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植物中,有一些植物长得非常的奇怪,在农村山上的一些植物的树干和石头上面,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寄生植物,看着普通,可能很多人都不在意,但是它们的价值却非常的高。这种植物人们叫它骨碎补,也有人称它为猴姜。
骨碎补长得非常的与众不同,它的植株通常不高,根茎粗壮且长而横走,密被蓬松的鳞片,这些鳞片呈棕色,边缘有着不规则的齿状,就像一片片精心雕琢的小叶片。它的叶子为羽状复叶,叶片质地坚韧,颜色翠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它通常寄生在树干或石头上。
骨碎补的生长对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多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林之中,这种山林下面有着丰富的腐殖质,能为它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树干和石头为它提供了附着的地方,它巧妙地利用这些看似坚硬的载体,顽强地扎根生长。在山林的庇佑下,它避开了尘世的喧嚣,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因此显得愈发神秘而珍贵。
骨碎补在中医上是一种很好的药材,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具有补肾接骨的神奇功效。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碎补入肾经,能够补肾强骨,对于肾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筋骨痿软等症状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尤其是在治疗骨折方面,骨碎补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骨痂的形成,从而帮助断骨更快地愈合。
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当人们遭遇骨折等骨伤时,骨碎补常常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医者们将骨碎补洗净、晾干、研磨成粉,再配合其他草药,制成外敷的药膏,用于治疗骨折,效果显著。
即使是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骨碎补依然是许多骨伤科药物的重要成分,它见证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骨碎补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蕨类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开花,果实为孢子囊群,花期7到8月,果期10到11月。
骨碎补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附生于树干、海拔200-1800米的林中岩石、石灰岩石壁或墙上,性喜温暖阴湿的环境。骨碎补的人工种植方法,主要是采用无性繁殖或孢子繁殖。因其稀有性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
如果在你老家一些高大的树木上面,以及一些阴湿的石头上面看到这种骨碎补,大家一定要重视它,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