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钟山区周家寨村:历史纵深中的小花苗文化

政务   2024-11-29 12:47   贵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钟山区周家寨村


周家寨村最高海拔2105米,最低海拔1668米,平均海拔1905米;夏季凉爽,冬季冷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000mm,全天日照时数在13—15小时之间,年无霜期240天。既无酷暑,又无严寒,常年无夏,春秋相连,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多为山地、河坝地,土壤呈中性,属典型的贵州西部山区峡谷地段。周家寨村绿化总面积达7507.5亩,面积1000亩,其他林木面积有6507.5亩。境内有凉都国学馆等著名景区。还有县级文物阿角仲石拱桥,相传为安坤宣慰使之子安胜祖所建,有350多年的历史,是钟山区境内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被载入《钟山区志》和《钟山彝学》等史书。


苗寨小园




历史纵深中的小花苗文化






周家寨村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分布在一组和六组(新曜社区),苗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全村苗族系小花苗支系。居住在一组(又名奢呆箩苗寨)和六组(新曜社区又名嘎尼苗寨),主要有杨、竺、李、曹等姓氏,共有217户,总人口1067人。

周家寨村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都是从纳雍、赫章一带,迁徙到这里。据说,最早到此地居住的苗族有500余年历史,有十多代人,晚来的也有约200余年,有七八代人。虽然居住这里年代久长,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所居住条件极差,生活还是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改善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绝大多数苗族同胞解决了温饱。改革开放后,开始,尤其是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原来居住的杈杈房、土墙房、树枝圈壁、草盖顶的房屋,变为现在居住的二三层的平房别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正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苗族人民站立起来,富起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周家寨苗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小花苗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主要体现于口头文学方面,以歌当文。如苗族唱的“酒令歌”“古歌”“祭祀歌”,古时的“战斗歌”“斗争歌”“诉苦歌”“指路歌”“迁徙歌”“思乡歌”“情歌”等等,都用口头文学的形式,代代相传,述说先人在长江、黄河和洞庭湖一带的历史,以及迁徙来周家寨村的繁荣发展。

(一)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

周家寨苗族同胞传统手工艺产品,多姿多彩。苗族图案和花纹。主要记载着先人在黄河、长江和洞庭湖居住的历史。小花苗衣服上绘有古时居住黄河、长江流域及洞庭湖的田地、房屋等。上装:披在肩上的两块,它表示当时战斗用的盔甲;下部表示河流及船只。女性的裙子全蜡染,全裙分上下两部分,各有不同的图案。上图表示南方,下图表示北方,上下两图中的横、直、点、空白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记载。大空白代表长江和黄河,横线中间的空白处表示良田,横直交叉线表示稻苗,细点表示米粒,螺形表示田螺,小白点表示灌溉田地的沟渠。还有一个特点是:上下两图无数的横线表示黄河、长江流域遭到镇压后被迫迁徙到南方,失掉了广阔美好家园的图景。

周家寨苗族服饰的名称通常有:《绰搜》火镰花,《绰哼》毛织、鸡爪型,《绰中》羊奶果花型,《绰挡》蜡画、蜡染和星星型,内容丰富。

周家寨苗族同胞的刺绣,居住在周家寨的苗族同胞,不但勤劳而又智慧,每逢农闲和正月初,姑娘们都围在茂密的树荫下,在花园中,或在村寨的院落里,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嘴里哼着古歌,情歌,你教我唱歌,我教你刺绣,一幅怡然自得的图景。挑花衣,画花裙,织系腰带,喜笑颜开,这是提前做好农历二月十五日苗族跳花节,或者过盛大节日参与比赛前的工作准备,只有这样的辛勤刺绣,才有节日的美好盛装,幸福图景。

他们刺绣的图案各式各样,独具特色,有花草、山川、鸟虫、鱼水、五谷等纹饰。苗族刺绣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自种植物,自捏,自纺,自织,自挑,自染,自缝成衣裙的耐力和工艺。从古到今,在周家寨的苗族妇女无不是飞针走线,技艺超群;挑、编、织、绣的能手,莫说妇女,就是部分男性同胞,都是刺绣能手,传承着苗族古老的刺绣文化,古老的文明。

