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源县以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创建为契机,外塑颜值、内修精神、培育品牌,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有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文明之花在渭河源头尽情绽放、争奇斗艳。
外塑城市颜值 释放强大吸引力
渭源县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综合素质为重点,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擦亮了城市颜值。
坚持以构建“渭河穿城、君山翠屏、城绿交融”的渭河风情,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完成渭河南北两岸、渭河生态体育公园和灞陵桥公园绿化提升改造,建成水文化展示节点3个、渭河生态文化长廊10公里,累计治理河道138公里,修建河堤201公里,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幅碧水安澜、城水相融、人水和谐的幸福图景正在渭源大地徐徐展开。
全面创建重在全域创建、全民参与。渭源县按照“南游北居、南展东拓”发展方向,2023年以来总投资150亿元的城市建设项目102项,对城区老旧小区、农贸市场、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进行改造升级,城市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民生福利有效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内修精神气质 提升城市凝聚力
近年来,渭源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64人次分别被国家、省市授予“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十大孝星、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
先进引领方向,榜样凝聚力量。躬身问诊三十载,用医者仁心甘当诊疗一线“孺子牛”的张锦军;一双操劳的手,一副柔弱的肩,将孝亲二字写满寒来暑往的潘应芳;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挽救宝贵生命于一瞬的温亚莉、郭自强、羊遵儒……他们以平凡之躯,行非凡之举,用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和时代风尚。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深入实施24字“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广泛运用各类宣传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新风文化活动1470多场次,创排《秦腔新唱:移风易俗树新风》《移风易俗“花儿” 唱响文明新风尚》、小品《彩礼风波》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有力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
擦亮文明品牌 提振城市影响力
渭源县将群众个性化服务需求与志愿服务事项有机融合,广泛收集群众需求,精准制定服务清单,持续挖掘孵化“道德银行”“百姓舞台”“情暖夕阳生日会”“五点钟课堂”“渭您办”等优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30多个,培育打造了“文化服务、文旅推介、理论宣讲”等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圈。
渭源县创新“道德银行”建设,按照“一村一超市、一月一评分、一季一评星、一季一兑换、一县一统筹”建设标准,通过“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以积分享优惠”的形式,实现积分户、村级“道德银行”、经营主体的有效贯通,“德治教化”助力基层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以来,系统上传积分户2.48万户,赋定积分26.12万分,兑换积分17.30万分、兑换奖品价值17.30万元,评选“星级文明户”915户、“好公婆”461人次、“好儿媳”432人次。
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依托手工技艺馆、中国古桥文化展陈馆、渭源皮影传习所、渭源县非遗产展陈馆等特色文明实践阵地和元古堆村、峡口村、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等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培育打造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文明实践圈”。
“颜值高”“气质美”的华丽蝶变,让一颗颗精神文明建设的“种子”植根于渭源大地,融入群众生活,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在续写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王惠明 马富平 )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陆同通 责编|侯丽花
编审|漆国华 监制|张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