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1
第367篇原创
星球鳞片闪闪发光的躯体
形成蜿蜒的宇宙之蛇
—— · 欢迎光临 · ——
去年学了会法语,那阵有种特别奇妙的体验——当我与人说话时,脑子里有个英语小人一直在翻译我们之间的对话。
当小何给我推一部英剧《搜索尸间线》,我的英语小人手忙脚乱地翻译,“线”应该翻译成“时间线(timeline)”,还是“线索(clue)”。回头一查,人家就叫《Body》,是我们中文翻译太多戏了。
前些日子周末去打羽毛球,搭档说,过肩的球不要接。我的语言小人又开始困惑,是高于肩膀(above the shoulder)还是穿过我肩膀的(passing by my shoulder)。
不仅是脑子卡住了,人都卡住了,高于肩膀不用接,那不是每个球都不能接了……
学习两种语言对于思考,有一些影响。
英语的结构更注重逻辑与推理,西方的思维更偏向是线性思维(linear thinking)。比如说,如果下雨了,请带一把伞出门。
而中文的理解,往往要结合语境、对方的语气和表情来理解。比如说,你试试。用上不同的语气,它可能表达出鼓励、嘲讽、威胁等不同的语义。
也许因为这种模糊的语义,中国人的思维更接近于横向思维(lateral thinking),办事灵活,善于在规则之间找到腾挪空间,重要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尽可能把事情办成}。
很多人觉得这是中国人的陋习,不讲原则,爱钻孔子。硬币总有两面,正是在种包容的文化下,中国人追求的是“原则上的指导”,具体事情可以通融,讲人情,懂灵活。中国人说的是将心比心、酌情处理,理解别人的苦衷与难处,孔子也说“亲亲相隐”,更有人情味。
(那些总是觉得国人不守规矩、不讲原则的人,他们也正享受着中国浓重人情味带来的包容与温暖,虽然也有裙带关系、拉帮结派的弊端。不要天天在我面前讲自己国家的不好,否则很不好做朋友)
而西方语言也会影响我。有天逛化妆品店,售货的小姐姐上来便“热心”指出你“缺乏清洁”、“毛孔有点粗”、“再不护理就来不及了”,我有种强烈反感,心里冒出来的居然是:“Please don't give me any advice if I don't ask for”。
我实在太厌恶这种人了,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来随意评价别人,实际为了达成自己销售的目的。
传统中国人更注重以家庭、宗族繁荣为生活的崇高目标,会忽视人作为单一个体过得是否开心、自由。父母为孩子牺牲掉自己兴趣爱好,贡献出多年积蓄买房,孩子们听从父母的决定选择未必喜欢的专业,违心地回到小城谋求一份公务员的身份。
当我们在他乡漂泊,见到同乡分外亲切,面对外敌入侵时,更能团结抵抗,甚至牺牲自己去保家卫国。我们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与家国理念。
我妹妹说,你妈虽然天天骂你,要是别人欺负你,她肯定会去给你出头的。
(有这个可能,哈哈哈……)
学习不同的语言,对于塑造人的观念,让脑子活跃,有些好处。
(学个什么王台话、建瓯话不太有用,因为语言结构几乎相同)
多说一些积极语言,对生活态度也有帮助。我常常会说,我真是太幸运了,我今天很开心。打羽毛球时,即使打得没有接到,我也告诉自己说,拍碰到了也算数。很艰难得到一分,我会跟搭档说,这价值两分。有的表扬是盲目的、自我安慰式,说多了,心里好受些,或者也信了。
生活嘛,fake it until u make it。
同样,思考事情,从不同角度考虑,不要非黑即白,接受一些灰度地带,不要偏激刻板的看待问题,使人胸襟开阔,眼界宽广,能够理解更多事情,生活也会更平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