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置身五指山中,萦回小路缭绕着山岚轻雾,丝丝凉风裹挟着草木清香。登至山顶,极目俯瞰,白云_____,群山浮动,流淌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_____的森林,空潆深邃,苍茫hào渺,气势磅礴。
②山间水库,镜平如砥;奇山怪石,蓦然伫立;异树名花,散落其间。山依偎着水,水_____着山,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令人沉醉,孕育出_____的和谐美丽。宁静的山寨像守望的阿婆慈善而又安详,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袅袅炊烟,淡淡孤寂。村口那红艳艳的木棉花舞蹈着唤醒了春天……
③五指山景区诚邀您:赏漫山遍野的醉人绿色,看品类繁多的热带物种,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hào( )渺 俯瞰
(2)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边无际 绿水青山 弥漫 映照
B.弥漫 绿水青山 映照 无边无际
C.无边无际 映照 绿水青山 弥漫
D.弥漫 无边无际 映照 绿水青山
(3)将第②段中画线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写在横线上。
(4)仿照画线句,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别偷懒!
做完才能看答案哦~
【答案】(1) 浩 kàn
(2)D
(3)示例1: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怎能不令人沉醉呢?
示例2: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能不令人沉醉吗?
(4)示例1:尝香飘千里的多彩百果。
示例2:听清脆婉转的百鸟欢啼
【解析】(1)浩渺(hào miǎo):形容广大辽阔,宏大。
俯瞰(fǔ kàn):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2)弥漫:烟尘、水雾等布满,到处都是。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映照:呼应;照射。
绿水青山:青绿色的河流、山脉;形容风景的秀丽。
形容山顶的白云飘动,应使用“弥漫”一词;
形容森林广阔,应使用“无边无际”一词;
形容水中倒映着山的影子,相互辉映,应使用“映照”一词;
形容山川的美丽,应使用“绿水青山”一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为:①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③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④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据此可将陈述句“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令人沉醉”,改为反问句: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难道能不令人沉醉吗?
(4)本题考查补写。联系“五指山景区诚邀您”可知,补写语句应体现景区美丽的景致;联系画横线的语句“赏漫山遍野的醉人绿色”可知,仿写语句应为“动词+九字偏正短语”。如:尝自然孕育的天然百果。
词语(成语)的运用(1) | 词语(成语)的运用(2) |
词语(成语)的运用(3) | 词语(成语)的运用(4) |
词语(成语)的运用(5) | 词语(成语)的运用(6) |
词语(成语)的运用(7) | 词语(成语)的运用(8) |
词语(成语)的运用(9) | 词语(成语)的运用(10) |
词语(成语)的运用(11) | 词语(成语)的运用(12) |
词语(成语)的运用(13) | 词语(成语)的运用(14) |
词语(成语)的运用(15) | 词语(成语)的运用(16)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2)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3)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4)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5)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6)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7)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8)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9)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0)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1)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2)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3)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4)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2)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3)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4)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6)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7)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8)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9)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0)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1)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2)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3)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4)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6) |
文学文化常识(1) | 文学文化常识(2) |
文学文化常识(3) | 文学文化常识(4) |
文学文化常识(5) | 文学文化常识(6) |
文学文化常识(7) | 文学文化常识(8) |
文学文化常识(9) | 文学文化常识(10) |
文学文化常识(11) | 文学文化常识(12) |
文学文化常识(13) | 文学文化常识(14) |
文学文化常识(15) |
语言表达(1) | 语言表达(2) |
语言表达(3) | 语言表达(4) |
语言表达(5) | 语言表达(6) |
语言表达(7) | 语言表达(8) |
语言表达(9) | 语言表达(10) |
语言表达(11) | 语言表达(12) |
语言表达(13) | 语言表达(14) |
语言表达(15) | 语言表达(16) |
语言表达(17) | 语言表达(18) |
语言表达(19) | 语言表达(20) |
语言表达(21) | 语言表达(22) |
语言表达(23) | 语言表达(24) |
基础知识综合(1-5) | 基础知识综合(6) |
基础知识综合(7-10) | 基础知识综合(11) |
基础知识综合(12-14) | 基础知识综合(15) |
基础知识综合(16) | 基础知识综合(17) |
基础知识综合(18-19) | 基础知识综合(20-22) |
基础知识综合(23-26) | 基础知识综合(27-30) |
基础知识综合(31) | 基础知识综合(32-37) |
基础知识综合(38)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