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第368篇原创
星球鳞片闪闪发光的躯体
形成蜿蜒的宇宙之蛇
—— · 欢迎光临 · ——
去年和大学同学在北京玩,去爬钟鼓楼时,小狼媳妇给我们每个人都买了个鼓楼的文传雪糕。拆包装时,老纯说,这包装得占一半成本吧。
那一刻,作为另一个福建人,我心里冒出的也是这句话。
出差惯了,我们习惯把酒店免费矿泉水放在包里,小狼兄说,带什么水呀,那么重,当然是到外头买冰的喝。他又在景区给我们买了酸梅汤。
我的心,有点隐隐作痛。
头一回明显感受到南北方人的思维不太相同。北方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气,南方人更有经商的思维,脑子里常有的是“成本思维”,倒不是缺那瓶水的钱,算的更仔细,应用则用。南方很多生意人在商务应酬上也是狠下成本的。
口罩刚解封那会,跟朋友去大理,许多小院子、酒吧招租。朋友边走边叨,计算着一个月卖多少间房,多久收回成本。人家是来休闲的,他一路走一路观察,怎么没有奶茶店,要找到一个商业机会。我说,有的,在人民路上半截。
跟另一个朋友旅行,我根本不用带脑子。工科男方向感好,功课足。他买票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最心仪的班次,买备选方案,再去候补最心仪班次。果然,我们一泡茶没有喝完,候补到了,再退掉备选方案的票,花费了几十块的差价。
我心疼那几十块退票的钱,他说,这样确保到达。这是“安全冗余”(通过多重备份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
我读的经济类,经济学知识也成为我处理现实问题的模型。比如说,需求与供给、成本与收益、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
有段时间,我有点模糊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会把客户当成朋友,操心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甚至有时没有收取费用。这很损耗心力,慢慢想明白了我与他之间首先是供需关系,之后才叠加了社会关系(朋友关系),便轻松了很多。
换个说法,假设小方是以替人搬货谋生的。朋友A搬家都想着,哎,她正好会搬家,喊来帮忙,大不了请她吃顿饭就好,朋友之间嘛。
如果每一位朋友这样想,那我每天都沉浸式给人帮忙,没有得到经济回报,我便生存不下去了。类似朋友A这样伤害了我生存利益,其实便不是真正的朋友。
再说一下,还挺多伙伴找我一起做点什么小生意,至今为止,我愿意参加的都是抱着{玩儿}的心态,而不愿真的投入。比如知识付费,每增加一个客户,边际成本接近是0,没有库存压力。而每多生产一个蛋糕,它都会有人力、物力、空间成本。
好吧,叨叨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我曾经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成为了后来观察生活的一个视角、一种衡量与解决的方案。
下面分享一些可能在生活中会用到的思维模型:
· 成本与收益。遇事不决,真的拿出你的纸笔,写一写,这件事需要花费什么,你将获得什么,是否值得。
· 系统思维。许多事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多想想事情之间的联动,找到相对关键的因素。
· 工程学思维。将大事拆解成部分,逐步完成,控制进度,避免畏难心理。将几个琐碎小事组合成模块,提升效率,避免遗漏与出错。
· 统计学思维。做事前,先了解下基础概率。比如中彩票的基础概率很低。举个例子,比如说吃烧烤会提升某某癌症的患病率30%,听起来很恐怖。但是基础概率很低,比如说罹患该种癌症的几率是百万分之一,那即使提升30%,也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几乎没有影响,不要呗表层的数据吓到。(还记得高中贝叶斯公式吗?哈哈哈)
好像还挺多的,查理芒格的书里头有写到关于100个思考模型,但是更推荐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考者》,非常有意思的书本,会说的更深、更能量化一些。
瞎编到这里,觉得只要我们具备一些高中、大学的知识,有意识地指导现有的生活,稍微能给生活带来一些好的改变,会比仅仅应对考试,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