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于道德,以道德行于天地之间,则必有得福之报、福之效。
德者能聚人,聚人则多助,多助则成功、无患,故能致福。
幸福之获得,无不是自己求之者,自求多福。
怀德必得福,福得在于德,在先哲的人生观看来,“怀德者应以福,挟恶者报以凶”(《新语·术事》)。
“怀德者应以福”,是善有善报的思维。
有福先无祸,很多人觉得自己积福不少,怎么还没发财,其实,您没有灾祸,贵人相助,身体健康,细水长流,福气给您分配在其他事情上了。
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就在于怀其德而得福报。
这里,有德必应以福的关键缘由,就在于“怀德”。
“怀德”,是达致福报的必要路径和修为。“怀德”之修,就在积善成德,进德不已。
《保富法》一书是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所作,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
其开篇就是引用《易.坤.文言》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
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
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
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牟氏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
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
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
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司马光家训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啊。
其实,就算不从“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之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家风的必然结果。
无德不足以载道,有德就有道,德高道隆。
什么是德?
在生活点滴、行走坐卧时,能持守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德。
若你对他人不好,通过返观自省,认识到是自己的德不够,马上纠正过来,此为后补之德。
若你对他人好,他人回报你,可你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个相,顺应了过,自然无作,此为大光德。
若你常做功德,而心无功德相,这无相功德比天地都大,此为究竟德。
不提高德为,修行没法修,生活也过不好。
不管修不修行,德行不好的人,都会被现实所遗弃!
德是成就的基础,德是道途的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助你的法行!
伏尔泰说:
人间的德行就是彼此为善,没有为善于人的人就不算是有德的人。
德行是什么呢?德行就是对别人好。
除了做好事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可以叫做德行吗?
我很穷,你便慷慨解囊;在我危难之际,你来鼎力相助;别人欺骗了我,你却把真实情况告诉我;别人怠慢了我,你却来安慰我;
我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你来帮助我,给我解答,我自然毫无疑问地称你为有德行之人。
谨言慎行只是使自身获得优良的品质,却非对别人的善行。品德端正的人却能造福人类。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只有有益于社会的事才是好的。
人间的德行就是彼此为善,没有为善于人的人就不算是有德的人。倘若一个圣人生活在人间,必定会造福于人的。
懂得惜福,尊重因果,自利利他,培植德,增长德,小德成大德,终成本德无相德。
无德难为世间事,有德大义行天下。
我们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做一次人,这辈子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德行,因为德行,诠释了人性,因为德行,代表了品行。
人生,不能完美,做人力求无愧。以德为贵,把德看重,才能行得正,站得稳,踏实过好这一生,后福就在后头。
你若喜欢,为积善之家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