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许广平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鲁迅当过她的老师,后来她在给鲁迅写信的时候总是自称:
受教的一个小学生。
这个谦逊的学生在信里谈到广州美食的时候,总是文采飞扬。时间一长,鲁迅实在受不了,说你在广州等我,咱俩一起吃蛇。
到了广州不用大众点评,许广平带着鲁迅吃了荟芳园、别有春、妙奇香,饭后还给鲁迅投喂了糯米糍荔枝、龙牙蕉、广东杨桃。
然后,鲁迅的笔下出现了这样的评价:
新鲜、极爽。
不光是鲁迅,你看美国财长耶伦,来中国都迫不及待直奔陶陶居,点菜那叫一个地道。在广州吃饭还特别要求不要包间要坐大厅,也不要专门给她搞屏风,主打一个要和老广们一起饮茶。
后来鲁迅和许广平一起定居上海,每次朋友来都对许广平的厨艺赞不绝口。
浙江人鲁迅是懂吃的,广州人许广平也是懂吃的。我们老祖宗西走丝绸之路,南下太平洋印度洋带回来了黄瓜、香菜、茄子、芝麻、葡萄、石榴、大蒜、西瓜、菠萝、苦瓜,最终的消费群体大都是通过沪闵浙的朋友。
老祖宗带回各种食材的路线,现在叫一带一路。在这些沿海城市,中外朋友的相互理解,往往就融进了一餐一饭里。
前几天到义乌出差,这里外国朋友特别多,到了饭点,全都扎堆在大大小小各国的餐馆里。
包叔去了一家阿拉伯餐馆,老板会说中文,和他聊起哪里的食物好吃,他说我们阿拉伯人有句谚语,叫“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
你这谚语是不是达克宁教的?还是我们教员说得好: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1
老板叫穆罕奈德,1978年出生在一个约旦普通家庭。约旦是个好地方,身处阿拉伯心腹地带却却缺少石油天然气。穆罕奈德从小家里兄弟姐妹十几个,穷得非常彻底。
那时候中国人也穷。1978年,义乌的何海美偷偷在电影院里拍电影画面洗出来卖,三天赚了33块,激动地彻夜难眠,后来她因为倒卖丝袜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抓个正着,闹出了著名的拦轿喊冤桥段,后来被央视拍成了电视剧。
10年前,微博上有个网友总结了一个金句——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后来的中文互联网上以讹传讹,说这是施耐庵说的,胡扯,施耐庵只说过这句: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反正都那个意思吧,家里穷的孩子要出去闯荡,要做生意。远在约旦的穆罕奈德当年肯定没看过《水浒传》,年幼的他借钱买机票去了欧洲的“梁山”——荷兰。
荷兰那时的经济发展在欧洲是不错的,失业率也很低,但穆罕奈德没什么学历,语言也不通,根本呆不住。
于是他又去了泰国。在泰国的餐馆里打了一年工之后,穆罕奈德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都在往中国跑。于是,20岁出头的他又立刻背起行囊,买了张机票,来到了中国广州,投奔了自己一个在广州开餐馆的亲戚。
也是在这里,穆罕奈德遇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
在亲戚家的餐馆里,穆罕奈德每天帮着切菜、备菜、传菜,从早忙到晚。一个月下来,工资只够吃饭。
世纪之交的中国,笼罩在“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氛围里。思来想去,穆罕奈德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自己创业,当老板。
咨询了老乡和前辈,又考察了很多城市,他最终选择了义乌。
刚下火车,妻子看到处都是脏乱差的工地,低矮的老破小房屋,穆罕奈德看到的却是自己的未来。
好不容易说服了妻子,两个人配合着,你找厨师,我找服务员,算是把餐厅的员工给招齐了。
衡量一个城市到底好不好,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要看无权无势的升斗小民能不能安身立命。
2004年,穆罕奈德的花餐厅,正式开业了。餐厅叫这个名字,莫不是爱听朴树的《那些花儿》怀念前女友,又或者学过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以表达思乡之情?
