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科学》2024年第5期以《当好乡镇党委书记的“五要”》为题,刊登了江苏省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在2024年7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农业农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频培训班上的发言(有删改)。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上连党心、下贴民心。乡镇政府是群众家门口的政府,肩负着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责,是国家政权组织的“神经末梢”,其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乡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天下安。乡镇党委书记,是党在乡镇基层的执政骨干。一个乡镇有个好书记,发展就有希望、群众就有盼头、平安就有保证。
乡镇工作繁杂辛苦、“压力山大”。我感觉,主要存在“三对矛盾”:
一是群众期望“高”与供给层次“低”的矛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但乡镇在解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
二是对应条线“多”与可用资源“少”的矛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的任务经过层层分解往往要落实到乡镇,但是乡镇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有限,统筹开展好各项工作常常会捉襟见肘,也就是“小马拉大车”问题。
三是目标任务“硬”与工作手段“软”的矛盾。对乡镇来讲,发展、稳定、党建等每个方面都有“硬指标”,但乡镇工作有效手段少、推进难度大,有时候面临“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没钱用、思想手段不管用”的尴尬局面。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我想在主政实践中大家一定有着许多共鸣:
最急切的是发展,在一个乡镇任职就那么几年,唯恐在自己任上慢人一拍、耽误了发展,愧对组织、愧对群众。
最焦虑的是稳定,既要办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更要防止“惊天动地”的大事,群众过节、我们过关,总害怕半夜电话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
最担心的是问责,大事错不得、小事丢不得、难事推不得、急事等不得,面对压力和风险,总念着不能稀里糊涂就犯了错、栽个跟头。
最亏欠的是家庭,工作常态“5+2”“白加黑”,有时跨乡镇任职离家又远,对老人、家属和子女关心少、陪伴少。
正因为乡镇工作不容易,所以才最能锻炼人、磨砺人。乡镇是增加见识、了解社情的“大课堂”,是增长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也是增强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可以说,乡镇党委书记虽然职位不高,但舞台不小;虽然权力不大,但责任不轻,想要干好不容易,但是干好了能出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如何当好乡镇党委书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要做到以学习立身、凭发展说话、与群众同心、用稳定筑底、靠党建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乡镇一级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内容日趋复杂,如果固守过去的认识和经验,就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难以有效推动工作。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在读书学习中接受理论滋养、汲取知识营养、提高综合素养。
一是在学习中铸牢政治忠诚。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国之大者”,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基层。
乡镇党委书记要跳出具体事务圈子,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既深研细悟,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在领悟不止、精进不怠中内化为自觉、上升为信仰;
又对表对标,紧跟紧随抓发展,知行合一促落实,更加自觉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的具体行动彰显绝对忠诚。
二是在学习中把握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多次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乡镇党委书记是推动基层发展的“操盘手”,需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
总书记在部署长江大保护工作时讲“长江病了”,就是沿江不少地方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发展惯性较大”,积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治理和修复项目推进进度偏慢、办法不多,甚至以缺少资金、治理难度大等理由拖延搪塞”,很多问题就发生在乡镇一级,第一关没有把住,反映出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思想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越来越成为共识。南通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推动沿江各县区、各乡镇以动真碰硬、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长期困扰沿江发展的非法码头、污染排口、“重化围江”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五山地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示范,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的时候,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
南通市临江镇,过去主要是化工企业集中区,时任乡镇党委书记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从无到有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小镇,现在已集聚200多家创新型企业、近百名留学归国人员、5000多名各类产业人才,完成了从江边荒滩到科创园区的蝶变。
乡镇党委书记只有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干事创业的全过程、各方面,正视历史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看清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摆脱思维上的惯性和束缚,才能把高质量发展步伐走稳、走实、走在前列。