周家寨苗族同胞的农具编织。周家村寨苗族男子为了生活用具和自找副业收入,他们栽种竹子,多数男子从小就学会编织竹制的日常生活用具。工多利熟,年长日久,勤学苦练,逐渐成为编织能工巧匠,编出的背箩、箩筐、撮箕、篼、竹筷箩等家用竹具,除自给足外,还拿到乡场出售,换取其他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农具编织,周家寨的苗族同胞还会纺织。纺织是苗族人民的特长,而且极具劳动和乐的场景。小花苗同胞的居住地,相对来说,海拔高,地贫瘠,经济来源差,男女老少的衣着都基本靠他们勤劳双手自给自足。纺织的工序特别繁多。每年从农历二月种麻,八月收割,砍下的麻秆,要经过阳光暴晒,晾干后,再把麻捆放到河中或池水里浸泡,捞出放在阴暗处,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刮麻皮,用手工捏、接成麻团,再上纺车纺成麻线。生麻线又要经过青灰(柴火灰)绞拌湿淋,放入火坑里焐,最后经过煮、脱去生麻皮,加工冲洗成白线。

将洗白的麻线,放在戛拉上解抻,再牵成布的经线,上机床,用脚力蹬,用手穿梭子纬线,这叫织布。从种麻,收割,刮麻、捏接、纺纱、牵线、织布,还要把织好的布加工洗白,就要一年,可以想象,纺线织布时间周期之长、耗工量之大。就因为这样,近年来,到周家寨国学馆旅游的客人,出高价购买苗族同胞原始工艺服饰,苗族女装,价达万元一套,这既增强了苗族文化的自信自强,又可以增加收入,不失为一条致富渠道。

周家寨苗族同胞的小花苗“挑绣”,令人佩服。小花苗妇女心灵手巧,擅长挑绣。挑绣,用各种色彩艳丽的花线,在没有颜色的平布上,绣出披肩图案。

挑绣织绣的服饰主要有:背扇(苗语史拈),有火镰花型的披肩服饰(苗语绰搜);有羊奶果花型的披肩服饰(苗语绰中);有毛织鸡爪型的披肩服饰(苗语绰哼)等等。

挑绣织绣制作方法及工序很是复杂,跨度时间长:“史拈”“绰搜”“绰中”。首先用白色做底,从中按比例分格。挑绣时,用干净的毛巾垫底,以免弄脏,每次挑绣时,先洗净手,休息时都要包装好,不让灰尘沾染弄湿。挑绣的过程:先匡后缀,先深后浅,先疏后密,渐次明朗,直至各色图纹满缀。花纹有30余种固定花纹图形。在挑绣时非常讲究,要准、齐、严、匀、直、巧。准,即数纱要准,不能丝毫出差错;齐,即针脚要齐,不能脱落漏线;严,即图纹要严谨;匀,即力度均匀,针针一样,不能出现松、紧、起波皮;直,即镶布绺要直,不能七弯八拐;巧,即配色要恰当,组合精美,对称一致,对比和谐。每一幅挑绣织绣,就是一幅画,一幅工艺品。

除此以外,周家寨苗族同胞的毛织也很认真。首先用白线数纱牵成经线上机床,再将加工染成黑色的羊毛线作纬线,在机床上边加织白纬线,用黑色的羊毛线织成有各种花纹的上衣披肩。第二道工序与其他披肩的镶边相同。织成的毛织花衣花纹案,千姿百态。

苗族挑、织绣工艺,做好一件衣服,少者半年,多则一年以上,一个苗家姑娘专心制作,一年也只能挑绣一件苗绣做礼服。

(二)历史悠久的民俗

周家寨苗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

先说说周家寨苗族同胞的婚礼习俗。谈婚,现在周家寨村奢呆箩苗寨没有古规花房;又取消串月的活动。虽然不存在花房,取消串月活动,但原来礼规还是严格执行的。

他们的方式是这样:女孩主要以成年人为代表,组织女孩们成群居住某家有闲空的屋子里,不唱情歌,只交流刺绣,学习或现代歌舞。男孩也以成年人为代表组织伙伴,礼貌参加活动。

