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年级选科调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1〜4课。.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和汉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呼唤人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当今对古代诗词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是有一定联系的。
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古代诗歌经典的传承,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就是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的,也是诗词获得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例证。古代诗歌经典经历代传谪,融入血脉,化为基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诗可以情飞杨、志高昂、人灵秀。 这要求我们把古老诗词和当下生活结合,达到创造性转化的目的。
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以多种方式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比如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取得较好的反响。高校举办诗词创作教育与校园诗歌征集活动,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全国性、地区性以及高校内活动,犹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比如,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诗歌专场系列活动等。
古代经典诗词借助现代电视、网络传播媒介走向广大受众,丰富的文化视听节目演绎诗词经典,由此我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这是当今对传统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做得成功的经典例证。《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读诗词经典的热情。这些都是对传统诗词文化盘活存量以丰富当代文化建设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
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工作。2011年成立的中华诗词研究院,对促进诗词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连续多年来组织诗词专家开展现当代诗词研究,相继出版了 “中华诗词研究丛刊”“中华诗词普及”丛书和《当代诗词名家作品精选》等。中华诗词学会积极组织当代诗词创作与传播活动,全国各地诗词界积极开展新诗创作活动。如湖北成立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编选关于诗词曲赋的系列出版物;浙江推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和钱塘江诗路等文化带。这不仅是对古代诗歌文化的发掘利用,更有现当代诗词的新内容为传统诗词“扩大增量”。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
材料二:
优秀的诗,都不是模仿而来的。诗的灵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诗是生活的儿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从诗得来的诗不可能感染人们。”诗人固然应当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 但是,不应因循守旧,甚至蹈袭别人。优秀诗人懂得坚决地摆脱窠臼,务去陈言,探寻新路。没有超凡脱俗的出新,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唐人李翱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清人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均为不刊之论。
诗的语言是有节奏的。形象性和精练性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在追求的目标,并非诗歌独有。唯有神圣的音乐性把诗和散文区别开来。内外节奏就是其音乐性的基础。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史,古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从来密切。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楚辞》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用耳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眼从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几千年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特征。诗人身上,总是存在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从中国诗歌史看,中国诗歌的四言、五言、七言,还有近体诗、词、散曲和新诗,一个比一个获得倾吐复杂情感的更大的自由,这样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生活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遥相呼应。可是从表达着眼,诗歌内容的由简到繁正相反,诗家语却始终按照由繁到简的方向发展。
作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新诗同样需要确立诗之为诗的文体规范,反对确立这个规范是没有依据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个规范不是理论家说了算,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里逐渐形成的。诗歌像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永远是求新求变的。然而在变中总会有一些常态的诗歌元素不变,常的内容之一就是文体规范。重新认领这些常,守常求变,是当下发展新诗的重要话题。无变之常,是僵化;无常之变,是闹剧。新诗在变中有时时回望常的必要。没有文体规范, 质量低下的诗就有了生存空间,写诗就成了世间最容易的事了。必须提高写诗的难度,在诗歌文体规范里寻找张力,在诗歌审美法则里寻找自由。
(摘编自吕进《新诗创作的“破”与“立”——诗话八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和唐诗、宋词等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攀登”。
B.《人间词话》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属于创造性转化,即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
C.我们既要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又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等工作。相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
D.中国古诗词和音乐的关系密切,中国读者也习惯用耳和眼从诗质、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对古代诗词的“盘活存量”与对当代诗词的“扩大增量”这两个方面是毫无联系的。
B.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继续增加古诗词数量。
C.没有超凡脱俗的出新,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所以诗人应避免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
D.中国诗歌应守常求变,无变之常与无常之变都是不行的,新诗在变中有时时回望常的必要。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创造性转化”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当代诗词创作活动,全国各地?^展新诗创作活动。
B.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以多种方式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C.创办《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蹲文化节目。
D.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传播了诗词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新诗,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二) 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 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贸。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 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 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 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很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 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 ”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 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 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 ”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 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 ”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 (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 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 下去。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 牲了。
8.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6分)