三是在学习中抢抓政策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作为基层干部,学习上位政策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发现政策机遇的过程。
我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时,就养成了研究上级文件的习惯,看一看有没有惠及地方的直接优惠、有没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可及条件、有没有通过转化也能为我所用的间接条款,想方设法把有“窗口期”的政策红利转化为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
2013年,国家出台“新三板”“扩容”政策时,我在黎里镇担任党委书记,我感到这是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机遇,第一时间组织人员逐条逐句研究政策文件,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同时邀请专家开展辅导,在此基础上,“一企一策”制定企业“新三板”上市方案,从财务、法律、政策等方面开出工作清单,帮助企业消除对上市投入成本、成功率等方面的顾虑,调动了一批企业的上市积极性。短短一年半时间,全镇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8家、占吴江一半以上。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把握政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真正把政策吃深吃透、用足用活,使落实政策转化为发展机遇。
四是在学习中优化知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阵地”的乡镇党委书记,唯有主动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岗位需要。比如,发展产业就要研究产业,掌握该产业的相关知识,否则,在项目招引时与企业家就说不上话、难以共鸣。
我在黎里镇工作时,经常学习研究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结合黎里镇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形势,感到生物医药产业是名副其实“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而通常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传统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大有可为,我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产业,推动了扬子江海岸药业、中联化学、欧普照明、法兰泰克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2011年新开工建设工业项目超过100个,带动全镇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代服务业投入分别同比增长25%、20%、23%、55%和48%,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并勉励南通“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回到南通后,我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县(市、区)、各乡镇都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学习研究,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对相关产业项目识别、比选、抉择的鉴别力和精准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对乡镇干部而言,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关乎一个地方事业发展的事。
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要向企业家学,也要向干部群众学,善于学习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要把他人的经验做法变成自己的工作本领,通过吸取别人的教训来提升能力。
发展是乡镇党委书记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办好乡镇的事情,解决基层的矛盾,都要以发展为基础。乡镇工作既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更要“一个指头敲重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努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追赶超越、走在前列。在当前资源紧缺的约束条件下,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经济发展一线的指挥者、组织者、执行者,如何增强抓经济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过硬的经济发展业绩,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一是善谋长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强调要“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乡镇党委书记更接近企业和群众,对发展的微观动态感受相对较深,要善于跳出乡镇看乡镇、谋发展。
比如,科学编制实施规划。好的规划对乡镇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在多个乡镇党委书记任上,我都坚持规划先行,围绕镇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动形成科学务实的规划体系。
2009年初,我刚到平望镇工作时,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就邀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研究编制新的总体规划,足足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广泛征求老同志、老党员、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雕琢规划细节,最终形成了符合乡镇发展实际、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规划成果。以规划为引领,我们有序推进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镇域面貌焕然一新。到现在,平望镇的发展基本延续着当时总体规划明确的发展定位、空间格局等要求,可见科学规划对乡镇发展的重要作用。
比如,善于抓住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也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到2021年8月,我在昆山任市委书记,国家推进建设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处在昆山旁边,我从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动昆山南部毗邻示范区的锦溪、淀山湖、周庄三个镇一体化发展,积极策应示范区建设,2023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示范区总体规划明确将三镇纳入示范区的协调区范围,在国家战略的加持下,锦溪、淀山湖、周庄三个镇全面开启了传统水乡转型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新篇章。
