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西游记》
悲喜两重天
读过《哈姆雷特》与《西游记》的读者们都清楚,《哈姆雷特》和《西游记》里的“除妖乌鸡国”很相似:都是国王被害,王子复仇的故事;都有国王鬼魂现身;都涉及到女性的贞洁问题。但是这两个故事也很不一样:《哈姆雷特》是一出悲剧;“除妖乌鸡国”是一出喜剧。
《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生于公元1564年,死于公元1616年;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大约生于公元1504年,死于公元1582年。吴承恩生活的年代略早于威廉·莎士比亚,所以他不可能看过《哈姆雷特》,自然不可能抄袭。莎士比亚也不可能看过《西游记》。《哈姆雷特》和《西游记》里的故事相似,有可能是巧合,也有可能是因为两个故事的原型是同一个故事。明朝时期,有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吴承恩有可能从他们那里听过一个王子复仇记,经过二度创作写进了《西游记》。
当然,以上皆为猜测。我主要是想比较一下两个故事的不同。
《哈姆雷特》里的老国王是把自己遇害的真相直接告诉了儿子哈姆雷特;《西游记》里的乌鸡国国王是托梦给唐僧,希望借他的口让儿子知道真相。这里显然体现出东西方教育观的差别:西方人崇尚冒险,所以老国王让儿子直面真相,直面困难,独立完成复仇;东方人性格温和,喜欢护犊子,所以乌鸡国国王给儿子找了帮手。当然,主要原因是《哈姆雷特》主角是哈姆雷特,《西游记》主角是孙悟空,而“除妖乌鸡国”只是西行路上的一难而已。而且,《哈姆雷特》是现实主义悲剧,是写人与人的斗争,《西游记》是神魔小说。
哈姆雷特为了确定父亲的鬼魂所说非虚,找了一个剧团,通过演戏的方式试探新国王克劳狄斯的反应;乌鸡国太子是通过询问母后的方式确认的真相。《西游记》里的情节充满了温情色彩,太子和王后是复仇过程中的同路人,而《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对于母亲改嫁得过快非常不满,认为她背叛了丈夫,选择了一个猥琐狠毒的对象。《哈姆雷特》是西方戏剧,必须依靠强烈的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西游记》是中国小说,推崇的是传统的儒家价值观,重视伦理亲情,重视女性贞操。哈姆雷特强烈谴责母亲主动改嫁的淫乱失贞行为,认为母亲是自己复仇过程当中的障碍;乌鸡国王后没有失贞,因为狮子精是被文殊菩萨阉割过的。
《哈姆雷特》是一出悲剧,哈姆雷特由于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虽然复仇成功,却也和仇人同归于尽,奥菲利亚、王后、雷欧提斯相继殒命;“除妖乌鸡国”是大团圆结局,乌鸡国国王死而复生,青狮精被文殊菩萨带回。两个故事的结局之所以一悲一喜,我觉得是因为在《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是有意识地要除掉哈姆雷特,为此他不择手段,而《西游记》里的青狮精只不过是下凡替文殊菩萨报仇,根本无心害人。乌鸡国国王因为得罪了文殊菩萨,所以被罚浸水三年,时间一到,自然消灾复生,因为菩萨是心怀慈悲的,不可能真的害死人。而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则是因为野心膨胀,欲望膨胀,所以故意害人,最终自食恶果。这里,莎士比亚是在反思人文主义思想对人性,人欲的过度推崇,莎士比亚觉得人性很复杂,人是会在欲望和野心的驱使下干坏事的。
哈姆雷特之所以落得个悲剧结局,和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他在克劳狄斯向上帝忏悔祷告的时候没有及时出手,因为他觉得这样是送他上天堂,反而是便宜他了。可见宗教信仰有时会束缚人的行为。但是,哈姆雷特这样做,也有道理,因为他不仅是希望杀死克劳狄斯的肉身,而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恶行,知道他不配做皇帝。这样做,既可以充分保障自己复仇的正义性,也可以让仇人身败名裂,这是精神上的复仇,更加彻底有效,是理性的行为。最终,雷欧提斯在临死前揭露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哈姆雷特完成了真正的复仇。
“除妖乌鸡国”的故事里太子在从母后那里得知真相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去找唐僧师徒商议复仇大计。他之所以没有后顾之忧是因为他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当帮手,但是哈姆雷特基本上是孤军奋战,他不仅没什么帮手,还有雷欧提斯等敌人,所以他的复仇之路可谓困难重重。所以他犹犹豫豫,甚至产生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样的思考。最终,哈姆雷特痛定思痛,决定不隐忍,奋起反抗。
《哈姆雷特》是一出严肃的悲剧,而《西游记》则充满了喜剧色彩,连唐僧这样严肃古板的人都对太子说出了“见驾不迎犹自可,你的父冤未报枉为人”这样带有戏谑色彩的话,猪八戒还开玩笑说自己从井里背回来的是猴哥的外公,还打趣青狮精是“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
我觉得哈姆雷特身上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尽管在复仇过程当中显得优柔寡断,却在关键时刻不逃避,不退缩,勇于承担命运。霍拉旭劝他不要和雷欧提斯比剑,哈姆雷特勇敢地选择了面对。
哈姆雷特此刻已经做好了和仇人同归于尽的准备,他觉得只要复仇成功,哪怕牺牲生命,也是荣耀。他是这样对霍拉旭说的:“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他会留下些什么,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最后的“随它去”三个字,多么掷地有声。
《哈姆雷特》和《西游记》特别能够体现出东西文化的差别:《哈姆雷特》里的冲突非常尖锐,可谓大开大合,大喜大悲;《西游记》用幽默的语言和美好的结局让人感到温暖和欣喜,充满温情色彩。所以,《哈姆雷特》和“除妖乌鸡国”的故事貌同神异。
作者简介
朱益伟,家住山城重庆。目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热爱文艺,崇尚人道主义。喜欢在简单的生活当中发现美妙的点滴。喜欢在阅读当中体会人生百态。喜欢欣赏富有雅趣的文化。关注时事,且欣赏客观中正,有正能量的时事评论。写作是我表达自我,抒发心情的方式。希望以文会友,期待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大家的青睐。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墨染千秋原创工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吧—
墨染千秋感恩您的每一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