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师说》栏目第二十六期我们将走进白晔林老师的师道传承故事。
白晔林,讲师,艺术硕士,音乐舞蹈系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曾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并荣获先进个人荣誉;表演原创舞蹈作品《裙角飞扬》、《母亲》、《左·右》等参加荷花杯、华北五省、北京市舞蹈比赛等专业赛事获创作、表演奖5项;教学能力类比赛获奖7项。任教期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自治区、市级舞蹈专业竞赛获奖18项,并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14次。师者,如泽如光,虽微致远。十三年前,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我,只是简单而幸福地认为这是一份关于舞蹈梦想的归属,并没有第一时间领悟到肩上承载的如山重任。从业十几年来,看着一批批学生从懵懂入校到孜孜求知再到学成毕业,心里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认知和体悟又多了几层积淀。——师以为范,正心修身。哲学家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有着国家、社会的尊崇爱戴,肩上扛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那么身为人师,何以为教、何以为育?我想首当其冲便是德教德育,儒家八目中,也把正心修身作为基础。回想当年的求学从师之路,各阶段的恩师们无一不是把修业先修德的道理寓教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他们把为人师表这四个字印刻在心、外化在身,处处都为我树立了学习和模仿的标杆。直到后来我走上了教育阵线,无论是作为专业老师还是班主任,都牢牢铭记美其道、慎其行的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作为内民幼师专的教师,我带过艺术班也带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所育之苗不是成为专业舞者,就是要接续走上学前教育行业的未来之师之路,这更要把涵养自身、正心立德摆在重中之重,承其源而传其道,一代代传递好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接力棒,不负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诲和鞭策。——师以为教,传道授业。传道授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新时代下教育工作面临新环境、新形势和新任务,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步入教坛以来,作为青年任课老师,我始终坚持“教程教法服从质量效率”的工作原则,精准把握显性与隐性、继承与创新、内容与方法、点上与面上、底线与高线的关系,在施教形式、载体和具体路径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新模式,变“灌输式说教”为“启发式培养”,观剧观展增强鉴判能力,专家讲学拓宽视界视野,参赛参演提高实践水平,在有限时间内努力实现教育质效的最大化。——师以为道,不循以常。“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当时没有社会地位的农夫求教,甚至向自己的学生请教育种、嫁接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二元互动”是常态,但受限于师生之间的年龄差,任课老师对日新月异的新生事物容易出现难以驾驭的情况。比如在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们参与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教师业务能力比赛和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中,我就时常与思维更加活跃、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沟通探讨,多方听取意见建议,从而进一步打开教学思路,在探索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上补充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谓“师无常师、唯长是师”的内在道理,大抵如是。当“师道”的课题抛来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师道”的应有之义,绝不仅仅限于“为师之道”,同时也涵盖了“从师之道”,只有坚持从师于众、从师于长,才能做到日有所进、终有所成,进而以更饱之识、更精之艺、更高之效满足新时代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新期待。
推荐部门 | 音乐舞蹈系
编辑 |康佳乐
审核 |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