9.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加微信进入延安高一学习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诸葛亮,字孔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章武冬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劣,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邻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 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 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项,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 第,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 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B.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 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C.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 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D.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 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武,蜀汉先主刘备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也常用干支纪年。
B.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谥号“文”,称魏文帝。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
D.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用于对帝王的尊称,在文中是对后主刘禅的尊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诸葛亮可与管仲、乐毅相比,但当时的人大都对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说法不以为然。
B.刘备病危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卓越,一定能安定国家,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
C.诸葛亮在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时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但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
D.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奏表,表明到了自己死的那天,不要让自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诸葛亮死后的情况正像他说的那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4分)
(2)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4分)
14. 在马谡于街亭被张郃打得大败之后,诸葛亮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
晓随天仗④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诛书稀。
[注]①左省,门下省。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②丹陛,皇官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③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所在的宣政 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④天仗,仙仗,皇家的仪仗。⑤阙事,过失,过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步”有同行之意,首联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一起上朝,但分署办公。
B.颔联写早晨朝官随着天子威严的仪仗人朝,而到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家。
C.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不是为了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
D.“白发悲花落”写满头白发,春花凋落,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饶人的感受。
16.有评论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称颂和吹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 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生”与“义”不能同时得到时如何取舍的问题。
(2)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和身世飘零之苦。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疑问的方式,对国家前途命运表达关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声名远扬的家庭深受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和家风响应,不仅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整个家族兴旺。
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是子孙健康、茁壮成长的沃土。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文化传奇。苏轼一生报国爱民,持节不屈,崇德 向善,虽屡遭贬谪,但① 。苏轼的这些优秀品质与他的家教和家风有着密切关系,这是 ② 的。苏轼继承了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的“扶危济困”,继承了父亲苏洵的“诗书传 家”。苏轼与弟弟苏辙从小一起读书生活,成年后两人③ ,彼此支持,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6500年以来,地球从未如此炎热,人类社会也从未面对过这般剧烈的升温。目前看,极端 天气不再是“极端”事件,自2021年开始,西欧和东亚的暴雨洪水,西伯利亚、东地中海沿岸的森 林大火都只是未来的预演。科研人员警告说,极端天气不仅是天灾, ① 未来每一次极端天气是否会继续极具致命性和破坏性,掌握在人类手中。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与极端天气“做斗争”,极寒、高温、暴雨、洪涝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就有关于台风的记载。宋《太平御览》里有“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的说法,古人用了“怖惧” 一词, ② 。一旦台风来了,会让许多地方几乎绝户,破坏力很大。
开始的时候, ③ 。比如,通过观察动物的某些敏感特性及反常举动来预测极端天气。到了 18世纪,受益于经济发展和启蒙精神,现代气象学得以萌生,才逐渐改变应对极端天 气的这种原始手段,自然灾害概念随之出现,专业人员开始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泥腿子专家”袁隆平一生与稻田打交道,与杂交水稻打交道,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B.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与极端天气“做斗争”,抵御寒冷,抵抗高温,抗击洪水……
C.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自以为是的“英明决策”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D.“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得罪了老百姓可不好。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 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 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 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 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
1. C
2. D
3. B
4. ① 首先,提出观点: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呼唤人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②然后指出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性发展工作。
③接着阐述如何具体做好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性发展工作。
④最后总结,指出新时代的变化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 材料一侧重从时代呼唤的角度,阐述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材料二侧重从新诗创作的角度,阐述要力求创新,注重节奏,追求语言简约,讲究文体规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相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错误,原文有阐述“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工作”,两者是阐述的两个方面,但没有比较二者中谁更加重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两个方面是毫无联系的”分析不当,原文“……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是有一定联系的”。
B.“我们将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继续增加古诗词数量”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C.“所以诗人应避免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因果混乱,也不合文意,原文是“诗人固然应当向同类题材的诗作学习,但是,不应因循守旧,甚至蹈袭别人。优秀诗人懂得坚决地摆脱窠臼,务去陈言,探寻新路。没有超凡脱俗的出新,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
