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来到兴平市店张街道,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第一驿站——店张驿,地处莽原北麓,肖河古道下游,位于咸阳、兴平、礼泉三地交界,享有“鸡鸣一声闻三县”的美誉。
古驿源起
承载岁月传奇
据《兴平县志》记载:“唐时,丝绸之路由长安西城门起发,分南北两线去西域诸国,县境内的驿站为第一驿站歇息地。”
店张驿之名,源远流长,当时被称“底兆驿”,因域内有一窦家墓园,古时候称墓冢下为“底”,上方为“兆”,故而得名,唐天宝十五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底兆驿成为西出长安(北线)第一驿站。雍正年间,此地设立铺道,众多为商客往来设立食宿的“店”铺纷纷开张成市,人旺业兴,故改为“店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此地成为重要的物资交流之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店张驿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更加繁荣,据记载,唐玄奘当时从长安出发就经过店张驿西去取经。
相传,在唐朝时期,一位西域的商人带着珍贵的珠宝和香料来到店张驿歇脚、补给,他在驿站中结识了一位当地的商人,两人相谈甚欢,决定合作开展贸易。他们的货物在店张驿的集市上备受欢迎,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个故事成为店张驿商贸繁荣的一个缩影。
店张驿历史悠久,声誉远扬。这里自古就是商贸和军事的交通要道,四方商客多来此交易,曾有“只知店张,未闻兴平”的传言。古驿店张,店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骡马大店、歇脚食宿、木头市、牛马市、猪羊市……街道两侧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商铺名号众多,如广积堂、广积塬、鼎新堂等40余家,经营项目应有尽有,如粮食、棉花、布匹、旅店、车马店、百货铺、中药铺等。
老照述史
重现昔日辉煌
来到81岁窦氏后人窦志宇家里,老人讲述了店张驿和窦家坟昔日的历史辉煌。
翻开历史,店张声名远扬与窦家坟紧密相关,据文献记载,窦家坟始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朝窦氏贵族多葬于此,窦氏先祖中,仅汉、魏、隋、唐几代就有皇后八位、丞相十位,其他为公为侯者多不胜数,且皇后子嗣继帝位而成千古明君英主者,亦不乏其人。墓冢数百,碑石林立,祠堂高大宏伟,窦家坟清明祭祀活动在当时十分盛大,朝廷文武百官前来祭祀,“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以表敬仰。如今,窦家坟虽历经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辉煌不再,但部分墓冢和碑石依然留存,成为店张驿历史的珍贵见证。
作为商贸的汇聚点,店张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贾,商铺密密麻麻,各种商品批发与交易繁忙,市场内人声鼎沸,尽显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窦志宇拿出三张珍藏的老照片,他介绍,这三张照片是1910年,《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踏上中国西部考察之旅,沿古老丝绸之路从咸阳前往兰州,途经店张驿时所拍摄,呈现了当年店张驿的盛景实况。
第一张照片中,贸易集市上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精美的丝绸、华丽的瓷器、珍贵的药材等,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彰显着当时商业的繁荣。
第二张照片是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马车配备了异常巨大的车轮,其承载能力之强令人惊叹,成为旅途中的一道独特风景。马车上的货物种类繁多,有生活用具、生产器具等。马车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贸易物品,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见证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第三张老照片中,一位商人悠然地坐在马车的车辕上,脸上洋溢着淳朴的喜悦,从售空货物的马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店张驿交易的活跃程度。那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买卖所带来的喜悦,更是店张驿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
这些照片成为历史的见证,让人们得以一窥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第一驿站的历史风貌,感受那个充满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辉煌时代。同时,为当地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的精神。
今昔传承
续写璀璨篇章
店张驿的繁荣还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节日上。每年腊月初八开始的店张腊八古会,会期20余天。古会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特色美食、农副产品不可计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热闹非凡,这一古会不仅是商贸物品的交易场所,更是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每年农历七月廿三的财神古会也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祭祀财神,祈求财运亨通、生活幸福。同时,古会上也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商品展销,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农历三、七、十逢集也是店张驿的传统。每逢这些日子,商贾云集,街道上人头攒动。各种商品摆满了摊位,有新鲜的蔬菜水果、精美的手工艺品、实用的生活用品等。人们在集市上穿梭,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享受着这充满烟火气的热闹氛围。
如今的店张街道,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积极谋求现代发展。当地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更加宽敞平坦,交通更加便捷。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民种植优质水果和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文化旅游方面,依托古丝绸之路北线第一驿站的历史文化资源,建造驼铃广场、丝绸一路商业步行街等,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店张驿,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驿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古时,驼铃声声,车载马拉,人来客往,驿站繁忙,承担着物资互换、文化互通的重任。如今,汽笛声声,车水马龙,四通八达,常住人口7000余人,有固定商业门店300余家,各类商品一应俱全。街宽店兴,农历三、七、十逢集,几十里外的客商农民集聚此,交易商品800多种,市场活跃繁荣。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崔亦馨 文/图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