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红书法律薯——解密互联网大厂法律运营的职场升级攻略

职场   2024-11-17 11:00   河南  




导读


刘于豪,小红书法律垂类负责人,目前负责运营小红书法律创作者与法律内容,大家在小红书上看到的法律薯就是他。他从台北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并于毕业后加入了知名法律科技公司iCourt。随后,他担任百度平台律师运营负责人、今日头条法律频道负责人、抖音法律生态运营负责人。他手机里的律师达万人以上,一直服务于法律行业相关领域。


本次,于豪老师分享了他独特的职业路径以及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思考与体会,对于希望开拓新道路,尤其是在互联网大厂运营领域深耕的法律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让我们一起跟随于豪老师的视角,聆听他的精彩分享吧!



Part 01 

法律之路的小众探寻


Abby

您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硕士毕业于人大法学院,可以和我们分享下您早期的求学历程吗?


刘于豪

我当时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法律,辅仁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是姐妹校,允许我们申请前往人大攻读民商法学硕士。经过面试和笔试后,我顺利入学。那时,许多人选择前往美国或英国攻读LLM学位,而我在接到人大面试邀请时,便决定来到北京。抵达后,我发现这里的整体风貌与台湾人的想象大相径庭,北京的繁华和在人大感受到的浓厚学术氛围令我深受震撼。我希望通过在人大深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做出了这个选择。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毕业后不考律师。在台湾,考取律师证的难度较大,成功率仅为3%,大多数同学需要准备一年才能通过。我觉得自己不太擅长念书,于是决定另辟蹊径,寻找其他出路。因此,我申请了人大法学硕士学位,幸运的是顺利毕业。在秋招时,我加入了iCourt,经过实习后转正,毕业后在iCourt工作了近两年,才开启了下一段职业旅程。

刘于豪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


Abby

人大毕业后是否考虑过在大陆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呢?


刘于豪

其实是有考虑过的。在2017或2018年,我参加了一次司法考试,但是没有通过。当时我和朋友还讨论过要不要再试一次,但这可能意味着我得辞掉iCourt的工作,全心准备法考。但我又在想,谁说只有律师这一条路可以走呢?当时,iCourt与“无讼”并肩,是一种服务于法律行业的新兴模式。我觉得这在台湾和大陆都很少见,不如试试看这条路是否可行。即使最后失败,或者无法在法律行业立足,我也想亲自探索一下。


于是,我决定继续留在iCourt,边工作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律师朋友,发现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我想,既然法律行业本身就很小众,那么作为服务律师的领域就更加小众,不如在这个赛道上探索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找到一片天地,或者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时候出去讲课,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当律师,我会给出一个表面上的回答:因为台湾人在大陆当律师会受到一些限制,只能出庭当事人里其中一方是台湾人的庭审,机会有限。在北京做非诉业务也很困难,因为台湾人数量不多,上海可能会稍好一些。那我不如走自己的路,这是我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刘于豪在 iCourt 主持线下课程


Abby

如果要您用一个词来概括您毕业后至今的这段成长轨迹,您会选择哪个词呢?


刘于豪

我会选择“小众”这个词。大学期间甚至是毕业时,我都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条道路。我在人大的室友大多选择去做法务,有的去做律师,或进到公检法机关当公务员,没有人走我这条路。


我觉得“小众”意味着当别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条路时,我会首先思考我最终想达到的目标。小红书上有位职场博主叫产品老曾,他是阿里P9的前任领导。我付费咨询过他一次,他提到的一个观点和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想在40岁时达到年薪150万或200万,就必须考虑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路径。在互联网大厂继续做运营,可能很难达到200万的年薪,单纯从事法律行业也未必可行。创业可能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创业项目若想支撑起年薪200万,意味着公司每年至少需要实现1500万或2000万的收入。那么,怎样的业务能带来收入呢?无论是从用户、律师,还是其他渠道获取资金,总需要有一方愿意付钱。如果从用户身上获利,就要找到愿意为价值1000到2000元的产品买单的用户,锁定1万个这样的用户,便能实现盈利。在40岁之前推出这样一款产品,整个商业链路就会变得清晰。


无论是在互联网大厂、律师事务所,还是学生时代,都要思考如何找到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解决他们的痛点、爽点或痒点。假设搜索时经常出现错误法条,建立一个准确无误的数据库就是解决方案之一,这样可能就会有1万人愿意为此买单,从而在40岁时实现年薪200万。我觉得这种思路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行业中找到一条明确的可以走得下去的路。




Part 02

在互联网大厂的日子


Abby

您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丰富的角色转换,从法律科技公司到百度、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不同岗位的工作模式和内容吗?


