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杨波
总部位于上海的智驾公司纵目科技,从估值90亿的巅峰到断电封楼的绝境,历程竟不到2个月。据多家媒体报道,2月8日,纵目科技员工收到行政通知,公司将在当天18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需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或办理离职证明。曾经闪耀的智驾独角兽,为何会突然暴雷,陷入这般绝境?
欠薪多时,创始人跑路了?
从去年11月开始,纵目科技“暴雷”的迹象便已悄然显现。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突然宣布,将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这种反常的举动,无疑是资金链紧张的危险信号。果不其然,到了11月25日,纵目科技向员工坦白了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发不起薪水了。当时给出的临时方案为:税后月薪1万元以下的员工全额发放,税后月薪1万元以上的员工按税后封顶1万元发放,剩余部分在融资到位后当月补发。同时,员工社保公积金将正常全额缴纳,2023年的绩效奖金取消,2024年的13薪暂缓发放。到了12月,纵目科技再次“优化”工资发放,声称企业在“运营低功耗模式”下,将对员工薪酬发放及北森工资条进行优化调整。实际的情况是,员工已经开始被欠薪。据媒体报道,自2024年11月起,700多名员工未收到工资,部分员工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申请劳动仲裁来维护自身权益。为了解决当时的困境,纵目科技CEO唐锐曾于1月23日在内部表示,春节前融资到账,发放所有欠薪。唐锐还多次宣称“与宁波上市公司洽谈并购”,计划“出售智驾泊车业务”,并“推进老股东融资”等。![]()
但现实却无比残酷,1月25日公司宣布停发工资,去年12月的社保也无法缴纳。春节放假前,掌握公章的高管竟然集体离职了。等到春节放假回来后,员工们才发现,CEO唐锐在工作群里已经“已读不回”了!大家纷纷传言,他已远遁国外。据天眼查显示,唐锐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是美国国籍。![]()
豪华资本大佬,都不愿掏钱了
资料显示,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及产品的供应商,业务覆盖自动驾驶领域的软件、硬件、系统设计以及组件集成等多个层面。公司成立后,发展迅猛,先后完成10轮融资,已经融到了E轮,累计融资额达22.47亿元人民币。君联资本、和玉资本、德同资本、高通、蔚来资本、红杉资本、小米集团(领投)、东阳冠定投资等资本大佬纷纷下注,巅峰时期估值超90亿元,在自动驾驶行业中备受瞩目。![]()
根据盖世汽车网统计,2024年1-12月国内自动泊车APA方案,纵目科技装机量还是有14.6万,市场占有率2.9%。但是在行车ADAS市场,纵目科技未能上榜前十。2024年3月,纵目科技急冲冲地冲刺港股IPO,因为此时资金链已经很紧张了。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相应期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量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和-4.12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纵目科技有着4.62亿元的借款,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仅有1.99亿元!在纵目科技资金链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为何曾经青睐它的资本大佬们都不愿再掏钱了呢?![]()
首先是多次上市失败。至今,纵目科技三次冲刺IPO均以失败告终,包括新三板摘牌、科创板撤退、港交所IPO梦碎。上市之路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投入了巨额的资金,钱没融到,但是上市过程中该花的钱一分不少,这无疑让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其次,技术实力难以突破。据悉,自2023年起纵目科技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主要原因是拿到了某头部车企的高阶智驾业务,但由于软件架构不合理、人员冗余等因素,交付能力大打折扣。在竞争激烈的智驾市场,交付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纵目科技不仅失去了与头部车企的合作机会,也让其他潜在客户望而却步。此时,纵目科技出现了一个战略失误。他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蚕丛机器人,即低速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然而,新业务的拓展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分散了公司的资金和精力。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不够充分,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冷淡,销售业绩不佳。结果智驾方案也没搞好,客户可没有耐心了!最后是市场竞争太激烈,第三方智驾供应商越来越难。一方面,行业头部华为、momenta、地平线、大疆等供应商技术实力越来越强,竞争壁垒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车企纷纷转向自研,理想、蔚来、小鹏、比亚迪、长安等企业技术突飞猛进。能够留给纵目科技等小型供应商的市场机会越来越渺茫。
智驾大逃杀时刻,开始了
纵目科技倒下了,但这可能只是个开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智驾行业,淘汰赛已经悄然拉开帷幕。后面排队倒闭的,可能会越来越多,尤其是第三方智驾方案商,即便那些已经挂牌上市的企业,也并非高枕无忧。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来,智驾行业裁员、关停的消息屡见不鲜,比如高合、哪吒、延锋伟世通等。这些现实情况,反映出整个行业,已经进入惨烈的淘汰赛。![]()
2月9日,长安汽车举办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发布会,推动智驾平权。长安深蓝品牌推出自研智驾方案,将智驾下谈到15万级车型。10日,比亚迪宣布自研智驾系统“天神之眼”首批次21款车型量产上市,覆盖从海鸥到汉唐车型,即7-20万元区间,全部用上自研智驾方案。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一套完整的L2+级智驾方案成本已低至3000元人民币以内,部分供应商方案甚至可进一步压缩至2000-3000元区间。这说明,这个行业已经被“卷王”卷成了白菜价,那些还想靠智驾方案“溢价”的车型,都将遭遇价值重估。1月份,智驾公司Momenta 创始人、CEO 曹旭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5年为自动驾驶行业的“大逃杀时刻”,比车圈更加激烈。到那时,中国的智驾公司只剩下3家。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佐思汽研发布2024城市NOA产研报告,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市占率方面,Momenta的市占率为60.1%,华为Hi模式占比29.8%,前两名远超后面的第三方供应商。这也代表了目前国内第三方智驾的头部水平。那些还没有进入头部的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很可能最先扛不住!比如才挂牌上市不久的某智驾企业,2024年前9个月营收竟然同比下降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