乡镇只有善于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才能在借势发力、借梯登高中实现大发展、新跨越。
二是狠抓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一线抓经济工作,重点就是攻项目、强产业、优服务。大家常说,项目为王。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有时招引一两个重大项目就会为乡镇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乡镇党委书记任上,还是在市、县党委书记岗位上,我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自觉当好“一号招商员”,在项目攻坚突破中冲在前、干在先。
在平望镇工作时,想方设法捕捉项目信息,千方百计克服要素瓶颈制约,牵头成功招引落户了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
盛虹集团是吴江本土从纺织业起家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当时我获悉盛虹计划新上8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在与企业接触中,我从产业基础、业务布局、综合配套等方面深入洽谈,同时大打“乡情牌”,最终争取到总投资60亿元的项目落户,而且在此之后,盛虹把平望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不断加大投入,总投资已达250亿元,占地近2平方公里,2023年产值近300亿元,是盛虹成为世界500强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支撑。
还有中国华电集团投资的江苏华电吴江项目,一期总投资15亿元,该项目在投产的第二年对镇上贡献税收就超过5000万元。重大项目的突破使平望镇经济总量三年翻番,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吴江全市8个镇2个开发区,工业销售普遍下跌,唯有平望镇实现了2.4%的增长。
在昆山市工作时,我推动总投资3亿美元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成功落户,这是2020年美国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的首个产业项目。
到南通工作后,我引导推动各乡镇聚力招商、大抓项目,专题研究推进省级经济发达镇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7个省级经济发达镇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发挥了经济大镇、发展重镇的作用。
乡镇一级直接服务项目和企业,服务好不好、效能高不高,企业的获得感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
我在平望镇工作时,2011年牵头组建了苏州第一家镇级青商会,搭建了联系和服务青年企业家的平台;在黎里镇工作时,率先建立了科级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在昆山工作时,我推动各乡镇实施重点项目全链代办服务模式,投资35亿元的立讯精密镜像模组项目成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土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核发从64个工作日缩减到7个工作日的标志性项目,星巴克项目从投资签约到破土动工也仅仅用了8个月,创下“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的“昆山速度”。
三是勇闯新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乡镇工作不能一味地靠老底子、凭老经验、用老办法,要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变应变。
苏州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园区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乡镇都通过兴办园区实现了跨越发展。
我在平望镇工作期间,针对企业小、产业散、资源要素触及“天花板”等问题,规划建设盛虹国望高科产业园、中鲈科技园等现代化产业集中区,打造产业承载区、科创主阵地,现在两个园区的高端纺织、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集聚成势,工业总产值占到平望镇的60%左右,盛虹国望高科产业园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超细旦纤维差别化生产线,中鲈科技园开票销售连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吴江区五大载体平台之一。
乡镇处在发展一线,需要永葆首创精神,勇立潮头、敢于探路,特别是面对两难甚至多难问题时,应当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找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在昆山工作期间,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企业反映的因物流中断导致零部件、原材料短缺等问题,迅速组织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会商研究,从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进行深入分析,首创了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有效推动了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围绕纬创集团这个产业链龙头,梳理出47家一级供应商、200多家主要二级供应商在昆山,6家重要配套商在外地,有的放矢、精准落实帮扶措施,高效推动了企业实现复工复产,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乡镇一级离群众最近,乡镇干部平时工作就在群众身边,但时空距离近,并不意味着感情上就自然亲。有人说,现在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这些现象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要摆正位置、俯下身子,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一是把群众当亲人。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经常走在村头、下到田头、熟悉人头,与群众打成一片,用脚步丈量民情,真正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理,进而做好群众工作。
2009年1月,我到平望镇当党委书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跑遍镇区6个社区,然后召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座谈会,会上我把手机号码给了大家,叮嘱在座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所有老百姓有事都可以找我,大家都要认真对待群众诉求,一定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我又安排在镇上三个地方设置了书记信箱,所有的人民来信我都自己拆,两年处理了129封人民来信。这样,群众诉求的渠道畅通了,气也就顺了,心也就齐了。经过一年努力,信访量大幅下降,在吴江甩掉了“信访大户”的帽子,信访工作考核从倒数第一跃到名列前茅。
