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主题党日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近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系研究生第一、第四党支部围绕“追寻遥感足迹,传承科学精神;跨越时空对话,接力科技火炬”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追溯遥感历史、传承遥感精神为主线,从遥感先辈们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年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同志们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
学习回信精神,坚定创新信念
2024年10月,遥感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的师生团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支部获奖党员代表李政灿带领全体支部成员集体学习了回信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鼓励青年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同志们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明确了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到的科学精神,支部同志们决定前往武汉大学信息学部院士纪念园瞻仰夏坚白院士雕像,实地感悟测绘遥感前辈的科学精神。
缅怀夏坚白院士,传承科学家精神
第一站,武汉大学夏坚白雕像。夏坚白院士不仅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还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我国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党员同志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擦拭院士雕像,清扫纪念园,由党员代表敬献鲜花,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尊敬。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中,党员同志们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夏坚白院士的生平事迹,探讨如何传承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和爱国精神,并计划实地参观摄影测量历史仪器馆和测绘遥感科学教育精神基地,了解当年的科研环境和测绘工具,身临其境地感悟科学家精神。
探寻历史轨迹,感知学科渊源
第二站,武汉大学摄影测量历史仪器馆。该馆珍藏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各类摄影测量仪器,这些仪器不仅见证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辉煌历程,更体现了他们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崇高精神,生动展示了我国测绘遥感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支部党员深入学习了这些仪器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感受到技术革新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参观过程中,馆内墙壁上展示的一张90年代遥感院航测系学生进行测图实验的照片吸引了同志们的注意,讲解员说道:“当年学院仅有一台从国外购入的桑通尼立体测图仪可供学生进行科研实验,与现在仅通过一台轻便的笔记本电脑即可进行实验的条件相比,当时的科研环境可谓十分的艰苦。”
穿越时空长河,领悟遥感精神
第三站,武汉大学测绘遥感科学教育精神基地。该基地以测绘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家的典型故事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生动的影像资料等,展现了测绘遥感学科中的北斗精神、南极精神、珠峰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讲述了一台功勋设备ADS80航摄仪背后的故事,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张祖勋院士和李德仁院士带着航摄仪、激光相机参与了救援工作,绘制出唐家山堰塞湖的地形图,为地震救援提供了技术支持。但院士们仍感愧疚,72小时时救援黄金时间,而我们竟花了36小时才找到震中第一幅遥感影像,还是由意大利人提供的,从那时开始,测绘遥感科学家们下定决心,要让中国的遥感事业不断的做大做强。党员同志们深刻领悟到,遥感测绘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信念与毅力的传承。
走进科学基地,融汇知行智慧
最后一站,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为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探索其在现代化科研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支部同志来到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进行参观学习。这座现代化的设施是“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的核心保障设施,负责卫星的运管、测控和数传接收工作。在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支部同志学习了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及应用流程,深刻感受到了遥感科学技术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和遥感前沿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价值,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END
通过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同志们回溯历史,立足现实,探讨未来,全方位、多维度地学习了测绘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致敬遥感先驱,接力科技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现代遥感技术的进步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党员同志们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必须立足国际前沿,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创新。党员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将继续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肩负起接力科技梦想的重任,勇往直前、勤奋钻研,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 |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系研究生第一、四党支部
排版 | 鲁圆圆
审核 | 陶孝芳
投稿邮箱 | whudjyjh@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