奢呆箩苗寨男女青年与外村寨的青年谈情说爱时,主要是以通话通信,交流为主。

原来的古礼古规如是:苗族小伙必须经过四面八方的外寨去走串,才能寻到媳妇。女孩们必须修一间草棚来做集中点(称花房),接待外来青年小伙,认识,交流,才有选择择偶的机会。

什么叫走串?走串就是“串月”。苗族青年“串月”就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八月和冬月上中旬。在这期间,本寨的未婚男青年结伙成队到其他苗族村寨的花房,与那里寨子中的未婚女青年认识,交谈交流,谈情说爱。

首先,男女双方都要先对歌,对歌的大意是:“阿姆之假(阿表哥),你是何地来,要到何处去?”阿姆之假(阿表妹)“我是咚苏啊喏的美貌青年,来你咚苏之者”询问漂亮的阿表妹(阿姆之假)哦呀!

双方继续微笑对歌,如男方喜笑颜开,女方就答应报留,立即回去告知父母,做好菜饭,端到花房里,礼节地请男青年们吃,如果男青年们怒气冲冲,又对不上长歌,女孩们就要笑着撒谎说:“阿表哥!你等着,我回去端饭来给你们吃”。一去不回踪,从此就不再会面,到天黑了,又邀约几个女子到花房轻言慢语打招呼就回家了。这说明,男女青年要互相讲义气,又要有民间的情礼歌谣。

又除了这三个月“串月”以外,不许乱走串,走串就违规,要受惩罚。

什么叫认识和交谈?认识和交谈就是苗乡男女青年初相会,礼仪交谈。男女青年初相会时,任何一方都不准品头论足,仅凭外表选择佳偶。入夜,一对对姑娘和小伙子,用称心的话语和甜美的歌谣,拨动对方心弦。相互倾吐彼此的爱慕之情。还可以在皎洁的月光下,在野外的草坡,或者大石包上坐下,互相对歌。

在休息、住宿时,男成群、女结伴,男女各分开,更不能男女成对离开群体,如有私自离开者,从此,这小伙子免去串寨“串月”的权利,这姑娘也不许接待来往“串月”的男青年,双方受到谈婚难的制约和惩罚。

在“串月”交情中,若有男女双方有相亲相爱的,还没有男方要经过男群中男方介绍,女方也没经女伴中女方介绍情况,有情有义谈婚方可。然后,男女各自向父母汇报谈婚情况,商讨成功后,方请媒人从中签订协议,只要男女青年双方同意了就可初步订婚。

奢呆罗寨苗族求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男女双方相爱时,男方家直接提酒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另一种是男方爱上女方,女方也默认同意嫁给男方时,双方就秘密商定成亲的事,再给父母汇报,最后双方父老才商定举行婚礼的时间。

周家寨奢呆罗苗族同胞的婚礼。先讲接亲,奢呆罗苗族举行婚礼时,在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请两位通晓苗族婚礼礼节,又善于外交言辞的人,一位是押礼先生,另一位是陪郎,带上不少的接亲礼物到女方家,以示尊重和富有。