二是为群众多办事。当前,乡镇工作的内容、形式、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不能变,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不能变。只有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抓起,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也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具体工作中,群众利益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比如征地动迁,这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避免不了,也是着眼群众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考虑。
我在黎里镇工作时,因为项目建设需要动迁部分农户,动迁涉及农户的切身利益,不是小事,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尽最大努力优先把他们安置好,尽最大可能让各方群众都受益。在研究集中安置区“汾湖人家”的建设方案时,我提出把安置地点调整到黎里镇区中心区域,并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标准,这样,安置群众生活环境更好、出行更加方便,真正得到了实惠,对我们的工作就很支持。
三是拜群众为老师。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推动改革发展,还是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甘当小学生,以谦虚诚恳的态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我们每做一项工作,在拍板决策前,一定要沉下去,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想法、愿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推进过程中,要继续关注群众反映,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兼顾好各方利益;
工作完成后,还要把结果交给群众去评价。
2011年3月,我初到黎里镇任党委书记,当时去古镇调研,群众纷纷抱怨说,“你们来干什么,什么事情都不做,你看看这路都破成什么样子了”。群众的牢骚恰恰反映了他们的迫切愿望,我当时就产生了启动古镇修复保护的念头,和大家开会一商量,得到了一致赞同。随即,就邀请同济规划院做了古城保护的规划,4个月后就开始动工,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500米作为试验段先行启动,并比选4种不同风格的古建筑修复方案,高质量推进整个工程。
刚开始修的时候,镇上有一个卖早点的老人家不理解,老是骂我,因为施工影响了他的生意。这种情况就促使我去思考,怎样把施工组织得更好、把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把利民的好事办好。通过不断优化、完善,老百姓怨言少了,支持多了。在后来几年中,黎里的古镇保护修复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2017年基本完工,最终结果得到了群众一致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稳定,发展起来了,矛盾不一定会减少,还可能因利益调整而增多。乡镇一级处在基层治理最前沿,也是在维护稳定第一线。如何及时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是对每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能力和水平的最直接检验。
一是增强预判风险的敏锐性。“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维护和谐稳定,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预防为先、未雨绸缪。在乡镇工作时,我一直坚持下访群众,而不是等群众上访,我总是要求信访部门把最难化解的信访户交给我。
现在在南通工作,我带头落实“四下基层”要求,把每月15日确定为市和县(市、区)领导信访接待日,要求市、县两级领导带头接访包案;而对镇一级,则要求常态化接待群众来访。去年全市党政领导干部接访率全省第一,党政主要领导包案化解率达到97%。
这几年,我们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大抓基层治理,在县、镇两级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把涉及矛盾纠纷受理、化解的部门职能全部整合到平台上来,通过网格把触角延伸到村居一线,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及时掌握、高效化解,目前全市95%的矛盾纠纷都能在乡镇层面有效化解。
实践中,我也感到,基层工作面对的大多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抓前端、治未病远比被动稳控成本低、效果好,很多轰动一时的大事都是由小事杂事琐碎事发展起来的,乡镇党委书记只有眼睛亮、耳朵灵,才能见事早、行动快,防隐患于未然、化矛盾于无形。
二是提高应急处置的决断力。乡镇工作不可能总是平静无澜,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半夜的电话铃、急促的敲门声、群众的呼喊声等,都是乡镇党委书记最不希望听到的。
2022年腊月二十三(也是北方的小年)凌晨一点多,我接到公安报告,某高层住宅小区楼房里被人布设了爆炸装置,屋内天然气已经打开,随时有爆炸的危险。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年关回家的人多、小区人员密集,万一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所在镇党委书记接报后,仅用半小时就通知全镇机关干部全部到位,并巧妙地以燃气泄漏为由,挨家挨户组织疏散,避免了恐慌,同时严控疏散过程中拍照、录像,对所有业主微信群进行了管控,在公安部、省公安厅的指导下,这个事件仅用17小时就处置妥当。
这启示我们,面对突发事件一定要沉着冷静,善于抓住最佳时机,果断决策,迅速处置,决不能瞻前顾后、无谓请示,该担的责任坚决担起来,切实保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掌握舆情导控的主动权。近年来,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新媒体迅猛发展,给舆情导控带来严峻挑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极易通过“微传播”瞬间引爆舆论场,留给我们的应对时间极其有限。乡镇党委书记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把互联网作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既要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也要通过“键对键”交流,更好地了解群众想法,回应群众关切,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我在黎里镇工作时,2012年到2013年间,有一位网民因为迷上赌博,把拆迁款都输光了,成天无所事事,泡在苏州和吴江的本地论坛里,发表负面言论、煽动对立情绪,一度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大V”,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被动、造成了影响。