B.张冠李戴,不属于“创造性转化”范畴,而属于“创新性发展”范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结构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依据第一段“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呼唤人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可知,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观点:诗的国度在新时代要出新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依据第二段“当今对古代诗词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是有一定联系的”可知,提出观点之后又指出: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性发展工作。
依据“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古代诗歌经典的传承,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古代经典诗词借助现代电视……由此我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这是当今对传统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做得成功的经典例证”“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工作”等内容可知,文章接下来用了四段来阐述如何具体做好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性发展工作。
依据最后一段“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可知,文章在最后总结指出新时代的变化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呼唤人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古代诗歌经典的传承,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工作”“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分析这些关键的句子,得出材料一的内容主要是从时代的角度要做好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材料二“优秀的诗,都不是模仿而来的。诗的灵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诗是生活的儿子”“诗的语言是有节奏的。形象性和精练性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在追求的目标”“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特征”“作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新诗同样需要确立诗之为诗的文体规范,反对确立这个规范是没有依据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分析这些句子,得出材料二主要内容是从新诗的灵感来源,诗歌语言,美学节奏,形态样式,文体规范等角度来说新诗的创作。
【答案】
6. A
7. D
8. ①海浪凶狠,海风呼啸,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环境描写写出了此时海上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形势的紧张,烘托了主人公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眼睛里闪着光”是动态描写,“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蓝海燕的神采,又表现出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点。
9. ①《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②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③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都父母双亡”“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错误。林小燕只是父亲去世,并未父母双亡;蓝海燕照顾林小燕在前,二人互叙身世在后,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段落作用的的能力。
D.“巡逻艇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错误,原文是“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可见,并不仅仅是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和人物描写的能力。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属于环境描写,“凶狠”的海浪,“呼啸的海风”以及“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突出了此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渲染了一种敌我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是对海燕进行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运用比喻,静态描写蓝海燕威严的姿态和英雄的神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特定内容作用的能力。
(1)文章开头说“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结尾说“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
(2)中间部分是林小燕讲述了主人公蓝海燕的英雄事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又名《海燕之歌》,赞颂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小说中“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3)结构上,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这样就使文章结构完整。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2)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
14. ①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②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③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承担责任,请求允许他降职三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耶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在街亭与张邵大战。
“亮”作主语,“率”作谓语,“诸军”既作“率”的宾语,又作“攻祁山”的主语,故“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AC。
“亮”作主语,“使”作谓语,“马谡”既作“使”的宾语,又作“督诸军”的主语,“在前”作后置状语,故应在“督诸军在前”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错。“《论语》”属于“四书”,“五经”还包括“《尚书》”。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分析不当,“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于文无据,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敕”,告诫;“从事”,处理国事;“事”,侍奉。
(2)“患”,担心,担忧;“申”,通“伸”,伸展;“是以”,因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概括为: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
(2)根据“戮谡以谢众”概括为: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
(3)根据“上疏曰:‘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概括为: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承担责任,请求允许他降职三级。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自比为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确实如此。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继位的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您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的话,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怎会不竭尽辅佐之力,效尽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先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后主刘禅说:“你和丞相共同处理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处理政事。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在街亭与张郃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一千多户人家,退回到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奏表说:“我凭着低劣的才能,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致使出现了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和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我自知缺乏知人之明,处理事情又很愚钝,依照《春秋》之义战争失败要责罚主帅,我的职位正应当受到这种责罚。请允许我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全军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运送军需物资,占据武功的五丈原,和宣王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峙。诸葛亮常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因此分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开荒种田,要建立长久驻军的基础。耕种田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沿岸居民中间,而百姓安居平静,军队从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染病,死在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宣王司马懿一一巡视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奏表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贫瘠的田地,子孙后代的衣食,当会充足富余。我在外任职当官,没有别的开支,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全都依靠官职俸禄,不再经营别的产业,来增加丝毫的家财。到了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宠。”等到诸葛亮死后,像他说的那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
