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新闻联播”
总台蛇年春晚,舞蹈《喜上枝头》亮相,汲取“喜鹊登枝”的美好寓意,将整个舞台打造成一幅展开的宋画,细腻典雅地勾勒出“人在画中舞”“展卷卧游”的沉浸式视听体验。
继龙年春晚的《锦鲤》之后,《喜上枝头》成为又一个新意满满的总台春晚原创舞蹈作品。央视新闻对话总台2025年春晚舞蹈类节目负责人刘惠子,听她揭秘《喜上枝头》背后的故事。“去年的《锦鲤》我们已经挑战了立面空间,今年的《喜上枝头》从编排和装置来讲,难度大于《锦鲤》”。刘惠子介绍说,往年大家在春晚舞台上看到的舞蹈基本是在平地上呈现,今年《喜上枝头》延续了《锦鲤》在立面空间做文章的思路,但采用了不同的创意和逻辑。
“我们利用垂幕、投影和地屏相配合,将舞台压缩出宽银幕的电影感,视觉上围拢成巨幅的国画卷轴,打造了春晚有史以来最大的道具——实景巨型枝丫。枝丫和画轴是固定的,舞者在其中是跃动的,一静一动,简雅画风与灵动舞者形成鲜明对比,实现了舞蹈演员、实景树枝道具与虚拟视觉之间的有机融合。”刘惠子表示,一方面,春晚的舞台和一般剧场的舞台不同,没有额外空间可以藏得下巨型装置。演出时,3米多高的枝丫需要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组装、上台、测试稳定性。
另一方面,画卷的设置决定了整个舞蹈没有大开大合,也没有俯拍和纵深视角,只能在横向平面调度,10名舞蹈演员要错落有致灵动起舞,以细腻的肢体语言传神表达出喜鹊俏皮的神态,“这非常考验导演和演员的功力”。拿自枝丫上俯冲滑行的动作来讲,不同温度条件下,枝丫上滑梯装置的滑度都不一样,需要演员自己控制和调节发力,存在很多偶然性。“每次看现场表演,我的手心里都全是汗,最终演员们都出色完成了这个作品。”刘惠子说。节目中,舞蹈演员时而在枝丫上跃动转圈,时而在留白处翱翔,让很多观众直呼将喜鹊演活了。领舞华宵一说,每个动作点和线之间的连接,都要像毛笔落在宣纸上,在排练中要对身体发力方式、表达方式作出更改。
在如此巨型的装置上跑上跑下,节奏快且密集,对群舞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演员们反复观察鸟类的习性,既要模仿喜鹊的神态,又要舞出写意的美感,从停在枝头的状态特点到飞行时头部的不同角度,演员们在一次次训练中反复雕琢动作。
“要让每一个音符刻在自己身上,形成肌肉记忆,才能自如控制气场。”华宵一说。
回忆起训练时的艰苦,华宵一一度忍不住落泪,但她说,创作是需要打破自我的,“不管台下多么辛苦、不容易,在走上台的那一瞬间,泪和累都变成甜的了”。“我们想传递的是一种美好。”刘惠子说,“喜鹊登枝”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我们在重要日子或有大事的时候,出门总喜欢找喜鹊这样的好兆头。舞蹈最后,大家看到一只喜鹊落在窗格上,寓意着在一年的开头,喜鹊飞到了千家万户的窗户上,把美好带给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喜上枝头》的舞美设计深情致敬了宋画美学。宋画以笔触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是花鸟画,在宋朝迎来了独树一帜的黄金时代。节目编导参考大量宋画作品,从南宋画家林椿的《十全报喜图》中获取灵感,将宋画的美学哲学完美地转译为舞蹈中的构图逻辑。演员妆造也从传统国画中汲取灵感,选取了中国传统色“花青”“靛蓝”“月白”,与生活中黑白色调的喜鹊不同,取神似而非拘泥于写实,更为舞台增添一抹亮色和活泼。如果观察再细致些,观众甚至能在背景留白处看到一些水渍之类的岁月留痕,这充分体现出了“画卷”的质感。往年的春晚舞台上,舞蹈节目多改编自舞蹈大赛中较为突出的作品或舞剧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的选段,刘惠子说,从去年的《锦鲤》到今年《喜上枝头》《伊人》以及收获颇多关注和讨论的机器人扭秧歌,都是这两年总台春晚完全原创的舞蹈作品。
“我觉得总台春晚完全有能力也具备条件将原创舞蹈作品做大做强,做出总台的审美表达,让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融为一体。我们还可以在春晚舞台孵化优质IP成为舞剧,去巡演,上院线。”
△《喜上枝头》主创合影
前不久,总台官宣将在2025年与北京舞蹈学院携手对龙年春晚原创舞蹈《锦鲤》进行拓展,共同打造时长约为90分钟的舞剧《锦鲤》。刘惠子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大家非常看好舞剧《锦鲤》,未来我们也会开拓更多优质IP,因为总台春晚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监制/李浙 制片人/柴婧
总台记者/柴婧 裴勇博
编辑/马玮璐 高少卓
内容综合/CMG观察 @我是华宵一
©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