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沟通是一门艺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更是需要懂得倾听和沉默的艺术。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孩子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好奇宝宝,脑子里有十万个为什么,每天围着父母问个不停。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家庭亲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有一位父亲抱怨:“我跟女儿的微信聊天页面,只有转账信息。”作家麦家曾自曝:“整整三年,青春期的儿子没跟我说过一句话。”仅有26.73%的孩子,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是父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一位心理专家直言,不懂亲子沟通的父母,都把话痨养成了“哑巴”。为什么孩子跟父母
越来越无话可说?
叶一茜曾在微博抱怨,跟女儿森碟对话,每一句都是ending。
父母只看到孩子叛逆、冷漠、不听话,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而是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每一个不愿意诉说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不会倾听的父母。他们的潜意识,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也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如何。儿子跟同学打架,老师把麦家叫到学校,麦家没问缘由,甩手就给儿子一个耳光。回到家后,儿子关上了自己的房门,同时也关闭了朝向父亲的心门。在孩子感到不被父母尊重的情况中,“我做错事时,家长总是不听解释就批评我”、“家长从不认真听我把话讲完,总是打断我”占了很大的比例。沟通是双向的,一方堵住了耳朵,另一方就干脆闭上了嘴。作家荞麦曾在微博上分享了母亲知道自己阳后的第一反应。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亲子沟通,没有共情和接纳,而是习惯性地否定和忽略孩子的感受。“学校有小朋友欺负我。”
“他只欺负你一个人吗?你得从自身找原因。”
“老师上课讲了一个笑话,好搞笑。”
“没用的事你可来劲儿了,正经事一点儿不做!”
“放学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
“你肯定是不好好走路,跟同学打闹了,活该!”
“大人经常以为,跟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跟自己讲,自己爽。”
孩子主动跟亲近的人交流,袒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希望他们能够跟自己感同身受。但父母忽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暗示孩子“你还不够好”,逼着孩子一步步关上自己的心门,毁掉一段本该很温情的关系。不会好好沟通的父母
养出沉默寡言的孩子
他回答:“最怕他什么都不说,因为你不了解他,就走不进他的世界。”
黄磊也说过:“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跟父母沟通。”孩子走出房间喝水,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妈妈找到赵老师:“我还什么都没说,他怎么就炸了?”跟孩子沟通后,赵老师得到了另一个版本的亲子沟通:妈妈每天都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甚至一天问好几遍。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会说:“写完了就坐在沙发上发呆?你不会再去刷几道练习题,背几个单词?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动一下,你是为我学呢?”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会说:“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还坐在沙发上发呆?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动一下,你是为我学呢?”不管孩子怎样回答,迎面都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所以孩子十分排斥跟妈妈沟通。评价、指责和命令都属于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孩子遭受到无形的“精神暴力”。看过一个案例,15岁的小陶受到校园暴力,向父母求助无果,最后选择轻生。
看到他在遗书中列数了霸凌者的恶行,父母才追悔莫及。在悲剧发生前的一个月,一直在学校寄宿的小陶突然回到家,跟父母说自己遭受了校园暴力。但小陶的父母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儿子,而是认为同学间的小打小闹,大人不需要插手,还责骂儿子擅自逃学回家。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那为什么父母会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棵稻草?面对逃学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觉察到孩子的恐惧,并耐心安抚孩子,那会不会改变孩子的选择?王朔曾经对女儿说:“你做什么我都包容,你在我这儿没有错误。”他清楚地知道,孩子跟父母沟通,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需要情感的接纳。一个遭受了校园暴力,回家向父母求助却不被相信的孩子,他对这个世界该有多绝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反应视而不见,就是在否认孩子的情感价值,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自我认知的混乱。”一个从父母身上都感觉不到爱的孩子,才是真正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没有了最后的退路。03
孩子跟父母有话聊
教育才能起效果
心理学博士贺岭峰认为:“你能跟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国外一段父亲陪女儿玩滑板的视频火了,网友纷纷表示这是“教科书般的亲子沟通教程”。爸爸没有任何责骂嘲笑,而是马上抱住女儿,温柔地问她的感受:“你是吓到了,还是感觉疼?”
确认女儿只是被摔疼了之后,爸爸开始共情式沟通:“这个动作很酷,你知道吧?有时候就是会摔跤,这很正常。”想要打开孩子的心房,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接纳孩子的感受。唯有这样,父母才能打破沉默,聆听到孩子心灵深处的呼声。女儿又说:“如果我又摔了,怎么办?我害怕,但我真的很想试试。”爸爸没有一味地要求孩子完成,而是让女儿自己选择:“有的时候挑战高难度的动作,就是会觉得害怕。你可以不做这个动作,这完全取决于你。”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当父母用平等的态度询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教育的目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父母尊重了他,他就会尊重你。在女儿继续尝试之前,爸爸给她详细讲解了动作要领,并表示“我会全程保护你。”而父母的帮助和支持,能够消除孩子内心的胆怯,进而迈出勇敢的一步。爸爸对她说:“刚刚摔了一跤后,你又站了起来,克服了摔跤的恐惧,这一点做得真的很好。”
父母称赞孩子的过程,就是将信心和勇气洒进孩子心里的过程。但称赞孩子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不得其法,不是夸孩子勇敢,而是夸孩子真棒。得到关于智商夸奖的孩子,不敢尝试难度较大的任务;而得到关于努力夸奖的孩子,往往更愿意挑战难度更大的任务。
因为夸孩子聪明,他会把成功归因于天赋,容易让孩子为了避免失败而不敢迎接挑战。被爸爸称赞“克服了恐惧,这一点做得很好”的女孩,又努力尝试了几次,最后终于成功了。视频中的爸爸,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看到和肯定孩子的努力,这套教科书般的流程,值得所有父母学习。看过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当父母停止指责,看到孩子的感受,诚恳地表达期待,孩子就会向父母打开心扉,一步步靠近父母,成为彼此之间无话不谈的密友。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托举,莫过于家庭有爱;感受到被爱包围着的孩子,才有底气面对未来人生路上的风暴!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