周家寨奢呆罗苗族同胞的主要的礼物,常规是这些:(一)财礼。人民币数万元,包含姑外公,外舅公的钱,有的情况不包含在内,要另外加钱。还有干爹、姨父姨母钱,陪娘钱,兄妹钱,这些礼规累计起来有数千元。(二)鸡的礼规:当天要送给女方父母(同辈)看卦的鸡,且要大鸡(绒毛鸡)。如果男女青年同意成亲,未给女方父母知情,悄悄到男方家来的,也是两只鸡(俗称服礼鸡),女方寨老不服的,原来是一头猪,现改变一对鸡(苗语“通绰”)也是给寨老服礼,陪娘来男方家的也是两只小鸡,总计要8只鸡。(三)酒的礼规:绒毛鸡酒5斤,去复礼的主人家和寨老各1斤,陪娘酒1斤,财礼酒1斤,搭伴酒不限,最少也要10斤。(四)饭、肉。4个口袋装4半袋饭,里面加肉,称为(女主父母、陪娘饭、姊妹饭、守篼饭、压腰饭)。(五)鞋子:新娘、陪娘,两人各1双。(六)举行接亲仪式:备好财礼,出发时,把男方寨老请坐堂屋正中,由管事安排帮忙人,先装烟,二斟酒,三是押礼先生和陪郎,新郎一起把斟满酒的杯子,递给坐在正中的两位寨老,苗语称桌努,由新郎和陪郎一起侧身向桌努寨老磕三个头,表示尊敬请保重,同时寨老桌努接过酒杯后,用吉言“顺利去、顺利来,去时手轻、回来脚快,多吃少醉,多接几个回来”祝福新郎。(七)到女方家有三道礼规:一是押礼先生先问清主外公是谁,再装烟,倒酒。二是新郎和陪郎两位面向主外公一起侧拜,磕三个头。三是押礼先生重新倒一次酒给主外公,接着把男方交托办的财物交给女方主外公。从男方家送礼到女方家的事圆满完成。

上述礼仪,既是苗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又有礼仪尊重,婚姻大事,不可草率。也是这些礼仪,丰富苗族文化的百花园,繁荣发展,幸福安康。

周家寨奢呆罗苗族同胞的发亲仪式。第二天,根据双方协定的时间,仍然由女方家先请押礼先生去清点嫁妆,搬好嫁具后再就餐。餐后,女方家把寨老请来,坐在堂屋正中,作发亲仪式,仍然是三道礼规:一装烟,二斟酒,三递交酒杯后侧身下拜,磕三个头,表示请主外公把新娘接发给他们带走。起身后,把该带回来的礼物及新娘和陪嫁的一起领走,发亲仪式完毕。

周家寨奢呆罗苗族同胞的进亲十分热闹。新娘到男方家,先在家门外烧一火塘,男方的妹子(姑子)多少不限,陪同新娘和陪娘在火塘边一同坐下,同时,用伞给新娘和陪娘撑上。接着,男方家把已准备好的汤饭,端在火塘边来,摆好桌子,请(姑子)陪同新娘吃饭,这叫“姑嫂晌午席”,吃好后,开始给新娘和陪娘整装打扮,准备进亲仪式。

进亲时,新娘和陪娘撑着伞走进大门边,由帮忙人把罩伞收毕,把头饰打散披着,由一位小姑子领着,跟在一位打着火把的小兄弟身后,跨进大门。在事先安排好的两位父母坐在大门边,其余父老挨个坐圆堂屋,中间烧有火塘,小兄弟点着火把,按逆时针方向慢步绕转过火塘,出门跟着姑子走别的房间休息去了。

俗话说:跨过婆家大门,转过婆家火塘,从这时起,正是婆家人。新娘嫁入新郎家,步入婚姻殿堂,一起同甘共苦,憧憬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
(三)周家寨小花苗民间艺术

周家寨村小花苗的民间艺术有芦笙、舞蹈、酒令、民歌等,其中,特别是苗族芦笙舞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1·周家寨村小花苗民间文化

周家寨村是大河镇小花苗支系的最大聚居区,2012年全村村民625户2411人中少数民族村民211户864人,占全村总人口35.8%。全村保留丰富的苗族民间文化,包括服饰、乐器、舞蹈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等。小花苗上装着绣花坎肩,故有“小花背”“小花苗”之称,歪梳苗称“小花苗”为“蒙撇”。

