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专题导读
■ 本刊编辑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虽然当前我国粮食供应有保障,但面临的深层次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粮食安全问题由单一的数量安全问题转变为数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消费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等的相互叠加,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保持粮食安全战略的定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确保粮食安全是人类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基础和关键,为此,《农业展望》策划推出“粮食安全”专题。
摘要:食为政首,粮稳天安。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人类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关键。通过对现有文献总结归纳发现,中国粮食安全概念日益优化,粮食总产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需求比、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保障水平等测度指标日益完善,但也面临生产环节问题挑战突出、粮食需求满足难度较大、粮食储备问题需要重视、流通环节亟待完善畅通、粮食加工产业相对滞后、进出口贸易运行有隐忧、粮食价格稳定存在难度等困境。基于此,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进一步夯实有效生产能力、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完善价格稳定机制、确保储备安全有效、保障流通环节畅通、提升加工环节效能,增强国际市场掌控能力。
■ 引用格式:张成鹏,邹晓蔓,李哲远,王亚军.中国粮食安全内涵测度、风险挑战和对策建议[J].农业展望,2024,20(3):3-9.
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摘要:保障粮食和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世界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战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等外部环境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本研究将3次外部冲击分别定义为经济波动、对外关系与自然灾害,比较分析了3次外部冲击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短期来看,外部冲击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粮价和粮食贸易造成波动,但长期来看影响有限。在应对措施方面,通过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支农补贴政策、多边谈判、关税政策、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协调、粮食结构调整、逐步完善的预警机制以及不断提高的农业配送条件,保障了中国粮食市场的均衡。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确保中国粮食长久安全,应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提高应对外部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稳定经贸关系,逐步开拓新兴市场。
■ 引用格式:魏勇军,邓志英,黄毅.外部冲击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展望,2024,20(3):10-15.
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摘要: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辨析"藏粮于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而总结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粮食生产因资源约束面临多重挑战,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土地、劳动力、种子等资源的生产率,突破了现有资源约束,"藏粮于技"战略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面临技术供给短缺、推广效果差、需求不足等难题。为此,未来要健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技术补贴力度以及发展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 引用格式:闫豪玮,穆月英.中国“藏粮于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J].农业展望,2024,20(3):16-25.
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引领世界新一轮农业革命、筑牢粮食安全体系的中国式农业强国路径
摘要:农业强大是工业强大、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保障,才能稳住经济大局,国家才有应变局、开新局的底气。当今世界因粮食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的事件屡见不鲜,揭示了农业科技水平及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在国家安全中占据"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在当今世界刚刚开启第三次农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是摆脱粮食危机的关键,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生态型智慧农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生态型农业模式。党的二十大部署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任务,中国要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价值观的生态型智慧农业发展之路。本研究剖析了世界粮食危机的根源,评析了新时代中国粮食稳产增产的保障措施,阐释了科技创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勾勒了中国未来农业"生态与智慧融合一体"的特色发展路径。
■ 引用格式:张腾霄,王斌,王鹏,郭海滨,魏雅冬,李艳芳.引领世界新一轮农业革命、筑牢粮食安全体系的中国式农业强国路径[J].农业展望,2024,20(3):26-36.
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摘要: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粮食安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准确把握中国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合理制定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措施的手段。本研究以中国粮食安全在新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和目标为导向,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5个维度对中国各省份粮食安全进行定量评价,并进行障碍因子分析,剖析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短板和威胁。实证结果表明:2007-202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综合评价分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数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权重相对较高的评价维度,也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维度。基于此,保障和提升中国粮食安全水平,需要从持续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生产相关资金投入等方面发力。
■ 引用格式:宇思默,李青.中国粮食安全省域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农业展望,2024,20(3):33-42.
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农业展望》创刊于2005年,月刊,系综合性农业科技类学术刊物,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研究所主办,重点报道对农业经济形势、农业科技前沿、农业生产、农业消费及农业贸易的分析和展望,既强调对农业经济领域的短期分析,也侧重于对农业政策、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农业贸易、农产品供需和粮食安全等的长期展望。
《农业展望》是CABI、EBSCO、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超星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重点期刊,2014年入选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20年再次入选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设有产品预测、农业经济展望、农业生产展望、农业科技展望、农业贸易展望、农业消费展望等主要栏目。
《农业展望》是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农业企业、金融单位、期货市场、进出口商等开展经济分析、市场预测、投资判断、生产决策的可靠参考资料,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80-283。本刊为月刊,定价30元/册,全年360元/套。
《农业展望》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5343/S,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3-3908。广告许可:京海工商广登字2017009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展望》编辑部
电话:010-82109913
E-mail:nyzw@ca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