刘于豪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了iCourt,最初主要从事课程和活动运营工作。我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参会或上课的人获得满足、舒适的体验,能够认可课程的价值;二是让授课老师觉得在这里输出内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主要围绕提升体验、做好服务以及打磨课程。后来,我们有一个目标,即带领中国律师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考察。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大概仅有40至50年,而这些地区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以此反哺中国法律行业的发展。我们组织了50多位律师(多为律所合伙人或主任)前往美国进行为期14天的参访。名义上是参访,实际更多是让大家交朋友。同行的人都很优秀,彼此之间有大量资源可以交流互换。


刘于豪在iCourt带团去美国、欧洲、日本

等国家参访律所行业


离开iCourt后,我加入了百度。百度有一款产品叫“律临”。我刚加入时,只有我一个人是学法律的,其他人要么学计算机,要么之前从事其他领域的运营工作,对法律行业了解甚少。我补充了团队的法律视角,帮助识别产品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真正为律师提供服务。当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律师愿意为这个产品买单。在百度,我们更看重产品在短期内是否成功,标准是能否赚钱、自负盈亏。因此,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保会员数(付费人数)实现正向增长,比如需要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律临,如何帮助销售人员更好地推销这个产品。

刘于豪在百度临律


之后,我来到了今日头条,负责为法律创作者和法律内容提供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法律内容的分发量,比如将每日3000万的法律内容阅读量提升到1亿甚至2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运营手段实现这一目标,鼓励更多作者发布优质内容,提升内容的点赞和评论量,通过算法实现自然分发。抖音日活跃用户人数约为8亿,法律内容的阅读量大概在8至10亿之间,法律生态已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这个固定量级中推广优质内容,同时抑制不良内容。好的内容是专业、真实、全面且实用,不好的内容包括虚假法律法规、错误法律知识或夸大造谣的政策指令。这个方向实际上就是进行流量调控。

刘于豪在字节跳动


2024年6月,小红书刚刚开设法律频道,我加入其中并主要负责启动项目,目标是让法律内容的阅读量从假设的100万提升到2000万。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与在头条时大同小异:要么让更多创作者发布优质内容,要么选择吸引人的话题引导创作者一起发文。


整体来看,我的职业发展线路确实有一些方法论的思考,涉及到对作者和法律行业生态的观察与变化。例如,2024年律师行业的一些现象便是一个观察点。

小红书法律薯


Abby

在经历角色转变时,是否有感到不适应的时候,又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刘于豪

印象最深的是从今日头条到抖音的转变。在今日头条时,主要考虑如何将法律内容的阅读量从3000万提升到1个亿,重点是寻找优秀作者发布优质内容,判断什么是好的、受欢迎的内容。但到了抖音,我需要筛选出不好的内容。一开始,我只知道什么是好内容,于是用非常严格的标准来评估所有内容,结果只有2%的内容通过审核,老板调侃我有“司法洁癖”,像法官一样。


比如,抖音上出现的“10月1日起,以下7点你该注意了”可能与10月1日并无关系,“10月1日起,欠钱的再也不用还了”这是虚假造谣。前期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区分这些错误和标题党的内容。当时被老板批评后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调整视角,和创作者交流了解哪些内容存在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角色转变,从在今日头条关注优质内容,到在抖音应对负面生态,再到在小红书清晰识别哪些内容好、哪些内容差、哪些是可容忍的,哪些是不可容忍的。


另外,不同互联网大厂的个性、创始人、文化色彩差异导致办事逻辑各不相同。百度的李彦宏作为互联网老兵,营造的整体氛围是快速迭代、快速盈利,带有一定的阶级性质,类似国企。字节则壁垒消失,自驱做事,通过自主想法带来正收益,没人推动时自己逼自己把事做成。小红书处于增长阶段,人文氛围更重,强调社区氛围。所以大家常开玩笑说,字节像理科生,而小红书更像文科生。


Abby

听到老板调侃您“司法洁癖”,您觉得法律背景在您的互联网职业生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刘于豪

我会觉得法律背景让我在这一领域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何构建自己的规则体系,并理解不同内容的专业性。例如,我需要明确什么是专业的、什么是不专业的。坦白说,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能够判断内容是否专业的人也很少。无论讨论的是哪种类型的法律问题,我们至少需要判断它是否符合法理。如果超出了法理的认知范围,我们就知道它肯定不是优质内容。我在理解内容时,凭借基本的法律知识能够进行有效的判断,我自认为在这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工作中的刘于豪



Part 03

如何规划职业航线?


Abby

您在选择职业道路时的核心考虑因素有哪些?


