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大赦天下。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在潮州,元宵花灯还成就了“陈三”与“五娘”的美好姻缘。相传,南宋年间泉州才子陈三与潮州佳人五娘在元宵节赏灯时邂逅,历经波折最终结为连理。潮州工艺人把这个美丽的故事精心制作成潮州花灯,赋予民间传说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潮州花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陈三五娘》也作为梨园戏的经典剧目经世流传。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射。
在潮州,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元宵节吃甘蔗,寓意生活甜甜美美,有节节高升的好意头。这里面,还有元宵节吃甘蔗整年都不蛀牙的说法。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的美好愿望,寄托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潮州饶平,有元宵摆彩青习俗,又称“摆桌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元宵节,三饶镇当地的人们都要举办“摆桌碗”民俗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由五谷杂粮、面粉等材料制作成各种花卉、动物造型的桌碗、桌盘,造型生动、寓意美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穿蔗巷”。在潮州磷溪镇的溪口村,流传着一项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正月十六夜“穿蔗巷”。当夜幕降临,村落巷道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拿着挂上灯笼的甘蔗,站在村道两侧形成一条长长的“蔗巷”,近千名村民组成巡游队伍从“蔗巷”中穿行而过,场面十分壮观。相传“穿蔗巷”习俗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繁盛在清朝期间,寄托着人们对家族兴旺、生活美满的殷切期盼。
编审:纪家荣
责编:曾洁
编辑:蔡奕君、陈坚皓、许晓琪
来源:看潮州APP、文化潮州、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