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美
这段时间写了几篇关于农村的文,其实这个号本来不适合写这些深层次的文章,我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会讲很多道理的人,只不过我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也没有彻底脱离农村。
回家看到的是爸妈裂开口子的双手,跟妈妈打电话聊的也是乡里乡亲的日常。
所以,我跟农村紧密相连。
对农村,我虽谈不上有多爱,但绝不会讨厌,特别是现在年龄越来越长,我越来越能体会做农民的身不由己。
前两天写的这篇《农村里,没有退休金的父母太难了》(点击蓝字即可阅读),惹来了很多争议,评论区里很多人对农民很不友好,那些评论我能放出来的都放出来了,还有好些不适的直接被系统删除了。
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是淳朴善良勤奋肯干的,总有几粒扰锅的老鼠屎,但我们不能把“好吃懒做”这顶帽子扣在所有的农民身上。
现实生活里,大部分的农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他们依然摆脱不了农民的命运。
我们常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对农民来说,贫穷不仅仅限制了他们的想法,也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许多农民并不是不愿意去城市打拼,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也渴望过上更好的日子,渴望跳出贫困的泥潭。然而,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让他们难以真正走出农村。
首先,是土地和资源的限制
农村里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土地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他们逃离贫困的唯一途径。然而,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方式也大多是低效和传统的,很难产生大规模的财富积累。虽然一些农民通过努力拼搏,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要想真正靠着耕地种田走向富裕,简直太难了。
然后,是教育与技能的差距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也使得他们很难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在很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学校设施落后,孩子们的学习机会受限。在我们小时候就有很多偏远村子的家庭只能让孩子辍学留在家里帮助做农活。
哪怕到了现在,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我们那边去年镇中学都关闭了,留守在乡村里的孩子们只能选择去邻镇读寄宿,或者父母想尽办法带去城里读书。
就算有一些农民想自学一点本事,那也挺难的。找人学,需要高昂的学费,跟着网络学,有些地方网络信号都没覆盖到。
于是,很多农民就想跑去城市谋生,可是城里的很多工作要求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而这些正是农民所缺少的。
再就是,就业机会的匮乏
农村没有就业机会,农民只得走出村庄,去城里谋生,但是却要面临着高房租、高生活成本和低工资的困境。
在城市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如搬砖、扫街、洗碗、保安、保洁、保姆等行业,这些工作不仅工作强度大,收入微薄且没有社保,难以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
所以有不少年轻人到城里工作后,选择把孩子留在乡下交给爷爷奶奶带。
最后,就是城乡差距的悬殊
中国城乡差距一直存在,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也体现在社会福利、教育机会、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
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农民在享受公共资源和各种福利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虽然近年来ZF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但经过一层一层剥削后,实际落到农民身上的福利少之又少,像我们那边连申请“精准扶贫户”都要靠关系,真正贫困的家庭往往享受不了。
与此同时,由于土地、房产、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分配限制,许多农民就算是进入城市时,也往往会遭遇种种困难及不公平待遇,甚至有些人因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又选择返回农村。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深层影响
农民之所以无法完全走出农村,不仅仅是因为贫穷与缺乏技能,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这些原因并非单纯是个人选择所能改变的,而是社会体制和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结果,在这里无法做更深层次的阐述。
“农民能不能走出农村”,这个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农民的困境与整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国.家.政.策、社会资源的配置、教育机会的公平等因素都深刻影响着农民的命运。要真正改变农民的困境,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还需要ZF和社会的支持。
例如,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让更多福利可以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
农民并非懒惰,也不是不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他们身上承载着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要想解决农民的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教育和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出贫困,走向更好的生活。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亮【赞】和【在看】
或者【转发】哦,这对我很重要。
欢迎加V,请备注“公众号”,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