后来,我就化名“潜水”加入了他所在的QQ群,不动声色地接触他、潜移默化地劝导他,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交流也从线上走到线下,相互加深了了解、增进了理解,慢慢地他就转变了看法,反过来帮党委政府说话,他利用网上影响力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乡镇党委书记既要善于处理具体事情,也要善于处置网络舆情,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高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把握能力、对新媒体的沟通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推动形成网上、网下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镇“主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只有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才能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主心骨作用,带领“绝大多数”心齐气顺干事业、促发展。
一是种好“责任田”。乡镇党委书记是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在实践中,少数乡镇党委书记在处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党的建设上有时容易顾此失彼,对党建“责任田”重视不够。对此,我们必须澄清认识,既不能简单认为抓党建是“务虚”、抓发展是“务实”,也不能就党建抓党建,“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党建与发展“两张皮”,更不能认为党建是副书记或组织委员的事,甘做“甩手掌柜”。
我历来十分注重党建工作,在同里镇担任党委书记时,根据景区与社区相融这一特点,推进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各类党组织资源整合集成,共建区域党建工作站,引导党员参与古镇保护、旅游导览、规范商家诚信经营等,让游客及当地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形成了党建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生动案例。
乡镇党委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亲自谋划、部署、推进党建工作,真正把党建“责任田”种成“丰产方”。
二是演好“群英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在一个班子里就像是在同一条船上,开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济,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这船就能往预定的目标快速前进”。作为乡镇党委书记,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工作中总揽不包揽、补台不拆台,维护领导班子集体的威信和形象,真正使班子成员把精力集中到为民办事上来,把本领发挥到推动发展上来。
当年在乡镇和我“搭班子”的同志,年长一点的有“50后”,年轻一点的有“70后”“80后”,大家脾气秉性不同、行事风格各异,我在工作中比较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比如,有一个同志比较年长,工作经验足、威信高、办法多,我就经常让他负责一些项目攻坚、纠纷化解的工作;还有一个同志比较年轻,学历高、脑子活、有想法,我就多安排他做一些招商引资、品牌创建的工作。
我经常开展“一对一”的谈心交心,大家把对工作的“苦水”都倒出来,把对班子的意见建议都讲出来,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切实把问题谈通、把思想谈开、把工作谈实,这样,大家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我也十分注重村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培训,自己给他们上课,派他们到急难险重任务上“墩苗”锻炼,工作生活上予以关心,这两支队伍抓好了,工作开展起来就能更加得心应手。虽然离开多年,仍有不少村干部还惦念着我,时常会给我打个电话问个好、聊几句。
当然,团结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必须始终坚持讲原则、明是非,讲纪律、守规矩,在面对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时,敢于较真、敢于斗争。
三是念好“紧箍咒”。今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在遵规守纪的基础上,更好地干事创业。乡镇党委书记管理的区域不算大,但工作接触面广;级别不算高,但手中的决策权、调配权也不算小;虽然不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却在群众的“眼皮底下”,如果挡不住诱惑、守不住底线,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减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一片人心,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我市曾有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在同一乡镇任职十年之久,亲手规划、打造了生物医药和泛半导体两个产业,现已成为当地的重点产业。这样的人,应该说为地方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令人惋惜的是,他没有绷紧纪律之弦、守住廉洁底线,最终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连带多名下属一同被查处。这就警示我们,在党纪国法面前,不存在将功抵过,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生命线。
一个地方的好风气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 乡镇党委书记要带头热爱基层、热心为民、热忱干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响亮喊出“向我看齐、对我监督”。 同时,还要扛牢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督促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纪律红线,发扬奉献精神,在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的环境中不改其乐、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造福一方百姓、赢得群众信赖。
总的来讲,我觉得做好乡镇党委书记:
一是头脑要清。旗帜鲜明讲政治,身在基层心向党,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二是眼界要宽。跳出基层看基层,放眼全局谋发展,在把握大局大势中发现新机遇,打开新天地。
三是手脚要勤。走好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在一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四是肩膀要硬。敢于担责、敢于斗争,以解决难题为乐,以造福百姓为荣,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五是腰板要正。公道正派、公私分明,不搞特权、不谋私利,永葆清正廉洁本色。