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咸阳科技工作成就综述

文摘   2024-09-28 19:18   陕西  

奋进七十五载 创新引领科技兴咸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咸阳科技工作成就综述

国家级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吴运铎创新中心、九冶建设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0个省级开发区、1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3年支持科技成果在咸转化项目10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1亿元,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数字,是咸阳新中国加速推进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坚实足迹,折射出咸阳的创新活力。

从新中国成长75年的历程来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咸阳亦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锚定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着力破解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创新主体、人才储备等难题,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位于咸阳高新区的陕西福蔻光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产品。

强化顶层设计 提速科技创新

建设科技强国,制度是纲,纲举则目张。

9月4日,我市召开《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该《条例》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完善科技领域法规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在立法层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为推进秦创原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赋能增效。

科技创新立法,是咸阳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创新生态的需要,是咸阳创新体系建设的缩影。

——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决定》《关于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印发新一轮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及政策包,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全生命周期的秦创原先行区建设政策体系。

——与西安市签署《推动协同创新、带动错位发展合作协议》,持续促进秦创原建设和西安—咸阳一体化、科技成果“三项改革”协同增效,形成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集成的政策体系。

——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决定》,明确“5个翻番”目标、部署6项重点任务,形成强劲创新驱动动力源。

……

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紧扣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重点任务,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速创新要素集聚融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激发企业活力 壮大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2015年,陕西科隆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股转系统中正式挂牌上市。

2016年,彩虹集团发布了彩虹G8.5液晶玻璃基板、溢流法高铝盖板玻璃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对我国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7年,总投资280亿元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在我市建成投产,标志着陕西“东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阳彩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

同年,陕西康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这是我市民营科技企业首次在主板市场成功上市。

2019年,总投资25.5亿元的隆基光伏项目落户咸阳高新区装备制造园;

同年,世界首个660MW超超临界CFB发电项目落户我市彬长矿区。

2022年,西北机电科创园落户咸阳经开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咸阳与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将通过科技创新园项目,在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人才强市、加快城市创新发展、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五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同年,液晶显示薄膜产业化、微波成像与交通应用等100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秦创原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

……

见一叶而知深秋。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支持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企业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创新的“因子”融进了企业发展“血脉”,营造出浓郁的“创新味道”。

支持企业研发,围绕企业转化,咸阳梯次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2023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28家、同比增长105%、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596家、同比增长97%。较2020年分别增长4.8倍、2.6倍,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逐年攀升。

在全省率先设立秦创原专项款,以“前资助”“拨改投”等多种方式,累计支持154项来咸转化科技成果项目。推动咸阳新型显示产业纳入厅市联动重点项目,争取支持资金9000万元,招引培育新型显示领域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布2024年科技项目指南,设立春种计划,实施“揭榜挂帅”项目,与西咸新区共同印发《关于联合征集2024年度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的通知》,征集全市企业技术需求,以项目吸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咸阳聚集。联合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高校举办科技成果高校行路演活动17场。

体制优、导向明,咸阳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市共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百余项,“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件以上,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322件,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创新潮涌,传统产业千帆竞发,新兴产业乘风破浪。正泰输配电产业数智化改造和新兴产业项目、航天华威特种合金精密塑性成形生产线项目、尚唯汽车饰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彬州市OLED柔性显示材料及中间体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新材料、新产品、新应用项目在咸阳大地“拔节”有声,企业科技创新的攀高进位让咸阳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筑牢科创平台 激活发展引擎

高层次平台载体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2021年,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赛道,作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主要承载地,咸阳全面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加速引育建强平台载体,一个个活力迸发的科创平台载体拔节生长、蓬勃壮大,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签约成功!”2月6日,咸阳高新区举行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入驻单位集中签约活动,吸引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等10余家单位入驻,并启动17个项目,为领跑“氢时代”带来新机遇。

建平台、拓领域,咸阳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兴平、三原、彬州、淳化等地围绕县域首位产业布局科创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兴平金兴先进智造双创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运行;

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礼泉在西安高新区设立全省首个县域科创飞地。

……

近年来,咸阳紧抓西安—咸阳一体化和西安建设国家级“双中心”机遇,编制咸—兴—武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与西安合力构建西安高新区—沣西新城—西部科技创新港—咸阳高新区科技创新走廊,形成融合发展格局;建成省级以上双创载体35个,累计招引入驻企业1100余户;西北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咸阳高新区秦创原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首批获批省级立体联动“孵化器”,秦都智汇园、咸阳经开区临空智港被授予省级成果转化“加速器”;礼泉、三原等5个县区被命名为“陕西省创新型县区”,全市各类科创平台承载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在科研平台的“助攻”下,咸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领域不断涌现的科创“高峰”让咸阳向科创“高原”攀登的骨气更硬、勇气更足。


强科技重人才 科技活力迸发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好?

找外援,引来名校组团。咸阳积极探索解题方案。

9月19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人才兴咸”大会如期举行。会上,咸阳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了西安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建设合作协议。咸阳与西安交通大学将依托创新港咸阳新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合作交流,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和孵化器,孵化和落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把创新港咸阳新区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和科创产业发展高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城市创新的“密码”,“人才兴咸”大会是我市支持、重视人才和科创工作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新中国成立阔步向前的75年,也是咸阳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的75年。

——打造科技顾问队伍,聘任55名院士专家担任咸阳科技顾问,围绕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跟踪指导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撑。

——打造科技大使队伍,聘任科技大使272位,咸阳选聘“科技大使”被评选为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打造技术经理人队伍,招聘专职技术经理人26名,采取社会招聘和定向培养相结合方式,培养兼职经理人933名。目前,通过科技经纪人组织开展常态化路演209场次,路演推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700项。

——打造科技特派员队伍,目前我市共有工业科技特派员424位,农业科技特派员1751位,帮助企业解决政策、技术、融资等各类需求。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咸阳市8名科技人才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

近年来,咸阳始终把落实好“三项改革”各项政策作为推动秦创原加速由“势”转“能”的“点火器”,作为畅通产学研用通道、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金钥匙”。依托“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理人、科技特派员”四支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牵线搭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三大难题,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转化为“新动能”。

截至今年7月,我市组织常态化项目对接、校地合作等活动884场,对接“三项改革”项目700余个,与49家高校院所签订秦创原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合作项目624项。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75年来,咸阳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原始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和局部“领跑”,涌现出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成功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印证了科技强国的不变真理。

回顾75年发展的坚实足迹,辉煌的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来,更觉任重道远。聚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咸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创载体、科创服务、科技招商5个重点,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由势转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记者手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狠抓科技创新这条发展之路上,咸阳从未缺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纳入全市重点工作,挂牌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科技工委,加强科技领域党的建设组织保障和制度性安排。成立了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由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23个成员单位组成,研究部署产业创新、惠企政策等工作。先后召开秦创原建设工作专题会,对发挥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带动、“三项改革”点火器和园区平台承载作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构建“一廊一城多点”全域创新发展格局等重点任务进行专题安排部署。

如今,咸阳大地,创新潮涌。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各类创新主体、服务机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形成了从“小气候”到“大生态”的创新环境。地市、高校、院所和企业通过秦创原这个平台寻找创新资源,挖掘创新潜能,“科研围墙”打破,协同创新氛围渐浓。发展新质生产力,咸阳正击鼓催征、奋楫扬帆。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浩/文 王晓田/图

编辑:庞茜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咸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图观75 | 咸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掠影

75年75米 航拍咸阳|彬州市

咸阳发布
传播党委政府声音,解读重大政策措施,提供服务资讯,倾听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