穆罕奈德说没那么复杂:
中国梦就像一朵花。
10年前的中阿合作论坛上,领导专门提到从约旦来到中国在义乌开餐馆的他。说他不仅扎根当地,还娶妻生子,是中阿合作的典范。
你看,会解中国梦的外国兄弟,运气都不会差。
2
义乌曾经是浙江最穷的地方,我问穆罕奈德刚来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想了半天说:
小偷多。
他刚开饭店的那几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迅速的几年。谁能想到,消灭小偷的不是警察叔叔,而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竞争。
义乌现在有多好,包叔说几个数字。在这里的商品城里,每个摊位呆一分钟,一年你也逛不完。在市区的稠州路、城中路、宾王路、工人路、化工路上,每天吃一个国家的菜式,一个月不带重样的。
中国人的生意,大多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在义乌这种中外交汇的商业城市,哪个饭店老板都是八面玲珑的妙人。
穆罕奈德的餐厅里有来自八个国家的厨师,300多道不同风味的菜肴,每一道他都尝试过。他能准确预言那哪道菜中国人爱吃,哪道菜外国人爱吃。
看不懂中文的他会让门店经理把网上的点评评价整理出来,翻译后发给他看,分析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评价我肯定要看,我要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能处理的我们可以马上处理”。
当然,他会尽量保留中东菜的特色。
穆罕奈德会在饭店里专门设置一个带有中东异域风情的影壁,来给喜欢打卡的中国人拍照留念,也能说一口略带口音带流利的普通话。
看到有重要或是熟悉的客人来餐厅用餐,会一把拉开椅子坐下看看,然后大手一挥,叫来值班经理:“菜不够啊,赶紧给安排上。”
他家里有两个孩子,都出生在中国,拿的是中国国籍。他喜欢买房,已经买下了5套房,因为他坚信,房子仍然是最好的保值产品。
2018年,花餐厅面积扩大了3倍,改名贝迪。我问他啥意思,他说是阿拉伯语我家的意思。走进穆罕奈德的餐厅,就能看到在墙壁上贴着五星红旗和五个大字:
我爱你中国。
看得出来,穆罕奈德是真的爱中国,爱义乌。他说自己刚开店的时候,没钱交房租,硬着头皮给房东打电话,问能不能宽限几个月。没想到房东一口答应,他又试探着问能不能降点租金,电话那边直接问,降多少?
穆罕奈德说自己在义乌经商22年,但从来没有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除了餐厅,他还开着一家外贸公司。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做生意,以及如何壮大自己的生意。不忙的时候他就刷刷手机,看看他的货卖的怎么样。
为什么这么拼命赚钱,穆罕奈德回答说怕老了没钱养老,另外他穷的时候,自己和老婆都被家里人看不起,现在有钱了,他们都让我坐主座。
3
我问穆罕奈德想家吗,他说我就是义乌人,新义乌人。
从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了20万亿美元。最繁忙的时候,西安发往中亚的货运列车需要提前很久预定,否则根本抢不到。
外贸带来了异域文化,也让城市对内吸引力在不断增强。“义乌不愧是宇宙中心,一日游像出了趟国。”“在义乌,好好吃啊!”热衷城市探索的中国年轻人正在扎堆义乌,网上种草的帖子比比皆是。据大众点评数据,今年以来,“义乌”相关的笔记评价内容较2019年同期增长340%。
贝迪这样的外国餐厅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前不久的五一假期,想在贝迪餐厅吃一顿,要排队5个小时。
穆罕奈德感慨道,“以前中国人很少单独来外国餐厅吃,大多是一两个中国人带外国客户吃饭。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看到餐厅多了很多中国客人,不是经商的,很多是情侣或者家庭游客”。
现在的贝迪餐厅有三层,能摆上百张餐桌,员工超过100人。他们很多都是穆罕奈德的中东老乡,比如来自埃及的留学生也在这里勤工俭学。
其实这几年餐饮业的日子不好过。先是疫情影响,不光是外国客商来不了,就连本地食客也难出门。
2021年贝迪餐厅开始搞线上运营。
自此,贝迪不再局限于一家义乌的中东餐厅。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和食客通过手机都得以知晓这家餐厅,线上随时随地下单、排队。
因为长期位居当地外国餐厅榜单的首位,外地来的许多游客都会想要来尝尝这家正宗的中东餐馆。
图片来源:美团App
甚至有一位北京的女食客,经常坐飞机来义乌,就为了在贝迪吃上一顿,而后再心满意足的打飞的回家。
从接入美团到现在,贝迪餐厅的客流量增长了两倍。门店的中国食客稳步增加。周末节假日的外地游客占比高达95%。
穆罕奈德的贝迪餐厅与义乌市场只隔着一条马路,自从他的饭店火了,周边开起了更多外国饭店。从大众点评门店收录情况看,金华市今年又新增了13家中东菜餐饮门店,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越来越多“洋面孔”深耕中国、掘金新机遇,从外贸等传统行当延伸至餐馆、咖啡馆等服务新样态,带来了缤纷美食文化的同时,也挣得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穆罕奈德说他最喜欢中国的一点是大家喜欢叫他兄弟,不管做外贸、还是做餐饮,遇到了很多朋友,都是真心帮助他。我说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的,你墙上挂着“我爱你中国”,你会唱《我的祖国》吗?那里面有一句——朋友来了有好酒。
他脸色微变说:
我不喝酒。
那就以茶代酒,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