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城市的坐标,不仅来自于视觉形式,也来自于其所创造的城市生活的公众属性。”
竞赛方案
多元交织,异构街坊
传统地标建筑常以高度、尺度和形式的“符号性”或“纪念性”展现城市的雄心。我们希望当代坐标建筑可以超越形式,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向市民开放、吸引聚集的活力节点。
针对复杂多元的使用群体和功能定位,“开放”在此被定义为多维空间叙事的整合——涵盖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交织、人群流线与功能模块的复合组织,并回归于日常性场景与体验的“生境街坊”。
如何坐标?
异质,向生,多维,公共
生境底盘概念分析
建筑整体延续群像式“长江画屏”概念,立面语言提取长江水纹象征武汉江城记忆,通过玻璃幕墙的金属构件呈现,与辽阔江面交相辉映,也与宋代马远《水图十二卷》中“长江万顷”意象相呼应。
形态生成
以C2地块为例。地下二层的地库与片区整体地下环路相连,部分停车位向城市开放。市民可经由公共车库、地下多功能厅的路径,或是通过沿街主入口,抵达各共享空间。艺术中心主入口设在沿街面,由8根白色UHPC树形立柱阵列支撑,形成10.5米挑高的视觉引导与标志性空间。
城市开放流线
中庭以多层瀑布景观与垂直绿植为核心,结合艺术展陈、休闲活动与景观打卡,打造包容性公共空间。
剖面分析
“公共性”设计采用分级策略,满足园区使用者、周边社区及城市市民的需求,并通过园内花园、公共天街与开放绿廊的分级策略,平衡各群体的需求。
自然生境的营造在私密性与公共性之间建立平衡。柔性景观策略实现了大范围共享与小范围分享:城市层面共享视线上可达的景致,园区层面提供高品质的景观体验,既服务园区使用者,也惠及周边居民。
墙身大样
地块周边社区的共享流线
地块内部的私密流线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朱培栋
设计团队:吴海文,周洋,邓超,朱雄飞,张群晨,孙金,刘皓
业主:御江坤(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于舍设计Yu Studio,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CCD)
景观设计:Platform翊象设计
幕墙设计:上海熙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bpi照明设计
施工图设计: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