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江、王云鹏:跨界视域下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政务   2024-11-25 06:00   北京  


“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办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责任。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的新浪潮,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要求,广大涉农高校必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形成广泛合力,为培养更多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农人”提供有力支撑。

立德铸魂,厚植知农爱农情怀。跨界“新农人”培养既要融合现代农业的前沿理念,又要彰显当代人文学科的教育力量,重塑人才培养理念,将厚植“三农”情怀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涉农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把思政教育和耕读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聚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师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引导师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将初心和使命写在大地上,把乡情乡愁融入血脉中,增强师生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服务乡村振兴和矢志建设美丽中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交叉复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涉农高校要突破学科本位观念和专业壁垒,促进农科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推进农业学科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布局新兴农科专业,服务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生态文明、乡村发展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传统农林专业的升级转型,培养多学科交叉与多领域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及时将农林产业的前沿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加强新兴涉农专业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建设,增强教材思想性、科学性和前沿性。构建数字化农林教育新模式,推进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集成联动,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


涉农高校要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中外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集成共享,汇聚社会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内外联动、多元融通、共建共享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和现代产业学院,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服务、耕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推进农林专业学生“全生产链”学习和“全产业链”实践,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让农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田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协同建设国际农业科教合作中心和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开放融通,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撑,为推进农林学科专业建设和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应有力量。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四新’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涉农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21/01/87〉、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新时代地方高校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3JSJYDJ1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



朱永江‍‍

■ 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王云鹏

■ 淮阴工学院农学院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2024年11月6日 第16版‍‍

图源|新华网‍‍‍‍‍‍‍‍‍‍‍‍‍‍‍‍

编辑|孙冰冰

责编|曹梦媛

监审|钟倩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阅读更多优质内容


中国三农发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官方投稿邮箱:zgsnfb@126.com(投稿请标明时间、地点、投稿人联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