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砥砺登攀 奔涌潮头——上海市‘好记者讲好故事’宣讲活动”第四场区融媒专场在普陀区举行。
会上,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丁波表示,当前新闻媒体正在开启系统性变革,在导向要求,技术变革,社媒发展,舆情治理等多重趋势之下,新闻工作者必须更快的学习,更多的交流,才能跟上时代的浪潮,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近年来,区级融媒体中心快速发展,努力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的目标, 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融互动,工作触角不断向街镇、社区延伸,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宣讲活动,以激励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强化政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积极贡献力量。
宣讲会上,来自新民晚报、澎湃新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及普陀、宝山、松江、闵行等区融媒体中心的8位宣讲团成员,逐一上台讲述亲身经历与难忘故事,分享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思考和理解,展现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样才能继续天天接待老百姓?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晏秋秋工作室负责人晏秋秋坚持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从今年大年初一开始,他每晚进行100分钟公益直播,迄今已直播超过300天。“因为是接待,因为是陪伴,所以不能缺席。”他一边用通俗表达解读民生政策,一边在线解答民生疑惑,当好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5081公里,是上海到新疆喀什的距离;4363.5公里,是上海到西藏日喀则的距离;2749公里,是上海到青海果洛的距离;2316公里,是上海到云南昆明的距离……“这些见高见远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现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琼动情分享,三年间她作为记录者,见证了上海对口帮扶为偏远地区带来的改变。这些经历不仅治愈了她,更激励她不断前行。
“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中国贡献被世界看见。”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首席记者王选辉讲述了去年4月,他与两名同事跟随中科院科考队,登上海拔6500米的珠峰绒布冰川,持续26天以第一视角实地记录中国科学家开展的冰川科考工作的故事。面对低温、大风、高原反应、发烧和长时间徒步等一系列的考验,他们始终没有掉队,顺利完成报道任务。
2021年,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打造了个人的国际时评IP《环球叶问》;2024年,粉丝一百多万,总点击量2亿左右,单篇点击最高约1000万……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国际新闻部主编章一叶,与大家分享了媒体转型的苦与甜。“我觉得,先做起来,再摸索和改进,一定会有机会。”章一叶直言,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也有很多做得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做的同时去克服、去完善。
扎根新闻一线17年的普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吴锴,在现场分享了外卖小哥王福召选房背后的温暖故事,展现了区融媒体中心践行“新闻+服务”理念,展现城市温度的同时,也通过深度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助力更多新就业群体找到归宿。
宝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马斯曼,是一名工作5年的融媒新兵。她讲述了自己深入宝山各处去遇见城市转型发展的惊喜,在感受城市变迁中,她用镜头记录“焕新”与“传承”兼容,转型升级带来新变化、新惊喜。
松江区融媒体中心视觉创作部主任、主任编辑母萌现场讲述了微视频《古今交织,续写“衣被天下”传奇》制作的心路历程,用文字和镜头诠释中华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徐悦见证了这个“家”的发展,在现场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2019年,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各区根据建设要求,将原有的报、台、网等新闻机构进行整合重构,升级打造区级融媒体中心。五年来,各区融媒体中心不断探索实践,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从“相加”迈向“相融”。未来,上海各区级融媒体中心将更好发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作用,持续提升内容生产力、文化创新力、品牌影响力,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文字/图片:上海普陀(易雯)
编辑:曹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