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出现在监测镜头里

时事   2024-11-27 16:46   北京  
“快看!这儿有一只鸟儿,很可能是灰胸薮鹛!”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质量监测室工作人员王玉杰大喊道。
顺着声音望去,记者只见一棵3米左右高的树上,站着一只橙色翼斑、叫声明亮的鸟儿。经过成都生态质量监测队伍工作人员仔细观察、反复确认,这只鸟儿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胸薮鹛。
像灰胸薮鹛等重点动植物被发现,是成都市持续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市高标准抓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高标准用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高标准支撑污染源头管控,以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公园城市建设。

规划建设12个生态质量监测站

今年7月,成都市正式启动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
和去年基本一样,指示生物类群和植物群落仍是两大监测对象,但是今年在指示生物类群中新增了蚯蚓类群。
“从代表性上说,蚯蚓是重要的指示生物之一,和鸟类、两栖类、蝶类一样,它们的数量与分布能代表区域生态质量的好坏情况。”王玉杰介绍,除了蚯蚓,今年监测的指示生物类群还涉及鸟类、两栖类、蝶类和哺乳类,也包括在彭州、大邑、邛崃等地的植物群落,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种类、数量、出现地点、干扰强度等。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三轮监测工作完成后,预计明年1月,成都市所有样地的一手数据和重要基础资料都将完成收集。”王玉杰表示,这些监测数据均会用于评价成都市及各区()县的生态质量现状和变化,对于后续生态修复、重点生态区域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成都市共布设了46个生态质量样地,涉及森林、农田、水体和城乡绿地4种类型,涵盖彭州市、都江堰市、邛崃市等16个区()县,主要监测内容为植物群落和哺乳类、鸟类、蝶类、两栖类等指示生物类群。
不久前,成都生态质量监测队伍工作人员在前往成都市北部森林区域进行哺乳动物红外相机日常巡查时,还发现了一只正在“巡山”的野生大熊猫影像画面,拍摄这只大熊猫的红外相机布设点正是成都市监测哺乳动物的点位之一。截至目前,多种重点野生动物,如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易危动物毛冠鹿和小麂,都曾出现在监测镜头里。
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成都市坚持“三水统筹”,构建水生态监测网络,在全省率先启动岷沱江流域河湖水生态试点监测,在全市重点流域设置102个水生态监测点位;采用水环境DNA和遥感监测相结合技术,完成全省重点流域49个水生态点位的底栖、浮游、着生监测调查。按照“一中心、分系统、多站点”的方式,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源森林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中心,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站和地面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建设涵盖森林、湿地、农田、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的12个生态质量监测站。

监测“一张网”让西岭雪山频现

在互联网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火爆刷屏,让成都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不少市民也反映,近年来,成都市的空气质量变好了,看见西岭雪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监测体系的技术支撑。着眼于“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要求,成都市统筹推进现代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动统一规划建设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的成都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
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李春蝶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建成60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3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51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4个地下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30个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点、近1700个噪声监测点位、542个土壤监测点位、97个辐射自动监测及手工监测点位、7个碳监测自动站点、4个生态质量自动监测站点,75个生态样地监测点位、近2000个污染源监测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得益于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成都这座公园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有了更大的底气,生态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好。
2023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8.1%,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是全省重点城市中仅有的3个PM2.5浓度未反弹的城市之一。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效果?李春蝶介绍,这离不开溯源分析支撑大气精细化管理。
截至目前,成都市联网运行空气站340余个、气溶胶激光雷达29个,实现全市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四级全覆盖。
“综合卫星遥感观测、气溶胶与臭氧激光雷达观测、空气站常规监测、大气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监测(超级站)、走航监测等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数据,结合大数据融合模型和小尺度溯源算法,打通了监测数据感知端与污染源认知端的联系,协同管理部门快速找准问题、精准施策。”李春蝶说。
此外,成都市还开发本地化精准溯源算法,实现污染源快速识别与精准定位。目前,已具备对成都市国、省控站点进行污染源来源分析的能力,同时利用环统以及排污许可证信息,进行工业企业的溯源分析以及正向扩散预测。
数据显示,2023年,在成都市能看见西岭雪山的天数近100天。
“在家推开窗就能遥望西岭雪山,这样的城市大家都想留下来。”李春蝶说。

聚焦监测筑牢生态环境保护防线

日前,在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屏幕上异常监测数值引起大气室值班工作人员的注意。工作人员随即针对问题向所在区()县环保部门发出预警,区()县环保工作人员立即开展排查与环境执法。
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可实时掌握环境变化,从而使执法依法有效。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建立了“人盯源”“数盯源”工作机制,以“临界抢优良、常态抓指数”工作办法,着力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立了数据实时监控专班,对异常数据启动预警,结合动态预警信息、短时气象参数、站点周边情况等进行综合研判,协调多方联动响应,真正实现异常数据智能研判、污染问题动态溯源、治理管控分类施策。
“除此之外,我们开展典型大气固定污染源基因库建设和动态监管试点工作,完成部分源‘一厂一测’‘一厂一控’方案。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271家,对136家排放大户开展重点污染源数据质量提升攻坚战执法抽测检查,发现问题400个涉及企业123家,违法行为立案11件,切实提升全市污染源自行监测数据质量。”李春蝶告诉记者。
监测能力建设不仅包含完善的监测网络,还需要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协调配合。
对此,成都市聚焦创新示范,深化监测试点填补技术空白。在碳监测评估试点方面,业务化开展CO2和CH4卫星反演、走航与飞行监测,基本形成空天地一体的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全面建成覆盖主城区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在智慧监测试点方面,打通部门间的“数据桥梁”,将建筑工地、环卫车辆、交通流量、油烟在线监测等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一网共享,为部门资源协同应用提供平台基础。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基础,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成都监测力量。”李春蝶说。


推荐阅读

新执法装备标准印发,基层建议被采纳,对工作有哪些实际帮助?
专用账户到款!一笔生态环境损害异地赔偿资金“送达”

把煤尘“罩”起来?供暖季来临,企业为什么这么做?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李夏菁

中国环境
中国环境报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