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城艺苑 第125期|林佐成:寻找《西厢记》

民生   2024-12-30 11:08   四川  


↓↓↓
寻找《西厢记》
林佐成

(刊于:《北京日报》2024年12月13日第16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到地区教育学院进修,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唯美的文字,读得令人心醉。我反复品味着节选的“长亭送别”一折的唯美,稔熟得几乎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课后,我钻进那个掩藏于校园一角形若教室的图书室,翻遍层层叠叠堆码的旧的新的图书,也没有发现《西厢记》的影子。
进修结束,我依旧回到偏僻的乡下学校。喜欢文学的我,教学之余,自费订了《小说月报》《十月》等文学杂志,闲暇时光,便捧着那一本本新崭崭的杂志品读,倒也怡然自得。然而,每每合上杂志,“西厢记”三个字,便幽灵似的在脑海里盘旋。“碧云天,黄花地……”那唯美的文字,又不管不顾抛着媚眼,向我走来。一定得找到《西厢记》,我想。可偏远的乡场,哪有什么书店?
一个周末,应文友之约,骑着自行车去了20里外的县城。一番激扬文字后,大家走进了小酒馆。觥筹交错中,“碧云天,黄花地……”又一次撞击着心扉,我找了个借口,逃离小酒馆,钻进了县城唯一的新华书店。
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看得我眼花缭乱,然而,恁是睁大眼睛,找遍旮旮旯旯,也不见梦想中的那本书。我怅然若失地走出书店,骑着自行车悻悻然地往回走,迎面而来的风里,似乎都听得到有人在吟咏“碧云天,黄花地……”
我是看完《小说月报》上的剿匪小说,想起初二那年第一次购买的小说《这里是恐怖的森林》,然后想起十里外镇上那条老街上的小书店。或许……我来不及细想,便推着自行车出了门。
老街似乎变落寞了。那泛着白光的青石板,暗黄的木板壁,黝黑的青瓦,连同偶尔从青石板上晃过的女孩,让我突然觉得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那么悠长,那么寂寥。
书店依旧小巧,门市却是全新的,那本就不多的老旧图书,摆放在玻璃柜里,虽越发沧桑,却也有模有样。我沿着凹字形的柜台,一路找过去,只发现了泛黄的《红旗谱》《红日》等书籍。“没有《西厢记》?”已经发福的女售货员,摇了摇头。显然,她已记不起十多年前从她手上买过书的青涩男孩了。售货员见我还在东瞧西望,便热情地推荐《红旗谱》之类,说只收半价。我捏了捏口袋,接过了颜色已经暗淡的《红旗谱》《红日》等书籍。不过,这些书带回去后,只是翻了翻,便搁上了书架,我只想着《西厢记》,想着“碧云天,黄花地……”
那是半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放学之际,我见底楼同事的家门前围了一大圈人,便赶过去凑热闹。原来,同事准备开个小卖部,正一股脑儿将家里的杂物连同过去购买的书籍,扔在大门前。赫然间,我发现了那本掩藏在乱书堆里的《西厢记》,它是那么小,似乎不足巴掌大;它又是那么大,大得足以塞满我的心。我来不及多想,便拨开人群钻了进去,弯腰一把抓起了《西厢记》。我摩挲着有些老旧的红色封面,用手指把起皱的边角细细抹平,然后翻起来。这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3年再版的16开《西厢记》,采用繁体字,按传统竖版排列。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版本,却看起来那么顺眼,因为它是我梦寐以求的《西厢记》。
以后的岁月,家搬了一次又一次,书柜换了一茬又一茬,书籍淘汰了一批又一批。唯有这本《西厢记》,一直珍藏于书柜某个角落。空闲时光,便翻出来,然后吟着:“碧云天,黄花地……”

个人简介


林佐成,开江县职业中学正高级讲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龙门阵》《精神文明报》《晚霞》《剑南文学》等发表散文、小说多篇。出版散文集《空巢》《走开江》、长篇小说《风雨袁玉奇》。有多篇作品获省市文学奖。系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开江县作家协会主席,巴山文学院首届特聘作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投稿方式

开江发布政务平台  10万用户都在看
TOP1
祝贺!开江一单位成功创建为…
TOP2
“嗖”一下就到了!达州2条新航线正式开通
TOP3

开江:守住耕地红线 保护粮食安全


来源:县文联、县作家协会


责编:周贤娇  任芝莹
编审:郭云马
总编:余   波

喜欢就点赞

开江发布
中共开江县委、县政府唯一官微账号,权威!深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