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家里的第一个/代医学生吗?
你是否也曾羡慕那些医二/三代
也好奇「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滋味
图源:网络
👉 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肩「扛」全家人学医
是什么感觉
@ 榈知
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学医的,大一放寒假就有人找我「看病」了。大二学了中医号脉后,逢年过节,只要我在,亲戚朋友一定排排坐,挨个请一遍脉,把我当「全科医生」。
更不用说有人突发意外,我必被翻牌子。之前姥姥股骨颈骨折,我就得全权负责看诊开药、康复远程指导,一直到下地负重走路。
不得不说,老一辈人艰苦朴素的思想真是根深蒂固!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忍着腿疼扶着墙也要趁家里人不在偷偷干活!
苍天啊大地啊,怎么劝也不听,我作为专业人士+孙辈,又得安抚姥姥着急的心态,还不能明说她是错的,可谓是「专业」和「心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遇上自己专业方面的还好,遇上其它科室的,怎么敢胡乱给专业建议?延误病情了我哪负得起责?还得连夜托认识心内科的朋友帮忙看心电图、化验单。
老话说隔行如隔山,医学上更是隔「科」如隔山,少了家庭的帮衬,各种医学信息、人脉资源都要自己一步步积累,即使不能用于自己专业上的提高,一两句话的建议就能帮到自己的家人朋友。
相比之下,我认识的「医二/三代们」要轻松的多。
图源:soogif
比如朋友 F,「过年问诊」往往「无人问津」。毕竟家中长辈要么资历深厚要么业界翘楚,也知道他年纪小,医学又是个经验学科,谁会问个连资格证都没拿下来的医学生?
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靠不同科室的叔叔阿姨们「刷脸」解决,我有幸跟着体验过一次,瞬间理解了他平时的快乐。相比我在积攒人脉和资源上的「步步为营」,我接触的二代或三代们,更多是把医学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和工作,佛系许多。>>>点击查看 2025 各科室薪酬
我的医二代朋友们低调善良,有的二代则让人「恨」得牙痒痒。
朋友的学弟,家中长辈是业内知名专家。他在规培的时候,为了省事不打报告单,将一位患者的报告内容复印,充当其他患者的报告交给相关科室了。要不是被工作人员发现报告图雷同,不知道多少患者因为他的「省事」延误病情!(怎么敢的啊?)
图源:网络
不过,即使出了事,他上面有人顶着也不耽误毕业,这就是人家敢这么干的「底气」。
作为家里「唯一的希望」,我几乎是从零开始。从未体验过「继承者们」背靠大树的滋味,只能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路来。
难道真的再怎么努力
也赶不上别人的起跑线吗?
@ 全归我管的恒
我出生在四川某四线小城市的农村,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民。去县城念高中之前,几公里外的乡镇就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
读书期间,身边不乏「医二代」「医三代」的同学。几代从医的家庭,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追求梦想的资本,更是不畏尝试的珍贵特质。和他们的接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彼此在为人处事和看待问题上的不同。
图源:视觉中国
我总是在想:没有父母托举的农村家庭第一个医学生,究竟要比别人多走多少路,才能触及梦想的未来?>>>点击查看公立医院招聘信息
世家熏陶 VS 浪漫幻想
观察周边的「医二代」「医三代」同学,或是出于长年耳濡目染后对医学的兴趣,或是受到来自医生父母的亲身指导和建议。他们从医的目标,在小时候就已清晰,而且比一般人更早决定要不要踏入医学院。
而生于农村家庭的我,选择成为医学生的源头则是家里人对「医生越老越吃香」浪漫幻想。在自媒体还不发达的年代,我对医生这份职业及其成长路径的了解,也仅限于道听途说和亲朋好友的渲染。
糊里糊涂的,我成为了一名定向医学生。即使是在大学期间,我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成绩排名垫底,跟随大流考研调剂上岸,最终回到乡镇卫生院按部就班地生活,这一路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但我竟走了快十年。
图源:视觉中国
不惧试错 VS 「沉默的大多数」
我所认识的「医二代」「医三代」同学,很早就知道抵达梦想需要跨越哪些阶梯,所以他们迈向目标的脚步更加豪迈而坚定。每个假期,他们都会抓住一切资源去各大医院见习、进课题组做实验,哪怕结果不尽人意,但当下次机遇来到面前,他们还是能毫无顾忌地去争取。
这恰巧是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家庭的第一个医学生身上最缺乏的:是否足够明确而坚定地付出努力。
图源:视觉中国
一个人最大的勇敢,是给自己试错的机会,我却总在当着「沉默的大多数」。害怕失败、害怕错误、害怕自己的家庭无法承担选择的后果。
结语
谈论农村出身的第一代医学生和「医二代」「医三代」的不同,绝非想要挑起二者的对立,毕竟个人的经验也代表不了大多数。
我们会遇到他们中的纨绔子弟,也会遇到自信勇敢、戒骄戒躁的医二代。我们这样的医一代,坚定了学医这条道路,不妨坚定走下去吧。世上本就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相较于试错,错过的成本要远高于你的想象。
本文作者:榈知、全归我管的恒
策划:加一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首发于丁香医学生,现授权丁香人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