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绥中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是今天的讲解员,很荣幸能为大家带来讲解。”这是我很经典的开场白。对于讲解的热爱源自于我每一次的实践,担任工作以来,我深入走进绥中历史,讲述红色故事,为游客们带来服务。我的声音,从革命文物到英雄故事,每一次讲述,总能感受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感动和力量。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抗战英雄,而是我心中的一位新“时代楷模”。
您在支付宝蚂蚁森林种过树吗?图片上的这个是我在2019年在阿拉善种下的梭梭树。关于种树,有一个微视频一直感动着我,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爷爷,梭梭树正在思考什么呢?”“梭梭树啊正在思考如何长大”,在阿拉善右旗有一位古稀老人,退休前,他驻守边防保家卫国,退休后,他保护生态绿化家园。22年来,他默默坚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植树造林,治理生态,在茫茫沙海中播下一片绿洲。他就是退休老兵孟柯。
阿拉善右旗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6.6%,是内蒙古乃至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今年77岁的孟柯老人曾就职于边防部队,2002年退休后,看着家乡生态日趋恶化,大片植被枯死,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回忆小时候树木茂密、水草丰美,他感到无比心疼。所以他放弃了舒适的退休生活,回到了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中心的老家--阿日毛道嘎查开始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年头。
20多年前,为了种树,孟柯不顾家里人反对,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并贷款8万元购买了汽车、帐篷、树苗、抽水机和种植工具,一头扎进了沙漠腹地,打井育苗,独自种树。沙漠炎热干燥、风多沙大、交通不便,在这里种树面临的困难远超一般人的想象。为了方便看护树苗,他直接把家搬到沙漠里,白天蹚沙海,晚上睡地窝。在沙漠风餐露宿,挖坑、拉水、种梭梭。沙漠的沙子太厚,有时机动车开不进去,孟柯就扛着树苗,步行在滚烫的沙地上将树苗一颗颗运进荒漠中。他将全部心思、体力全都用在了这片土地上,春天里风大,常常是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子埋掉,有时栽上的树苗一场风沙过后一夜之间都会被连根拔起,种树的成活率极低。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死掉的再补上,补了,再死了再补上。干旱少雨,他就顶着烈日,从井里拉水,皮肤大面积晒伤,手上磨得都是水泡,沙子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因为种植面积大,天天浇水也要半个月才能转过来一次,赶紧不浇水的话那边儿又死了。每天下来,嘴角、鼻孔、耳朵里都是沙,种完树坐下休息,吃个饭碗里都是沙子。守得云开见月明,他硬是在沙漠里种活了成片的梭梭,看到了一抹绿色,给漫漫黄沙披上了“绿军装”。
现如今,从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往东北行驶140公里,翻过高耸入云的沙山,映入眼帘的是静谧的湖泊、成片的湿地。挺拔的梭梭、漫延的绿林、成片的苗圃,形成了与沙漠腹地其他海子相比,别有洞天的绿洲景象。在孟柯老人的影响下,周围牧民们积极参与到了家乡的治沙植绿中,来阿日毛道嘎查的游客增多了,当地牧民也靠着这片绿洲经营起牧家游,增加了收入。
“爷爷,梭梭树长大了,天空是不是就不会再变成黄色了?”“是啊,它长大了,大地就绿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就是为了守护大地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
悠悠22载,孟柯老人在荒芜的沙漠里打了七眼井,共种植梭梭、沙枣、杨树、榆树等1500亩。他不计功名不计利益,年复一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流火七月,都没能阻挡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步伐,他说:“我就是想给家乡做点贡献。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还行,我都会坚持干下去。”
岁月流逝不舍昼夜,前进航程击鼓催征。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像孟柯这样的治沙标兵,不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家园绿色,才能以涓滴之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