周家寨村小花苗的服饰属于川黔滇型。男性穿长衫,束腰带。女性衣服花纹有鸡爪形、羊奶果形、火镰形、稻田、城郭图案,周边以布条镶嵌成瓦屋檐图案,有蜡染、刺绣、黑毛线挑织三种类型。下装穿百褶短裙,未婚女为两幅横连百褶短裙,已婚妇女穿三幅百褶长裙,裙的染色较大花苗支系的裙色浓艳。头饰,男性中老年梳辫绾头,或以青、兰、白布缠头,青年散发垂肩,或红头绳辫发交叉绕头。女孩两股发辫后垂,或在前额交叉别木梳,发辫长者绕至脑后用木梳别稳,有的用大束红色或黑色毛线与头发结合缠头如盘状,于脑门上方用毛线捆扎。已婚妇女以发绾鬏于脑门顶,或用黑毛线与发混扭缠头如螺旋状。两耳戴环,左腕戴镯。

周家寨村小花苗擅长表演芦笙舞,有节必有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或“芦笙舞”。周家寨芦笙舞是由周寨小学原校长李学明带领创作表演,其动作要比其他山寨的野一些,文化韵味浓厚。笙舞曲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与舞曲等。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芦笙舞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曲与芦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周家寨村苗寨,每逢节假日、红白喜事,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已成为苗族同胞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周家寨芦笙舞到区外演出,曾荣获全区教育文艺汇演三等奖。

周家寨村除了芦笙舞之外,小花苗同胞还表演巫舞。从清朝至今,在一些祭祀活动中,还保留着巫舞的形式,舞蹈步伐也与祭祀活动中步伐(跳脚)基本一致,保持原始态的舞蹈形式,古朴典雅,有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苗族群众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如射猎工具、体育用具:比如[弩]暨射弩,是苗族传统而悠久的技艺。作为射猎是古老文明的见证,其传承精神难能可贵。弩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其生存环境恶劣,勇于克服困难,勇敢前行的历史见证。又比如[套]暨用以套鸟、野兔、野鸡之类的猎物,材料多用麻线、马尾毛等制成。其他还有铁夹、火药枪、竹夹、陷阱(井、笼等)等,这些工具,就是因为苗族同胞擅长打猎的最好见证。

周家寨小花苗还保留着独特的民间工艺,如蜡染、苗绣、剪纸,同时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2·抒发人生的歌谣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家寨各民族创造各自出彩的一些文化,可是新中国成立前,除极少数人懂得点彝文,回文外,布依族、仡佬族和苗族都没有文字,实际上处于无文字状况,对于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全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才得以一代一代繁荣发展。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民谣和谚语,在生产生活的需要下,它成为发展文化的重要方式。

周家寨村民间歌谣按照形式,分为劳动歌、仪式歌、山歌、孝歌等。劳动歌《撒麻》是彝家婚嫁中常演唱的一首酒歌,演唱时模拟劳动的动作歌舞。简练形象地再现挖地、撤麻、纺线、织布,直至制成衣服的整个生产过程。可看出麻对彝家的生活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反映彝族人民艰苦创业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

仪式歌境内各民族都有,形式完整。婚嫁有酒礼歌,丧祭有酒令,彝族还有跳脚歌,苗族还有说姑妈话(俗称说四句)。其他如剃毛头、开财门,建房上梁,驱邪送鬼等等,也都要请先生诵念吉祥动听的韵文。

情歌是山歌中的主要成分,表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是人民群众与封建买卖婚姻抗争的宣言,生活中各方面都有情歌的展现。汉族的情歌讲求押韵,并有起承转合。这种七言四句体式的歌少数民族中也极为流行。可以说,这种歌充满周家寨的旮旯角角,不论男女老幼都能传唱。有歌手比赛,能唱三天三夜未难分胜负者,可见此类歌谣的丰富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委会和嘎尼庄园,在春节、端午节,举行文化活动,民歌比赛成为群众参与度极高的活动,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撰:施昱 肖俊良 王华

资料提供:石前周 李贵云等

摄影:郭君海


总监制 | 张丽
监制 | 丁毅
编审 | 彭玉曦
责编 | 甘婷
编辑 | 岳阳

往期推荐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钟山区周家寨村:古碉古桥红联碑

2024-11-28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钟山区周家寨村:安坤之子安胜祖与阿角仲小拱桥

2024-11-27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钟山区周家寨村:奢呆箩苗寨由来

2024-11-26


微钟山
负责钟山区各类政务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