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2024年7月16日至2024年7月20日,2024IDEA(第十届)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大会暨IDEAC(第十届)国际戏剧教育应用与合作大会在北京市第二中学朝阳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
本届大会以“天下大同——以戏剧教育构建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和精神家园”为主题,是国内外教育者和艺术家共享戏剧和剧场教育愿景的一场教育盛会,旨在汇集教师、艺术家、学者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共同分享戏剧实践,以及关于戏剧、剧场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方法和创新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契机,大会将成为中国戏剧教育向世界展示成果的窗口同时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一次重要的交流和对话。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戏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2015)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戏剧列为学校美育课程的组成部分。2022年4月,教育部(2022)继发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这两版课程标准均把戏剧列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到“戏剧”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刻说明了戏剧教育的发展前景可期、戏剧教育的未来将更加璀璨。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推进教育戏剧在各个教学层次的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其中,“守正创新”作为重要原则之一,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并认真践行。当今时代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戏剧教育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这需要我们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从而更好地适应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只有将守正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够在强基固本中发展壮大。
守正:“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守正”即恪守正道,旨在推动和鼓励戏剧教育工作者运用戏剧传承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留传统技艺和价值,守其传播优秀精神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之“正道”;重视戏剧基础技能的传授,包括声乐能力、表演技巧、舞台表现等,保证学生在技术上有相对扎实的基础,在实践中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二是传承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戏剧形式和表演风格,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戏剧传统的差异,守其民族艺术形式根本特征之“正道”。
北京臻爱公益基金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著名导演、演员刘天池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们中国的大众,其实对戏剧或者是舞台剧没有那么好的普及和认知。可能源于戏剧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戏曲是我们自己原生的一个艺术形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去普及戏剧教育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你是在做什么。我们最好地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老师能够身体力行地用戏剧的方式去影响他,让他能够全身心地用身体的感知来去接触更多更有趣的一些问题。”因此,许多研究者将戏剧教育发展的目光投入到戏剧教师的培养与工作坊的实践中。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热爱戏剧教育的工作者致力于切磋分享全球戏剧教育经验与实践,寻求更好的教学路径与方法。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定力;创新是守正的内生动力,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动力。
融学科跨学科的整合:结合其他学科,如科技、文学、历史等,开展跨学科的戏剧教育项目,增强戏剧融学科跨学科的应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戏剧对孩子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调能力,增强人的责任感和担当,从而更好地获取生活技能和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进行联结。
针对未来戏剧教育的守正创新,刘天池提到:“未来戏剧教育必然呈现出一个融学科和跨学科的趋势。”“可以发挥戏剧教育的过程性的特点进行学科融合。当有了一些内容出现的时候,孩子其实就在跨学科中完成了趣味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发散性的思维,自己去寻找资料的过程,那最终就会有一个舞台的呈现。”澳大利亚戏剧协会主席、哲学博士,高级教育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戏剧)教授乔·安妮·玛丽·拉斐尔在采访时说:“我希望看到未来的教师跨学科工作,也就是那些在戏剧方面有自信和能力的人,与人文学科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同事一起工作。”“我鼓励人们打开课堂的大门,分享教学方法和实践,并分享跨学科的内容知识。让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我们人类在面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时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需要从所有学科中汲取灵感。仅凭一门学科,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而我认为戏剧就像是帮助学习的桥梁。”
社会议题的表达:引导孩子们关注和表达当代社会问题,通过戏剧作品探索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学研究员、“Planet Texas 2050气候适应能力跨学科研究项目”创意合作负责人凯蒂·道森教授在采访中向我们分享道:“像我的家乡有一个精彩的戏剧项目,致力于欺凌问题,年轻人制作关于欺凌的戏剧,他们把它带到学校。年龄稍小的青少年将其带入学校,并与他们一起举办有关欺凌的研讨会。所以戏剧教育可能涉及社会变革工作。”乔·安妮·玛丽·拉斐尔也提到了这一话题,“我们正在将我们的戏剧方法引入有关气候变化的教学中,我们专注于利用它来创造未来。让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想象未来可能是什么。一旦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可以开始采取措施,思考如何实现这些未来。这就是戏剧以一种可能的方式用来处理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话题的一个例子”。
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数字化的技术资源:探索和引入现代戏剧形式和新兴艺术表达方式,如戏剧教育与数字技术的结合、AI虚拟表演等,以此吸引年轻学生和现代观众。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开发在线戏剧教育课程和资源,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机会。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戏剧体验,拓展学生的表演边界和创作空间。
戏剧教育工作者、北京臻爱公益基金会发起人、著名导演、演员、监制及编剧徐峥,一直秉持着“戏剧是一种生命教育”的理念,他在采访中谈到:“科技其实是不需要我们去推广的,我觉得所有的青少年去掌握、吸纳这些东西是非常快的。那我们要配合着教育,把现有的学习变成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方式,比如说戏剧加语文、戏剧加数学、戏剧加英语、戏剧加心理等等。”针对这一话题,国际木偶戏协会副主席、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和木偶系负责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应用戏剧高级讲师、国际资深木偶戏培训师、教师、导演和表演者卡里亚德·安·阿斯特尔斯在采访时说到:“木偶艺术的边界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扩展。就像交通工具的演变并没有让自行车、步行或火车过时,而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新技术如AI并不会取代传统木偶艺术,而是会为其带来新的可能性。”
个性化的学习和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戏剧创作和表演,培养个性化表达能力和独立思维。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开放式的戏剧教育环境,鼓励学生探索和分享创意和成果。在本届大会上,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儿童戏剧作品展演及分享《成长》。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到是戏剧教育助力孩子多元成长,让孩子们的童年与未来更有戏。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本届大会以“天下大同”为主题,包含5个SIG特殊兴趣小组议题讨论室、30+个多元化议题、50+个分享和体验工作坊,汇集教师、艺术家、学者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共同分享戏剧实践,以及关于戏剧、剧场、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方法和创新知识。推动和鼓励戏剧教育工作者,运用戏剧开展人类各民族、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运用戏剧搭建友谊和互信的桥梁,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力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主旨。
挪威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戏剧和应用戏剧专业教授Mette Lyngstad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考虑参加本届IDEA /IDEAC大会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同事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很重要,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相互学习”“不同国家和不同工作方式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戏剧教育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只有坚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凝心聚力,寻找新的方向,搭建新的桥梁,从而实现与全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探古道,重在守正汲新。启今朝,坚持创变谱新。瞻未来,勇于引领开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歇。戏剧教育在当今时代不仅要坚守传统的艺术价值和技艺传承,还需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以发挥戏剧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戏剧教育要想走好守正创新之路,不仅要赓续优秀传统,还要把握时代潮流,二者结合方能激发更多活力、更大潜力。
编辑:张华
排版:徐嫣
责任编辑: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