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博士”,真牛!

文摘   2024-11-23 17:48   江西  




凌晨的高速上,他披星而行

实验室的灯光下,他孜孜不倦

这是一位高校教师的日常

他将课堂与生命相连

将实验与山野相牵

他是九江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孙启彪博士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2022年4月24日在松针土鸡科技小院指导饲料发酵


 星夜驰援: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长度


2024年9月17日,中秋佳节。正在家中与家人团聚的孙启彪突然接到求助信息:彭泽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位古稀老人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生命垂危。电话挂断,他立刻联系同事何刚博士,驱车赶往彭泽县。深夜的高速上,他的车灯划破黑暗,一路疾驰。

这并不是第一次深夜出发。2023年5月23日,他曾连夜赶往300多公里外的贵溪市,为另一位中毒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一切都为了生命。” 孙启彪从未计较辛苦,只为用专业知识换回患者的健康。

















2024年中秋夜赴彭泽收集野生蘑菇中毒样品


2024年中秋夜赴彭泽指导野生蘑菇中毒救治


 立德树人:点燃学生的未来之光


在学生眼里,孙启彪不仅是一位“救命博士”,更是科研路上的“引路人”。

实验室里,他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操作仪器、分析数据;课堂上,他用生动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讲得妙趣横生。

他指导的学生中,有24人成功考取研究生,班级考研率高达56%;在他的鼓励下,学生们申请的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多次获批,发表的学术论文斩获大奖。

“孙老师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态度。”一位学生这样评价他。

















2023年5月25日为班级召开录取研究生学生表彰会


 科研攻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孙启彪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生态学,他坚信:科研不仅要服务学术,更要服务社会。

在科研方面,他长期坚持“三种水”的实践理念:喝“墨水”筑根基,粘“泥水”重实践,流“汗水”强本领。他以微生物生态学为研究方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际权威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高水平论文,其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加入九江学院后,他继续保持高科研产出,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九江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受邀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2022年,他获评九江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除此之外,他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瑞昌的农田、庐山的山坡、彭泽的村落……到处都有他带队采样的身影。他以微生物研究为基础,为地方农业、环保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受邀在2023年菌物学会年会做学术报告


九江市第三届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证书-孙启彪


 默默耕耘:用行动定义热爱


假期里,他不在家中休息,而是跑遍十几个省份的深山老林,只为收集最前沿的科研样本;深夜的实验室里,他总是最后一个熄灯离开。爱人笑称:“实验室才是他的家。”一句玩笑话,道出的是他对科研与教学的无比热爱。

  2022年,学院实验室搬迁新校区,作为实验中心主任的他主动承担了高强度的搬迁任务。从方案制定到设备调试,他事无巨细。搬迁完成后,他着手搭建九江学院首个二级学院公共仪器服务平台,推动实验室管理智能化,方便师生科研和教学。

从学生的成长,到患者的健康,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高校教师”的意义。

















2022年5月30日参加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


2024年8月在山西历山采集大型真菌样品



有人说,教育是润物无声,科研是厚积薄发,但在孙启彪这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知识为灯,照亮别人,温暖世界。




这位“救命博士”,真牛!

点亮在看,为他的坚持点赞!







    


REVIEW
往|期|回|顾

《江西日报》刊发文章报道我校高质量发展:把好“方向盘”,跑出“加速度”

《中国教师报》专访|吴永明∶让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合力共为推动发展!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热议全省教育大会






微信平台改版

为了能第一时间

收到“九江学院”推送

请大家记得把“九江学院”设为 “ 星 标 ”


   九江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案 | 邓海波

图片 | 邓海波

责任编辑 | 李夏晖

审核 | 向真 谢艳 汪浩

九江学院
校园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