晓随天仗④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诛书稀。
【注】①左省,门下省。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②丹陛,皇官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③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所在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④天仗,仙仗,皇家的仪仗。⑤阙事,过失,过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联步”有同行之意,首联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一起上朝,但分署办公。
B. 颔联写早晨朝官随着天子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家。
C. 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不是为了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
D. “白发悲花落”写满头白发,春花凋落,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饶人的感受。
16. 有评论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称颂和吹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15. D 16. ①不认同。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②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③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忧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不饶人的感受”分析错误。白发悲花落是表达诗人对无聊的朝官生活的感慨、悲叹。
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尾联“圣朝无阙事,自觉诛书稀”的意思是: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
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生”与“义”不能同时得到时如何取舍的问题。
(2)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和身世飘零之苦。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疑问的方式,对国家前途命运表达关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二者不可得兼 ②.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山河破碎风飘絮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⑤. 问苍茫大地 ⑥. 谁主沉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兼”“絮”“萍”“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声名远扬的家庭深受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和家风响应,不仅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整个家族兴旺。
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是子孙健康、茁壮成长的沃土。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文化传奇。苏轼一生报国爱民,持节不屈,崇德向善,虽屡遭贬谪,但 ① 。苏轼的这些优秀品质与他的家教和家风有着密切关系,这是 ② 的。苏轼继承了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的“扶危济困”,继承了父亲苏洵的“诗书传家”。苏轼与弟弟苏辙从小一起读书生活,成年后两人 ③ ,彼此支持,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①百折不屈 ②毋庸置疑 ③同心合力(患难与共)
19.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声名远扬的家庭深受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和家风影响,不仅整个家族兴旺,还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 本体为“良好的家教、家风”,喻体为“沃土”,通过比喻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良好的家教、家风对子孙成长的重要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要表达的是苏轼虽然遭受了贬谪等人生挫折,但他并没有对挫折屈服,一直保持坚强的意志。故可以用“百折不屈”。“百折不屈”,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第二空,文中是要表达苏轼的这些优秀品质与他的家教和家风有着密切关系,这一观点无须怀疑。可以用“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不必怀疑。
第三空,文中要表达苏轼苏辙兄弟团结一致,互相扶持,战胜困难。可以填入“同心合力”或“患难与共”。“同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1)搭配不当。“深受”和“响应”搭配不当,应将“响应”改为“影响”。
(2)语序不当。应是先“家族兴旺”,然后才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正确表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声名远扬的家庭深受世代相传的家训、家教和家风影响,不仅整个家族兴旺,还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本体为“良好的家教、家风”,喻体为“沃土”, “是”是比喻词,此为比喻中的暗喻。
植物只有在肥沃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好,此处将“良好的家教、家风”比作“沃土”,可以让读者非常直接的体会到良好的家教、家风对子孙成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且易被读者理解。
【答案】21. D 22. ①很大程度上更是人祸;②说明台风的破坏力很大;③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相对原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引号表示引用。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否定;
D.表示引用。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有“极端天气不仅是天灾”,此处应用“更是”衔接;从“……掌握在人类手中”可知,极端天气与人类活动有很大关系,可填:很大程度上更是人祸。
第二空,用“怖惧”表明人们对台风的畏惧,说明其破坏力很大,结合后文“一旦台风来了,会让许多地方几乎绝户,破坏力很大”也可知这一点,可填:说明台风的破坏力很大。
第三空,此段是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根据“开始的时候”“通过观察动物的某些敏感特性及反常举动来预测极端天气”可知,最初人们应对极端天气的办法很原始,可填: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相对原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展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的环境下,青少年对待劳动呈现的问题。首先缺乏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其次缺乏劳动精神,遇到问题总想依赖他人,这样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劳动和劳动精神的重视。第二层,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劳动类型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同样有价值。第三层,介绍劳动精神的内涵,包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这些精神都在劳动者的实践中体现出来。
材料从当下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错误做法说起,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具体阐释劳动精神的内涵,让考生思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意义,正确认识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意识,进而热爱劳动。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传承劳动精神,彰显青春风采。接下来,从反面进行论证,结合当下社会不爱劳动、不重视劳动的错误现象,要反对不劳之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接下来从正面展开论述,幸福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才能获得幸福。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当践行劳动精神,书写青春华章。
立意:
1. 热爱劳动,拥抱幸福。
2.践行劳动精神 品味生命葳蕤。
3.人生在勤,不“劳”何“逸”。
更多教育资讯请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