刘于豪

我很坦诚地说,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时,越年轻拿到越高的薪资越好,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何时会被裁员,这是很现实的考量。所以,我首先考虑的因素会是薪资,其次是平台的发展潜力。以我为例,如果继续在抖音从事生态相关的工作,工作内容无非是将优质内容推向前台,将劣质内容筛除。我虽然能看到当前工作的场景,却不清楚未来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因此,会关注平台是否具备良好的增长环境以及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决心。最终,我选择了小红书,这是我的思考路径。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同事的素质。在职业生涯中,关注身边同事优秀与否是很重要的,他们能够为你提供价值和学习的方向。如果觉得身边的同事不够优秀,不要自负,要观察他们是否有值得学习的亮点。如果完全看不到任何优势和可借鉴的地方,就需要考虑这份工作是否值得继续,或者是否应寻找新的机会。因为同事的观点和灵感常常能够超越个人的思维,有时灵感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来自身边人的启发。我自己的经历大多是这样,所以不能孤军奋战,要找到同行者。


Abby

现在许多法学生对法律运营和加入互联网企业都很感兴趣,但可能对这些公司的内部岗位和运作方式不太了解。您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法务岗位,互联网企业还有哪些职位是法学生可以考虑的?


刘于豪

我之前总结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对于法律行业的同学来说,可以考虑几个方向。如果是为了实现正义之梦,可以选择做诉讼律师;如果倾向于非诉业务,不想承受案源压力,也不喜欢传统律师事务所的小集体模式,那法务工作可能更适合你。此外,还有法律科技公司或法律行业公司,例如iCourt、法天使、无讼、法禅、法律先生等。在大陆有很多这样的平台,它们能够解决律师面临的案源压力和律所管理等问题,各自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如果想进入互联网大厂,首先要祛魅,互联网大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它们更看重你在行业中的积累,像我们这些拥有高壁垒性背景的人(如广泛的人脉或法律专长),需要思考哪条路径能为自己带来资源。比如,在抖音做生态运营时,你需要识别什么内容是优质的,什么是劣质的。同时,你可以选择在数据平台上学习,或者通过内容生态结识更多律师和业内专家。我可以给大家盘点一下互联网大厂中哪些有法律相关的岗位:微博、抖音、小红书、B站以及视频号的直播赛道都有法律岗位,但招的人很少,因为法律领域相对小众,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多。除非业务增长达到100倍(举例),否则扩招的可能性很小。


Abby

您能给那些希望在泛法律行业建立职业生涯的年轻法律人一些建议吗?


刘于豪

我一直信奉要有“长板思维”。我深知自己的短板很明显,比如不太擅长考试和读书,但我的长板在于制作PPT和演讲时能够感到快乐和轻松。我也建议同学们去探索自己的长板。如果你擅长研究数据,可以多尝试一些相关书籍,比如数学或统计学,拓宽自己的思维。如果暂时找不到长板也没关系,校招生的入职门槛适中,可以尝试不同岗位,探索在其他领域的潜力。


例如,我最早发现每次做PPT汇报时,我不是制作PPT的人,而是负责上台讲解的人。在入职iCourt时,我参与了一个创业项目的路演,最终由我负责讲解,我们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我发现大家很自然地信任我所说的话,这让我认识到这就是我的长板。于是,我开始研究演讲技巧,如威斯曼的《演讲宝典》以及乔布斯的演讲风格,观察他的手势和走路方式,并观看TED演讲,学习如何在讲话中融入幽默和知识点。通过这些研究,我在演讲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在过程中补足自己的短板。例如,我意识到自己在数据研究上不够深入,就观察同事们是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学习他们的方法。


我建议大家尝试盖洛普测试,能帮助你了解自己34个优势中的前五个,识别出你从小到大积累的能力。例如,我的第一个优势是战略思维,这能帮我增强我在判断方向时的信心。盖洛普测试能为大家提供关于职业方向和未来发展的启示。还有一点,我觉得大家要了解自己,可以尝试九型人格或当下流行的MBTI测试。这些工具将70亿人分成9种类型,帮助你感知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从而更快上手。


Abby

您提到在工作场合经常需要做PPT等,这涉及一些办公技能。现在很多律所引入了AI技术,您如何看待法律和技术的这种结合?


刘于豪

我和大多数AI讲师的观点一致,认为AI更多是我们工作的辅助工具。比如,当我在写文档时遇到思路瓶颈,我会请AI先帮我写一段。AI可以根据大量数据提供方向和思路,生成的内容常常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例如,假设AI生成了一个文档,列出了a、b、c三点,如果我觉得b不合适,就可以保留a和c,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自己的思路。


目前,像ChatGPT、文心一言、豆包等AI技术都是帮助法律人或律师等群体扩展思路的有效工具。不要害怕拥抱它,而是要主动学习,尤其是年轻人。比如,Sora的视频生成和ChatGPT的对话式交互,都包含许多尚未被充分探索的玩法和特色,建议大家多接触并学习这些新工具。




Part 04

从内耗到高效的秘籍

Abby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都不小,您一般是如何应对压力的?


