子,让患者肺部自主呼气。
与人工呼吸相配合的另一个常用技能,是心肺复苏。
因其对细节和力度都有细致的要求,所以专家建议一般是初中及以上阶段的孩子学习。
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需要注意5个细节:
1. 位置准确:男性为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女性为剑突(胸骨底部)上2个横指的距离。
2. 手法精确:掌根互叠,双手相扣,用手掌根部与患者胸部接触。
3. 姿势正确:手臂伸直,身体前倾,救助者的胳膊和患者的身体垂直,利用体重向下用力。
4. 频率精准: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5. 一压一放:充分回弹,保证回心血量。
当孩子掌握了这两个基础技能,也就拿到了急救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国庆期间,很多地方也许已经进入了秋季,但可不要小看了秋老虎,防暑不能大意。
中暑通常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种状况:
1.即将中暑:
轻微的头晕头痛,眼花口渴、全身无力。
2.轻症中暑:
中暑先兆症状加重,面色潮红,体温升至38.5℃,大量出汗。
3.重症中暑
主要表现为热衰竭,热痉挛和热射病。
热衰竭病人会出现休克、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偏低等症状。
热痉挛则表现为四肢阵发性肌肉收缩痛(小腿背面的肌肉)。
热射病则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聚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病死率很高。
应对中暑,我们一般要告诉孩子先以预防为主:
首先外出时要准备好防暑用品,比如戴防晒帽、穿透气衣物等。
其次出门前要喝足水和补充盐,出门时要准备充足的水,以便于随时补充水分。
再次要量力而行,当出现头晕眼花等中暑先兆时,要立刻寻找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和盐份。
最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不要疲劳出行。
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中暑,则要熟记三个急救步骤:
1.转移:立刻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2.降温:迅速降温,可以脱去衣物、用凉水擦拭皮肤;或者开风扇或空调散热。
3.送医院:拨打急救电话,即刻送往医院。
要问放假孩子最喜欢什么运动,那一定少不了游泳。
在清凉的水中撒欢,会消去很多高温带来的酷热,但危险也常常在欢乐的气氛中悄然而至。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溺水是1-24岁儿童和青年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
溺水最常见的原因,通常有两种:
一是手脚抽筋;二是野泳时水草缠身或身陷漩涡。
如果能教会孩子在下水前做好热身运动,就会大大降低游泳抽筋的概率;
而叮嘱孩子绝不要私自下河洗澡,更不要去状况不明或有禁止标志的地方游泳,通常能杜绝一大半的溺水事故。
当发现有人溺水,要告诉孩子首先考虑在岸上救助,千万不要盲目下水;
12岁以下的孩子更是严禁下水救人!
可以教孩子向溺水者扔木板、树枝等漂浮物,也可以借助木棍、绳索等物品施救。
下水救助时,切记接近溺水者后千万要保持距离,并从其后背抱住溺水者施救,避免被他拉下水双双毙命。
救助上岸后,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再实施急救的4个步骤:
1. 评估环境安全性:看看目前岸上是否安全,有无再次溺水的可能?
2. 轻拍高呼,判断溺水者意识是否清醒。
3. 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再看看有无呼吸和心跳。
4. 如果没有呼吸或心跳则要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
先清理呼吸道,接着人工呼吸,再配合胸外心脏按压,一边施救,一边等待急救车。
生活中,当孩子发生烫伤时,很多家长都会习惯按照自己的想当然胡乱处理;
比如要么弄破水泡,要么将冰块直接冰敷烫伤处,或者涂上乱七八糟的药膏,甚至涂抹酱油、醋、香油等。
这些不恰当的操作往往会对孩子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那烫伤时,正确的急救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急诊科医生告诉我们,只要背熟这5个字就好:
冲→脱→泡→盖→送。
冲:就是立刻帮助烫伤部位降温。
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10~30分钟,可以止痛并防止损伤加重。
脱:脱掉(最好剪开)烫伤处的衣物,并取掉首饰、腰带等配件。
注意不能强行脱去已经粘在皮肤上的衣物,避免引起皮肤撕脱。
泡:就是在没有皮肤破损的情况下,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
盖:用保鲜膜覆盖烫伤处或套上一个干净的塑料袋。
送:立刻将伤员送往医院。
急救科医生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所有的烫伤都需要先进行“冲”和“脱”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热损伤。
皮肤完整的患者可以边浸泡边送医院;而皮肤不完整的患者则不能浸泡,应该简单覆盖,立刻送医院就医。
生活中还有一种特别常见的意外伤害,就是异物卡喉。
医学专家告诉我们,当气道完全阻塞4~6分钟,大脑就会因缺氧导致脑细胞死亡。
所以,当孩子面临异物卡喉的危险时,留给家长的急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6分钟。
在这样紧迫的时间内,首先我们要分辨异物阻塞的严重程度。
第一种是较轻微的“不完全气道阻塞”。
主要表现为孩子意识清楚,可以说话或发声,可以咳嗽。
这一类急救措施,一般分为三步:
① 尽量让孩子咳嗽,并努力呼吸;
② 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咳出异物;
③ 无法咳出异物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试着采用海姆立克法解除梗阻;
第二种是情况特别危急的“重度气道阻塞”,表现为孩子不能发声,无法呼吸,表情痛苦。
这一类的急救措施,一般分两步走:
一是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求救,在等待救援的同时,立刻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首先站立在孩子背后,顶住他的腿以保持稳定性;
然后从背部环抱孩子,摸到肚脐,接着一手握拳,另一手与拳头相扣抵在孩子腹部的上半部分,瞬间用力往内、往上快速施加压力。
保持力度反复冲击,就很有可能将异物排出,恢复气道通畅。
如果孩子已经昏迷,要立即小心地将他平放在地上实行心肺复苏。
当孩子被异物卡喉,只有自己一个人时,则要教会他积极自救:
找一把软垫椅子,双手撑在两个扶手上,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快速用腹部剧烈冲击椅背;
保持冲击强度,坚持多次反复冲击,就很可能把异物冲出体外。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软肋,他们的平安健康,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
父母如果能带着孩子一起把这5个急救常识牢记在心,无疑就是给了孩子最坚实的安全保障;
也惟愿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喜乐,步伐稳健地行走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向您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