刘于豪

我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是先设想最坏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准备一个活动或演讲时,我会先想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一旦实际遇到问题,就不会感到太意外。例如,如果小红书的法律频道遭到诟病或吐槽,我会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因为焦虑的反面是确定性把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想清楚并制定应对策略,做事时就不会那么焦虑。如果压力依然很大,我会尝试冥想,通过3-5分钟的冥想来提高专注力,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


当然,还有一些娱乐性的解压方法,比如小酌、和朋友聚会等,但这些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压力,那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缺少什么。比如,我有一段时间缺乏共情能力和决策力,经常优柔寡断,这时我就会沉下心去读书,一年可能会读50-60本书。如果一本书没有帮助,就会果断放弃,换一本新的。通过这种方式,我逐渐能够找到一些缓解之道。


我相信刚毕业的同学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压力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就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以及还需要提升哪些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不断进步。


Abby

和您聊下来感觉您是一个特别有活力、积极向上的人。您曾遇到过自我怀疑或内耗的时刻吗?又是如何克服的?


刘于豪

最大的自我怀疑可能出现在两段经历中。一段是我从iCourt离开后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品牌运营,主要负责运营公众号。我原以为能迅速做好这个公众号,结果却漏洞百出,比如错别字、排版错误、配图问题等,而且公众号发布后无法撤回,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运营,甚至考虑是否该转行做律师或回台湾。我和老板聊过,他指出我在运营和人际方面比较擅长,但在文字工作和细节层面不太擅长,而细心恰是需要慢慢磨练的。经过半年后,我决定离开律所,转而去百度。回想这段经历,我会思考如果再回到那个岗位是否会做得更好,我觉得可能不会,因为我当时已经明确发现了自己的短板。


另一段经历是从今日头条到抖音,被老板调侃“司法洁癖”,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不适合做评判内容优劣的角色,或许更适合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比如引导作者入驻或发文。我的一个想法是自己擅长做人,但需要练习做内容。于是,我不断向一位同事学习,他在做内容方面很专业,我会偷偷观察他,反思自己的成果。


坦白说,这些转变并不是自我内耗的突破,而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面对困难时,调整心态至关重要。例如,在经历被裁员或找工困难时,要思考如何改变现状,是否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寻求猎头的帮助。重要的是抓住自己的能力、优点和优势,这样才不会内耗。大家都在卷工时加班,你敢不敢做第一个走的人?你的硬气点是什么?是否拥有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替代你所需的成本是不是很大?如果不是,就抓紧加强自己的优势,形成竞争壁垒。


Abby

是的,自洽和接纳自己很重要,还有一个谈论的比较多的话题是同辈竞争,您如何看待和同龄人之间的竞争或合作?


刘于豪

同辈竞争确实存在,但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没有遇到像电视剧里那种被排挤胁迫的情况。在工作中,我很喜欢观察同事的优点,我也经常遇到优秀的同事,比如专家型同事,他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深入透彻,能全面理解行业变化,给人一种“卷”的感觉,但这并非出于故意。面对同辈的竞争压力,不如放下心去学习同事的优点,把优点学起来后就不用过于担忧竞争,因为大家都是“打工”的。


以我在抖音的经历为例,有位同事就是专家型,非常擅长研究细节,虽然他不太爱社交,给人感觉孤僻,但真正交流后会发现他的视角与我截然不同。他还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我很感激,也不在意竞争。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老板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提拔对象:如果需要专业视角,可能会选我的同事;如果需要共情能力、团队领导能力或凝聚力,可能会选我。所以,同辈竞争并非全是负面,它也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学习后带到其他地方实际上会成为你很大的优势。


我会觉得人际关系在职场中有时比单纯的能力更为重要,毕竟处理复杂问题时,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往往是解决困难的关键。


Abby

看了下您的朋友圈,发现您真的很喜欢读书,能给听众推荐几本好书吗?


刘于豪

我会推荐《认知升维:用经济学思维优化你的工作》这本书,它探讨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是否一定要加班内卷,以及现在的工作对未来晋升是否有帮助等。书中给出的解法思路,我到现在还在使用。这本书是2020年6月1日出版的,220页,豆瓣8.1分,大家可以去搜一下。


如果你觉得读书对你来说有点困难,可以先听听得到App上的音频课程,我自己会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本身是为了让自己自省,所以在读书之前,大家要先摆好预期。我以前并不爱读书,加入iCourt之前几乎不碰课外书。后来,iCourt推动我接触到了许多好书,像《复盘》《刻意练习》这样的书,大家可能已经很熟悉了,我就不再推荐了。






法学院申请与求职专家
您的法律留学与求职专家,专注欧美国家高端法学院留学申请及顶尖法律职场求职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